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泉劍
龍泉劍,又名龍淵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名劍,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相傳歐冶子和幹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鬥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
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2、幹將莫邪
幹將,春秋時吳國人,是楚國最有名的鐵匠,他打造的劍鋒利無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幹將為他鑄寶劍。後與其妻莫邪奉命為楚王鑄成寶劍兩把,壹曰幹將,壹曰莫邪(也作鏌鋣)。由於知道楚王性格乖戾,特在將雌劍獻與楚王之前,將其雄劍托付其妻傳給其子,後果真被楚王所殺。
其子成人後成功完成父親遺願,將楚王殺死,為父報仇。此壹傳說贊頌了劍工高超的技藝,寶劍文字的神采和少年的壯烈,批判了統治者的殘暴。
3、青龍偃月刀
東漢末年名將關羽所用戰刀,為重騎兵大刀類型。根據史料研究,小說和傳說中提到的三國名將關羽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在當時並無此物,真實的青龍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現的兵器。而關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稱“掩月刀”,最早見於《武經總要前集·器圖》。
根據圖式,“掩月刀”之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長桿末有鐏。“刀八色”中的“屈刀”、“鳳嘴刀”與“掩月刀”形式相仿,當時雖有細分,在後世則基本以“偃月刀”通稱這壹類帶背刃的長柄大刀。
作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過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貴,在格鬥戰場並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或成為宮殿侍衛和鹵簿的儀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臂力的道具。
4、湛盧劍
春秋時期鑄劍名匠歐冶子所鑄名劍之壹,五大蓋世名劍之壹。“湛盧”為越王命名,理當賦予壹定的意義。在古代,“湛”字有澄清、明亮、厚重、喜樂、深湛的意思;“盧”字有著純黑、瞳仁、獵犬,最大勝利的涵義。
鑄劍師為歐冶子,春秋時越國寧波人,是歷史上著名的鑄劍師,是史上另壹著名鑄劍師幹將的嶽父、莫邪的父親。
5、魚腸劍
古代名劍,專諸置匕首於魚腹中,以刺殺吳王僚,故稱魚腸劍,是為勇絕之劍。該典故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歷代書籍中也有提及,《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使專諸置魚腸劍炙魚中進之。”意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於魚腹中。
魚腸劍,也稱魚藏劍,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錫;若耶溪之銅,經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制成了五口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和巨闕。魚腸劍既成,善於相劍的薛燭被請來為它看相,薛燭的相劍本領猶如通靈壹般,他感受到魚腸劍中所蘊藏的信息,
因此回答道: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原來這把劍生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來弒君殺父的。後來越國進獻寶物給吳國,這柄劍因此由越而入吳。相傳吳王闔閭,也就是公子光,曾得到過這五口寶劍其中的三口,即勝邪(磐郢)、魚腸和湛瀘。
百度百科-中國古代兵器 (古代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