朱熹出生時,正是父親因得罪秦檜被罷官羈留設館教書時,朱松眼看宋室南渡,國事日非,希望兒子長大後,有個光明的世道,就以光明、天亮之意給兒子取名“熹”。
“此夕情無限,故園何時歸。”朱熹嚴守父訓,雖生在福建,但對徽州老家的感情念念不忘。徽州城南有紫陽山,朱熹曾以紫陽書院榜其所居之廳堂。他三次回婺源老家掃墓省親,交了不少朋友,也收了不少弟子,故徽州士子入閩問學者絡繹不絕。
他在作書序、跋和論著中,常署名“新安朱熹”,以寓不忘桑梓之意。
紫陽鎮
地處婺源縣城,是以朱熹別號命名的壹座千年古鎮,鎮上有大小景點近20處,為多古典景致,如婺源博物館、婺源民俗館、老城門(墻)、虹井等。
虹井位於紫陽鎮南門街原“文公闕裏”西側。井掘於唐代,井圈呈六邊形,內壁對徑1米,深5米余。《婺源縣誌》記載: 朱熹父朱松生時,井中氣吐如虹,經日不絕,朱熹生時,井中紫氣貫天。立有“虹井”巨碑並刻有井銘。
宋紹興二十年(1150)春,時年21歲的朱熹第壹次回婺源祭祖,曾經過城北門外,看到幽靜而坦然的山邊,壹泓清水緩緩流過,朱熹說,我從前在夢裏到過這裏的呀。他的學生告訴他,這裏就是朱緋塘。朱熹脫口吟詠道:“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泉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公山朱子文化園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於縣南部曉林鄉境內,距縣城紫陽鎮26公裏,因宋寧宗謚朱熹為“文公”,後人遂將此山更名為文公山。
在山林深處,至今仍完好的保存著朱熹第四世祖朱維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題寫的。南宋淳熙三年,時年47歲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掃墓,親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樹苗,並按八卦方位排列。借此表達對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歷經800多年的風雨滄桑,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徑3.43米,被譽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幾處,而惟獨此處的這些參天大樹,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遺物。?
景區內還有千年古驛道等古跡,後人又新建了朱熹紀念館、朱熹詩詞文化碑廊、紫陽書院、廉泉茶亭、寒泉精舍、半畝方塘等與十萬畝天然闊葉林、文公湖等自然風光和諧組合。
新安理學
新安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因徽州的前稱為新安郡,故這壹學派以“新安”定名。
朱熹三度回徽省親,每次逗留數月,所以徽州從其學者甚眾。程朱理學成為徽州正統的學術思想,徽州學者對程朱理學更是信奉不移。
徽商崇朱好儒,毫不吝惜捐資辦書院。在徽商與宗族勢力的***同作用下,朱熹理學對徽州的影響,更是“勝於他邑”。徽州書院“凡數十,以紫陽為大。”
徽州各大族把朱熹的《家禮》搬到“族規”、“家典”中來,目的是維護和加強宗族的統治。因此,徽州封建宗法制度延續時間比其它地區更長,壹直到宣統、民國時才逐漸廢除。
徽商與理學,前者是經濟基礎,後者是指導思想,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從而促使徽州文化高度發展,千姿百態,產生了“新安畫派”、“徽派刻書”、“徽派篆刻”、“新安醫學”和“徽劇”等文化門類。
婺源是朱熹故裏,又是茶鄉,茶道茶俗也別具特色。
朱熹壹生為官五十年,歷事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他的仕途生涯中,當官為民,不僅勸農桑救災荒,關心民間疾苦,自己常常“豆飯藜羹”。回婺源尋根訪祖時,他又親自編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譜》,並撰寫譜序。
鵝湖之會
鵝湖之會是歷史上壹次著名的辯論,在朱熹和陸九淵之間展開,因發生在江西廣信府鉛山縣境內鵝湖書院得名。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呂祖謙鑒於朱熹、陸九淵兩派學說論點不同,常引起爭論,故而發起約會,邀朱、陸兩家集會於鵝湖寺。當時,朱熹和陸九淵、陸九齡兄弟皆應邀赴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