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馬步動作要領如下:
動作要領:
兩腿平行開立,兩腳間距離三個腳掌的長度,然後下蹲,腳尖平行向前,勿外撇。兩膝向外撐,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大腿與地面平行。
同時胯向前內收,臀部勿突出。這樣能使襠成圓弧形,俗稱圓襠。含胸拔背,勿挺胸,胸要平,背要圓。兩手可環抱胸前,如抱球狀。虛靈頂勁,頭往上頂,頭頂如被壹根線懸住。
北少林的四平大馬要求四腳距離,南拳有些門派要求窄馬(腳同肩寬)。寬馬和窄馬鍛煉的部位有所區別,另外窄馬的動作相對難些,特別是低窄馬步。
很容易產生厥臀,腆胸的毛病,動作不易標準。如果動作錯了,當然無法增長功力,甚至可能出現傷害。初練時宜站大步,三腳或三腳半比較合適。
歷史沿革:
馬步的全稱叫“拒馬步”,是步兵手持長槍的抵抗騎兵沖擊的戰術步伐。分低中高三種站法,以保證前後三根長槍能同時刺出。
由於騎兵會左右跑動,尋找步兵們防禦的弱點沖刺,步兵們還要在馬步加上移步,保證槍頭永遠對準騎兵。長槍兵方陣的弱點是後方,最忌諱騎兵繞道後方突襲。這種戰法歐洲人用過,宋朝時漢人也通常用來對付蒙古騎兵,而且效果也很好。
後來,蒙古人發明了新的戰法。騎兵在陣前左右橫行,佯裝要抄後路,實則遊擊放箭。就是不沖鋒。對陣時間長了,守軍疲累,馬步紮不穩了,隊形亂了,蒙軍再沖鋒。如果守軍騎兵出擊,蒙騎兵就立刻後退,奔襲中回頭壹箭射殺追兵,充分發揮了騎兵優勢。
長槍兵隊形操練中,需要有隊長喊口令,士兵要聽令變換步伐才能保證隊形完整,而隊形完整是戰鬥力的基礎。在隊列裏最忌諱摔倒,步伐不穩,東張西望(戰場上亂陣就是個死)。
所以民間就留下的練馬步的傳統。大多數中華武術流派的主要訓練方式都有馬步,就是這個歷史戰爭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