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槍騎兵,到底是什麽樣子的。雖說人們對於這種近代初期的槍騎兵印象,可能大多是大都會博物館中,那種人馬皆穿著板甲的超級鐵罐頭。但老實說,板甲雖然抵禦冷兵器有著不錯的防禦效果,但是它們卻遇到了壹個“既生瑜何生亮”的對手——火器。
▲大都會博物館復原的經典歐洲具裝全身甲槍騎兵
伴隨著15世紀火繩槍在歐洲的出現和迅速普及,讓原本在防禦力點滿的重裝騎士們,壹下子不得不面臨壹個非常嚴峻的處境。火繩槍和後來的燧發槍,都擁有足以擊穿騎士們板甲的威力。更糟糕的是,沈重的板甲在戰爭中會極大拖累戰馬的奔跑速度,讓不僅容易導致騎士們錯失良機,也給了火槍手們更多射擊的機會。
▲慘遭降維打擊的具裝全身甲槍騎兵
在面對火器的威脅,加之歐洲傳統的騎士制度衰落,當時歐洲的槍騎兵們不得不開始給自己“減重”。首先是騎兵們炫酷的馬甲,到16世紀很快退出歷史舞臺。不過即使如此,沈重的防護完備的全身板甲也難逃壹削。在16世紀出現的“半甲槍騎兵(Demi-lancers)”,他們所穿的鎧甲,基本只是四分之三甲,甚至有些槍騎兵幹脆連下半身的裙甲也壹起卸下。
▲16世紀的半甲槍騎兵
到這裏,經過減重的槍騎兵們,在16世紀炮火連天的戰場上,也算是留下了不少閃光點。但是也就是在這壹時期,槍騎兵們卻迎來了壹個新的對手——火槍騎兵。
▲火槍騎兵
壹說起火槍騎兵,可能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火槍騎兵堪稱經典的半回旋戰術,以及似乎完全舍棄騎兵沖擊力,而用操作繁瑣的火槍射擊,槽點滿滿的形象。不過結合火槍騎兵大行其道的16~17世紀,卻是壹種比槍騎兵,更加適應戰場的新式兵種。尤其是在16世紀,雖然金貴,但是小巧的簧輪手槍出現後,讓騎兵們可以在保持移動的狀態下,依然能進行大約的瞄準和射擊。
雖然半甲槍騎兵與火槍騎兵的作戰方式有所差別,但是兩者在當時戰場上的定位卻是高度相似。與每次沖鋒都要冒著步兵火槍和長矛威脅不同,火槍騎兵采取的戰術更多的時候是壹種非接觸性的戰鬥。他們雖然也會策馬沖到步兵面前,但是除非是發動擊潰戰,否則基本都是在保持壹定距離的情況下,不斷使用火槍進行半回旋射擊。這種戰法雖然也無法回避步兵的火力威脅,但是相對於直接沖向步兵方陣的槍騎兵相比,生存率可以說是要高出許多。
▲火槍騎兵的半回旋戰術
那麽火槍騎兵和槍騎兵直接對抗,結果會怎樣呢?說出來可能大家有些難以相信,在槍騎兵和火槍騎兵的許多戰例來看,槍騎兵在很多時候,表現的並不樂觀。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當時得槍騎兵出於破甲得目的,使用的大多是沈重的重騎槍,因此他們在速度和靈活性方面,都要劣於火槍騎兵。不僅如此,在雙方的騎兵戰中,火槍騎兵還可以用他們所攜帶的火槍進行先受打擊,從而破壞槍騎兵們的陣型,之後就可以把他們拖入對於雙方來說,都算公平的貼身肉搏戰中。
▲槍騎兵與火槍騎兵的戰鬥
在火槍騎兵的競爭壓力下,到了17世紀中後期,歐洲半甲槍騎兵除了波蘭-立陶宛外,其他的歐洲地區出現了極大的萎縮,這些殘留下的幸存者,在火槍騎兵的擠壓下,不得不進壹步減重。比如德意誌地區的槍騎兵,就幹脆舍棄了重騎槍和四分之三甲以及沈重頭盔,轉而使用普通的中型騎槍、胸甲,以及更輕的開放式頭盔(或者幹脆不戴)。
雖說這壹時期的火槍騎兵也被痛削了壹波護甲,但是他們所使用的火槍,卻也保證了他們有能夠擊穿敵人防禦的火力。而連武器也被痛削的槍騎兵,此時卻成了最大輸家。由於中型騎槍面對板甲時的破甲能力有限,17世紀中後期茍延殘喘的槍騎兵們,不得不降低身段,去和龍騎兵壹起執行打掃戰場、警戒、偵察等壹類雜活。
▲17世紀中後期的槍騎兵(上)和龍騎兵(下)
當然了,也並不是所有的槍騎兵都混的這麽慘,在歐洲其實還有壹個重要的槍騎兵流派,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驃騎兵。有關驃騎兵這個要說起來有點長,不過到了17世紀,除了像波蘭-立陶宛的翼騎兵和奧斯曼帝國的西帕希騎兵,這些有點顛覆原作精神的改編再改編的產物,其他比如位奧地利效力的驃騎兵,在三十年戰爭後,也基本舍棄掉過去騎槍和盾牌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