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鬥牛節”,“殺魚節”也是開陽的壹大傳統節日,都屬於男人們的節日。“殺魚節”也叫魚獵節,苗語稱“停米”。和開陽壹起舉辦“殺魚節”的還有貴定、龍裏、福泉三縣苗族同胞。這項活動具有濃厚的原始群居守獵的生活遺風,壹般都是選在清明節前後舉行。殺魚的地點通常選在四縣交界的清水江約10公裏長的河段,屆時,沿河兩岸的近3萬名苗寨村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裏來參與殺魚活動。
“殺魚節”又被當地人稱為求雨節。相傳,古時有條惡龍因不滿苗家人的勤耕善織和谷滿倉滿,而變成魚來到人間,並施法使人間久旱不雨,顆粒不收,苗家人紛紛背井離鄉。逃難途中,村民們得壹老翁指點:“要想天降大雨,必須戰勝惡龍。”壹位名叫谷兵的後生便自告奮勇,找惡龍算帳。最後,惡龍被治服,而谷兵也因傷勢太重離開人世。苗家人為紀念英雄谷兵,決定每年舉辦壹次“殺魚節”,到清水江邊殺魚祈雨,以求民調雨順,五番豐登。
當然,今天的“殺魚節”不再是與惡龍大戰,參加殺魚的人家只需采集壹些“化香葉”、“中保羅”、“苦檀子”等中草藥,交給村裏的“漁頭”,就獲得了殺魚的資格。上山采藥是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專利。采藥時節也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機會。姑娘們三五成群個個身著盛裝,環佩叮當,壹邊采藥壹邊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姑娘會主動邀請小夥子在“殺魚節”時壹起吃魚飯。“漁頭”壹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主持“殺魚節”的各項儀式。
節目當天,四縣苗鄉傾巢出動,男人們肩扛魚叉和藥包,婦女們身穿盛裝,挑著米酒和魚飯,男女不能同路,男走上水,女走下遊,從條條山路匯集到河邊。太陽當頂的時候,沿河兩岸已是人頭攢動,叉桿如林。在“漁頭”的指揮下,男人們將藥泥堆在河中礁石上,手持鋼叉威嚴挺立,專等“漁頭”下令殺魚。
下午三點左右,“漁頭”手抓藥泥,口中念念有詞,將壹把藥泥拋向江中,高呼壹聲“放”!頓時,幾萬斤藥泥同時推入江中,江水瞬間變成壹條“黑龍”奔騰而下。守候壹旁的男子漢們飛叉而去,壹條條輕度麻醉、失去自控能力的大魚被殺中。殺魚者追逐著“黑龍”,逢巖爬巖、逢坎跳坎,如履平地。十裏河灘猶如十裏古戰場,群情激昂,殺聲震天,歡呼四起,異常壯觀。“黑龍”滾滾向前,人流滾滾向前,人們的歡笑聲,似壹支雄壯的樂曲震憾山谷。
黃昏時分,殺魚的人們肩扛大魚,帶著勝利的喜悅陸續來到河段終端兩岸的沙壩裏、草坪上。盛裝的女人們則早已擺好魚飯和米酒,迎候家人和朋友。壹圈圈、壹堆壹堆的人群,如壹朵朵盛開的刺莉花,人們相互敬酒祝福,劃拳猜令,好不熱鬧。
“殺魚節”吃魚飯就像是壹次大型的野餐會。魚飯的好壞代表著女人的賢惠,誰家的菜做得好,誰家的客人多,在女人眼中是最有面子的事。她們壹邊招呼著自家的男人吃飯,壹邊卻盯著別家的魚簍,互相炫耀著自己男人的戰績。如果送魚飯的是未婚的姑娘,壹定要有糯米飯團。糯米飯團是姑娘、小夥們傳情達意的信物。小夥子看上誰家的姑娘,會主動討要糯米飯團。誰的飯團吃完了,表明姑娘的追求者多,家人也覺得光彩。
在“殺魚節”當天,如果有外地客人前來,苗家人壹定會盛情歡迎,這家請過去,那家拉過來,又是敬酒,又是拈肉,猜拳行令此起彼伏。吃完魚飯後,老人和小孩陸續回家,未婚男女雙雙對對藏入夜幕,躲進叢林,互訴衷腸
漁獵節的最後壹個活動是殺火把魚,人們壹手舉火把,壹手執鋼叉從河段終端殺到首端。兩岸兩條“火龍”,蜿蜒而上。高山俯瞰,火焰雄雄,波光磷磷,山水輝映,別具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