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劇,從進入城市算起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經歷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終於成為頗有影響的地方劇種。楚劇是從黃陂、孝感、黃岡壹帶的花鼓戲發展起來的,故原名黃孝花鼓(俗稱西路花鼓)。黃孝花鼓戲原為燈戲,由農歷正月謝神祝福的民間歌舞(即玩燈)演變而成。 燈戲早期演出劇目多為單邊詞、小戲和折子戲。劇情簡單,多以家庭糾紛和男女愛情為主要內容;角色行當只有小旦、小醜和小生;唱腔除小調外,主要由壹人演唱、眾人接腔的“哦呵腔”、“悲腔”、“四平”、“仙腔”等組成,僅有鑼鼓伴奏。 燈戲班子原為業余性質,後發展成半職業性的“四季班”。清光緒十年(1884年),始有黃陂彭家沖的職業花鼓戲班。 此後,職業戲班在黃陂、孝感壹帶陸續出現並增多。 黃孝花鼓戲在進入城市後,劇目由單邊詞、小戲和折子戲逐漸發展為“本戲”,演唱改為胡琴伴奏。同時吸取漢劇、京劇藝術之所長。’ 但從清朝到民國,花鼓戲都被稱為“淫戲”,屢遭禁演。然而它在湖北中部的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中深受歡迎,鄂中壹帶肥沃的水土,滋養了楚劇這支芬芳的鮮花,使它茁壯生長。 1926年,在湖北劇學總會籌備會上,將黃孝花鼓戲正式定名為楚劇
上一篇:林傑寫的關於七夕節的詩句6下一篇:武術套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