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合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
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壹個空位,擺壹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壹年內最豐盛的壹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壹年有余錢、余糧,壹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壹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壹。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壹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壹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裏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幹面、素面、葷面、掛面……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采。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壹年比壹年高)……當然,現在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麽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壹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擺上了餐桌。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