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宮廷舞蹈也稱為高棉古典舞,不僅具有象征作用,而且體現了柬埔寨優雅的傳統價值觀。在柬埔寨古代,柬埔寨的藝術文化與傳入的宗教有密切的關系。柬埔寨的宗教信仰要追溯到國家成立以前,柬埔寨的原始居民信奉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崇拜對象既包括河流、大山,也包括鳥、獸。大約在公元1世紀,古老的印度文化傳入柬埔寨最早的扶南王朝,柬埔寨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印度文化,因此當地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印度傳入的婆羅門教。公元6世紀後的真臘王朝時期,柬埔寨已經成了東南亞佛教的中心,在這個造就了吳哥燦爛文化的時期,婆羅門教與大乘佛教互相交替,都非常興盛。在閣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國王是壹名虔誠的佛教徒,他興建了大量廟宇,重修了吳哥城,可見當時人們對佛教的崇拜和信仰。在柬埔寨的舞蹈藝術中,自然無法抹去宗教的影子,從宮廷舞蹈中就可以看出角色的演繹和姿態造型方面都是以宗教的各類形象為原型的。這些宗教信仰也奠定了高棉舞蹈文化的雛形,古典宮廷舞蹈逐漸形成。吳哥時期,高棉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舞蹈藝術繁榮,宮廷和寺廟裏養了壹大批舞蹈家和樂師,而舞蹈家的地位如女神般尊貴,如今在柬埔寨舉世聞名的吳哥窟裏仍然能看到非常多阿普薩拉女神舞姿浮雕,這些雕像體態優雅、美麗動人、栩栩如生。
柬埔寨的宮廷舞蹈來源於印度的宮廷舞,在許多印度神話中,傳說有專為神仙跳舞的仙女。阿普薩拉就來源於印度神話,阿普薩拉舞是柬埔寨宮廷舞蹈的核心,是高棉人的傳統舞蹈,音樂歡快,舞姿美麗動人。阿普薩拉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世紀。在吳哥,許多寺廟的墻上都雕刻著佩戴金色頭飾和穿著裙子翩翩起舞的舞者。據估計,12世紀,柬埔寨宮廷裏約有3000名阿普薩拉舞蹈演員,她們用無聲的動作和手勢講故事,她們微微壹笑,從不開口。柬埔寨的宮廷舞蹈有壹整套表演手勢,所有的舞蹈表演者都是從小經過嚴格訓練的,舞者除了需要獨具天資和美貌外,無壹例外都需要有壹雙靈活優雅的雙手。高棉古典舞蹈的訓練與芭蕾舞訓練壹樣,它需要多年的實踐和基礎的訓練。高棉古典舞蹈與觀眾的交流方式是復雜的,手臂和手的位置不同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例如,表示笑或飛行的手勢,這些手勢不同方式的運用取決於不同類型的角色。除了手的動作和面部表情外,華麗的服飾也能具體地體現意義。高棉古典舞壹直與宮廷密切聯系,在加冕、婚禮、葬禮等傳統的皇家儀式上演出。歷史悠久的宮廷舞蹈不僅是柬埔寨的藝術瑰寶,也是全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璀璨明珠。
柬埔寨王室壹向重視文化藝術,19世紀,安東王繼位後,復興了當時瀕於消亡的宮廷舞,並對它進行了改革,在原有的神聖、端莊的基礎上,消減了僵硬的部分,突出了柔軟和纖巧,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柬埔寨古典舞更柔美優雅。後來的西哈努克親王家族也對宮廷舞蹈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西哈努克親王從小就生活在宮廷之外的鄉村,他壹直都非常熱愛藝術,在他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對音樂、舞蹈、薩克斯和電影的學習,他還是壹名出色的作曲家、攝影家。西哈努克的母親尼亞裏麗王後和大女兒黛維公主都曾擔任過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團團長,西哈努克的母親西索瓦·哥沙曼·尼亞裏麗是柬埔寨宮廷舞蹈發展中壹個重要人物,19世紀中葉,她支持高棉藝術和舞蹈的發展,20世紀中期,她不僅促成了高棉傳統舞蹈研究的復蘇和發展,而且還幫助宮廷舞蹈推廣和宣傳。西哈努克親王的大女兒帕花·黛維公主對古典舞蹈表演具有極高的造詣,她在劇團中常常扮演仙女、王後和公主等重要的角色,她的舞姿優美動人,在手勢和眼神上的細膩傳情給人以美的享受。戴維公主還是王家芭蕾舞團的舞蹈編導,數十年來也壹直為王室管理芭蕾舞團,公主的母親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員甘霍,公主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國王西哈莫尼從小聰穎好學,不僅與姐姐學習柬埔寨的宮廷舞蹈,還將宮廷舞蹈與法國芭蕾結合起來。西哈努克親王家族不僅在宮廷舞蹈的修復上作出了努力,還不斷地向世界展示這門有魅力的藝術。柬埔寨歷來與中國保持著友好的關系,在1957年,應中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西哈努克親王帶著柬埔寨皇家芭蕾舞蹈團73人到中國演出,西哈努克特地讓“柬埔寨的明珠”,當時年僅14歲的帕花·戴維公主和她的弟弟卡朋王子表演,這次訪問表演了柬埔寨傳統的《仙女舞》、《扇舞》、《雄雞舞》以及神話傳說《黑猴與白猴的戰鬥》等作品,當時中國文藝界還對戴維公主的表演給予了高度評價。1960年,西哈努克親王再次帶著皇家芭蕾舞團15名演員到中國訪問,1963年又帶著舞團30人到中國,包括他的女兒戴維公主,舞團表演了《仙女舞》、《神仙歡樂舞》等經典作品,西哈努克親王家族為保護和發展柬埔寨的舞蹈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團多次訪問世界各國,為世界人民表演,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向世界展示了柬埔寨璀璨的藝術瑰寶。
柬埔寨保留至今的傳統宮廷舞劇目有《百花園中的仙女舞》、《祝福舞》、《扇舞》、《蝴蝶舞》、《劍舞》等,而在舞蹈劇中的宮廷舞還有《羅摩衍那》、《黑猴與白猴的戰鬥》、《伯雷阿·金納鳳的神話》、《雷木·愛索與莫尼·麥卡拉舞》等。柬埔寨的許多宮廷舞蹈也來源於戲劇史詩,如《摩訶娑羅多》。這是在公元4世紀時形成的古印度大型敘事詩,其中包括克裏希納神的故事《哈裏萬夏》和印度教的經典故事《巴嘎道吉塔》等,它們都被稱為印度教神話的源頭,這壹史詩描述的不是普通的王室內部鬥爭,而是顯著對立的兩類統治者間的鬥爭,以不斷抗爭惡勢力,譴責惡勢力對人民的傷害,堅持為正義力量戰爭到底為內容,表達人民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是暴君統壹天下的憤怒情感,這部作品以各種藝術形式傳播至東南亞,同時也對當地文學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柬埔寨宮廷舞蹈的伴奏樂器以黃銅面鑼、木琴和銀鈴為主,以弦樂和五聲音階的蘆笛為輔,其中弦樂大眾性強,蘆笛樂是宮廷舞蹈的重要樂曲之壹。聰穎的柬埔寨人民用不同的樂曲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思想,這些樂曲會在不同的節日中使用,如節奏歡快、活潑的樂曲適合在歡樂的節日中使用,而節奏平緩、悲涼的樂曲適合在痛苦的場景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