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武術在各個時期的稱謂是什麽

武術在各個時期的稱謂是什麽

夏、商、周時期被稱為拳勇、手搏、角力、鬥勇。

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技擊、相搏、手戰。

秦漢三國時期被稱為武藝、角抵、手格。

兩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講武、武藝、相撲、拳法。?

隋唐時期被稱為拳捷、試撲。

宋、元時期被稱為摔跤、打套子。?

明、清時期被稱為白打、使拳、使藝、拳法、把式、對力、對拳。?

近代被稱為國術、武術、國技、把式、功夫。

擴展資料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中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壹,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中國武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壹頁。

少林功夫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創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

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百。這樣,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就已經有壹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

象惠光和尚,十二歲時在洛陽城天街的井欄上反踢毽子,壹口氣能連續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驚奇,就把他剃度為小和尚,作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當小和尚時,體質羸弱,常受壹些會武術的小和尚的戲弄,後來便發奮練武,居然練得拳捷驍武,體健身靈。

跋陀禪師為創建少林寺,翻譯佛經,傳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跋陀傳授方便鏟和壹路大刀的記載。

傳說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面壁九年,靜坐修心,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

當年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時他又發現好些弟子禪坐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鍛煉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

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發展“活身法”,創造了壹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

後來經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壹套拳術,達百余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

其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註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發展為七十二手,以後又發展到壹百七十三手,第壹次系統地整理出壹套少林拳法。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於拳擊械鬥者組織成壹支專門隊伍。最初,他們的任務是護寺,以後,寺僧參與了政治活動,寺養僧兵,形成武僧。

客觀形勢要求武藝向精湛的技擊方面發展,開始了有組織的、嚴格的僧兵訓練,操練棍棒。每日晨光曦微,武僧們同起而習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年不斷刻苦練習武藝,對少林武術的發揚、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功夫

  • 上一篇:榆社霸王鞭的資料如題 謝謝了
  • 下一篇:民歌的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