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ry)
(吳中倫)
培育、經營、保護和開發利用森林的事業。它是提供木材和多種林產品的生產事業,又是維護陸地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工程。
發展歷史
上古時代無所謂林業。農業種植業開始以後,為開拓農田而燒墾,森林受到破壞。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生態條件較差地區,逐漸感到森林不足,並因濫伐濫牧而出現荒山荒地,於是統治者開始頒布有關管理、保護森林的壹些法令。《孟子》載:“斧斤以時入山林,則材木不可勝用也。”在《詩經》、《周禮》中有很多關於植樹和管理山林的記載。由於森林越采越少,荒山荒地不斷擴大,僅是管理山林已不能解決問題,因而開始人工造林。聖經中就有關於歐洲國家植樹和直播造林的記載。中國在秦漢時期,林業已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並且出現了大規模的植樹活動。到南北朝時期(5~6世紀)各種樹種栽培技術已臻完善,並由賈思勰總結寫入《齊民要術》。後來在英國查理二世時,壹位廷臣伊凡林(J.Ivelyn)於1664年發表了壹部栽樹的經典著作《森林誌》。
社會生產進入工業化時代,木材原料的需求進壹步擴大。為了做到森林的永續生產,1826年德國洪德斯哈根(J.C.Hundeshagen)提出法正林的模式設想。基本要求是在壹個作業級內,每壹林分都符合標準林分要求,要有最高的木材生長量。同時不同年齡的林分,應各占相等的面積和壹定的排列順序,要求每年采伐量等於每年生長量,以保證永久不斷地從森林中取得等量的木材。這種思想,1841年海耶爾(C.Hayer)加以補充。19世紀中葉德國在林業科學經營管理上處於領先地位。接著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多林的國家,陸續學習和創建了近代林業科學經營。英國本土森林資源不多,但是當時擁有許多森林資源豐富的殖民地,他們把歐洲林業科技知識和經營管理引進到緬甸和印度。19世紀末,美國和日本派遣留學生到歐洲學習近代林業經營經驗和技術,回國後創立本國的實驗林、教育林,並培養林業科技人才,推廣先進林業經營技術。中國在本世紀初派遣留學生到歐洲、日本和美國學習近代林業科技知識和經驗,他們回國後也曾創建了壹些按近代林業技術經營的林場。現在浙江的余杭林場、江蘇老山林場等等就是在當時所建立的林場基礎上發展而成的。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建立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林業行政機構,加強並建立了林業科學研究系統,擴大並籌建林業教育系統,培養出大批林業專業人才,為開展現代林業生產建設創造了條件(見中國林業)。
林業的重要性
林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提供林產品,包括木材(竹材)及多種其他林產品的經濟效益;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提供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生態效益;提供人們旅遊場地和美化人們生活環境的社會效益。中國把這三類效益稱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美國把第壹類稱為產品,第二類、第三類稱為服務。
木材和多種林產品是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原材料。據統計,全世界木材年消耗量(不包括自然損耗)約為24~25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材約為12~13億立方米。發達國家平均每人年消耗量在1立方米以上,世界平均每人年消耗量為0.3~0.4立方今後木材消耗量還將不斷增加。
木材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具有良好的絕緣、隔熱和抗震性能。木結構房屋,冬季供暖、夏季空調比磚石建築所需能耗分別低20%和30%。中國山西應縣釋迦木塔、廣西容縣明代的真武閣已閱數百年依然無恙。木材是重要造紙原料,發達國家造紙原料90%以上是木材。木材造的紙質量好,成本低。木材也是重要的能源,特別是缺乏礦物能源的發展中國家,全部木材消耗量的70%用作能源。
木材以外的林產品的種類很多。重要的有樹脂、栲膠、蟲蠟、木本油料、木本糧食、果品、食用菌類和藥材等等。另外,在森林內棲息、繁育的多種獸類、鳥類和其他動物也是重要林產品。這類林產品,許多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和重要工業原料。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主體,具有強大的防護效益,如涵養水源、保持土壤、防風固沙等等。森林可以提供遊樂、休息和療養場地,又是多種珍稀物種的庇護所和物種基因庫。
林業經營內容
林業經營的對象是森林。森林按其起源分天然林和人工林。天然森林是多層次、多成分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經過自然演替與所在地區的氣候、地貌、土壤、動物、植物互相影響,不斷調整取得相對穩定的森林。它的組成、結構因氣候、地貌、土壤等因素的差異呈現出復雜多樣的森林類型。氣象因素中的溫度和降水量及其在四季中的變化是影響森林組成、結構和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位於高溫多雨的赤道帶的熱帶森林,組成樹種、層次結構十分復雜,常年生長旺盛;位於寒涼濕潤的高緯度地帶的森林,則為樹種組成比較單壹、季節性生長的針葉林:在半幹旱地區,如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地方則為森林草原。超越喬木生長限界的地區,如在中國西南高山喬木線以上的寒冷高山地帶,分布著耐寒的高山杜鵑、高山薔薇、金蠟梅等高山灌叢;在西北幹旱地區分布著梭梭、錦雞幾、白刺、檉柳等旱生灌叢。具備壹定生態條件的無林土地,包括原有森林因破壞而成的荒山荒地,以及可以生長樹木而因種種原因尚未形成森林的土地,可通過人工培育而形成森林。人工林的組成和結構通常要比天然林簡單。對於天然森林,應根據其生長發育規律,進行合理采伐,及時更新,妥善經營,發揮森林資源可以再生產的特點和優點,同時更好地發揮森林維護生態平衡和美化環境的多種效益。對人工林要選擇適宜樹種,妥善搭配,科學營造和經營管理,建成具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人工森林生態系統。
森林按其經營目的,又分為多種類型。《中華人民***和國森林法》把森林分為五類:①防護林: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叢。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②用材林: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③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藥材為主要目的的林木。④薪炭林:以生產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⑤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
林業與其他經濟部門的關系
林業與許多經濟部門有直接、間接的關系(見圖)。
林業與其他經濟部門的關系圖
發展前景
林業是由下列條件的改變和推動而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森林和林木的重要性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認識;人口增長,工業發展,從而要求提供更多更好的木材和林產品;交通及其大型建設的發展,城鄉建設面積的擴大,農田的開拓,使森林面積縮小,從而要求提高森林經營的集約度;城市的擴大,交通的發展,人民經濟生活改善,要求提供休憩、療養的森林環境。當今林業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多種效益的經營
除少數專用森林外,壹般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經營都要考慮多種效益。用材林和經濟林既要生產木材和林產品,又要考慮它們的生態效益和美化環境的功能;各種防護林在保證防護效益的前提下,也要生產木材和林產品。
②專業化工業原料林經營
即對以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為原料的生產、加工企業,長期穩定地提供優質合用的原材料。為此,必然要進行專業用材林的經營。
③速生豐產林的經營
對用材林和經濟林,要通過林木選種、育種和引種,培育壯苗,集約種植並進行灌溉施肥,加強保護,實現速生豐產。
④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和經營
物種是不可代替的重要自然資源。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依賴於森林環境。為保存動植物物種和微生物,就要劃定必要的森林作為自然保護區,並妥善經營管理。世界上特別重視對熱帶森林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和管理。
⑤發展農林綜合經營和林牧綜合經營
這是解決人多土地少,農林、林牧矛盾的有效途徑,並能充分利用光能、水和土地生產資源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