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強調要建立小康社會,首要的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小康社會應是立足於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鄧小平指出,首先“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 他認為,“壹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 其二,小康社會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實現社會主義本質、追求***同富裕的社會發展階段。他提到“我們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是***同富裕,那時候我們叫小康社會,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會。” 其三,通過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可以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見鄧小平把小康社會同社會主義制度聯系起來解釋,明確了建立和建設小康社會的方針政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樣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使***產黨人的最終目標與現實實踐得到了有機統壹。
其次,鄧小平認為要建設小康社會,還必須要實現“***同富裕”,消除兩極分化。他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正確解答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壹基本問題,。他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同富裕。他首先明確了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產主義,“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於人民的,……我們的目的是***同富裕”。在此鄧小平既沒有用傳統的“大同”概念,也沒有用外來詞語來表達社會主義的目的,而是用“***同富裕”來表達,找到了實現“***同富裕”達到大同之境的正確途徑。“***同富裕”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民眾的普遍“均平”心態,又超越了傳統的大同思想,是當代中國大多數群眾的***同願望。
再次,鄧小平還強調小康社會是壹個整體全面的社會形態概念,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指標。1983年2月,鄧小平在與中央負責同誌的談話中列舉六個方面具體描繪了小康社會的狀態,即人民的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人均住房達到二十平方米、就業問題基本解決、人口不再外流、教育文化體育等公***事業可以自行安排、人們精神面貌改變與犯罪減少等等。此後,鄧小平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論述了小康社會在宏觀管理、各項體制的完善、科學教育投入、精神文明建設、各地區平衡發展、國際地位提高等方面的內容。他提出,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爭取和平的外交環境;必須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以實現國內的政治穩定。同時還強調,要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必須保持改革開放、“壹國兩制”等方針政策長期不變。“如果這些都變了,我們要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在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就沒有希望了。”以上說明,他所描述了小康社會既是我國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人民生活的提高,又要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是壹個包括人民生活目標、經濟發展目標、政治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綜合概念,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壹個完整科學的社會形態。
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從黨對現代化理論的認識歷程來看,是對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的新發展和創新。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提出四個現代化設想,從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看缺乏具體的道路設計和戰略部署。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小康社會”的新概念,確立了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這是黨的現代化思想的理論發展和升華,反映了黨對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清晰。鄧小平還指出它對堅持社會主義理論不動搖的意義,他強調,實現小康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窮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 這不僅可以使人民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也可以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社會主義運動遭遇重大挫折之後,鄧小平更加強調,中國實現了小康社會,就會無可雄辯地證明社會主義是堅不可摧的,到那個時侯人民就會看到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就能夠出現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面。同時他還指出,實現小康社會時,“國家的力量真正強大起來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會大大不同了。” 中國就可以對人類作出更多和更大的貢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總之,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真正實現中國人民的歷史追求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道路的統壹,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為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大同找到了現實的可能性。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小康社會,已經擺脫和超越了自然經濟的局限,具有現代社會文明的性質。歷史已經證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不僅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而且必將形成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大同情結相統壹的壯麗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