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人沿襲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裏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成就,在公元1-3世紀達到西方 古代建築極盛高峰。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壹,形式多樣。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壹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鬥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壹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沈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墻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還有壹個原因。西方的那種大尺度石頭建築大多不是給人來用的。都是給神用的。這是他們對神的崇拜。而中國的木制建築大多是人住的。就算是寺廟什麽的廟宇,其實形制與住宅業是近似的 隨時可以拿來給人住。
並非原創!僅供參考 您的采納對我幫助很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