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世紀前後﹐古老的印度文化傳進柬埔寨最早的扶南王朝﹐柬埔寨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印度文化﹐奠定了高棉文化的雛形﹐ 。
柬埔寨宮廷舞的悠久歷史﹐可追溯到吳哥窟建立之前。9~14世紀﹐吳哥王朝時期﹐高棉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宮廷和寺廟中蓄養了大批的舞蹈家和樂師﹐在皇族廟宇和各郡神殿所奉行的宗教儀式中﹐音樂舞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舞蹈家被視為人間神女﹐享有尊貴地位。當時舞蹈藝術的繁榮情景﹐不僅在石碑等古籍中有所記載﹐而且舉世聞名的帝王宮殿吳哥窟中﹐有多達1700多尊造型優美﹑舞姿紛繁的舞蹈神女阿普薩拉的浮雕像。阿普薩拉雖出自印度神話﹐但窟中阿普薩拉的體態﹑舞姿﹑相貌和服飾已不同於印度神女的形像﹐而具有鮮明的高棉民族特徵﹐為後世柬埔寨古典宮廷舞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豐富的想像。著名古典舞蹈《百花園中的仙女》就是以其生動﹑優美的舞姿和華麗的裝飾表現了阿普薩拉帶著眾仙女去花園中采摘鮮花的情景。另外﹐吳哥窟中還有表現《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長達760米的大型浮雕﹐以及其他許多人物和人格化猴群的舞蹈造型。吳哥王朝衰亡後﹐柬埔寨曾壹度臣服於暹羅。這期間﹐由於宮廷的衰敗﹐宮廷舞壹方面流傳到民間﹐在和民間藝術相結合的過程中增添了生活氣息和生動活潑的情調。另壹方面﹐它又被暹羅宮廷保存下來。19世紀中葉﹐柬埔寨安東王繼位後﹐復興了瀕於消亡的宮廷舞﹐並對之進行了改革﹐在原有神聖﹑端莊的風格特色中﹐剔除了僵硬的成書﹐突出了柔韌﹑纖巧的特徵﹐使柬埔寨古典宮廷舞再次得到了發展。
柬埔寨古典宮廷舞蹈的伴奏樂器﹐以黃銅面鑼﹑木琴和銀鈴為主﹐以弦樂和五聲音階的蘆笛為輔。宮廷舞的主要劇目,其內容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和佛祖釋迦牟尼的早期生活的傳說。也有以古代的神話傳奇故事及宗教禮義為題材的。如《當達長森林》﹑《魔王宮殿》﹑《斐沙拉恩傳奇》﹑《英格麗姬與波拉紹頓》﹑《黑白猴之戰》等。
柬埔寨宮廷舞有國王﹑王子﹑公主﹑仙女﹑魔王和猴等行當﹐而且用整套的手語表示哭﹑笑﹑恩愛﹑叩拜﹑戰鬥﹑誘惑等不同的含義。要求演員經過長期的規範訓練﹐使其雙臂﹑手指動作柔韌綿軟﹐身體動律細膩而豐富﹐舞蹈程式嚴謹﹑雕塑感強﹐表情端莊﹐舞姿典雅﹐靜中有動﹐動中見靜﹐儀態萬千﹐連綿不斷﹐顯示出內在含蓄的東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