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區別如下:
1、定義不同
殖民主義是強國用各種侵略手段使落後國家變為它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的侵略政策。
後殖民主義話語主要是關於文化差異的理論研究。
2、強調的重心不同
殖民主義強調殖民地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所有方面都受到帝國主義宗主國的控制。
後殖民主義著重強調文化問題,西方大國依舊存在殖民傾向,以類似殖民的方式推行文化霸權,嚴重影響了已經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格局。
3、出現的背景不同
殖民主義: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殖民主義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帝國主義時期,資本輸出成為剝削這些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主要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奉行殖民主義政策的國家轉而采用間接的、比較隱蔽的、更具有欺騙性的形式,來維護和謀求殖民利益。
後殖民主義理論背景:文學研究在當代的重要轉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轉向。基於歐洲殖民主義的歷史事實以及這壹現象所造成的種種後果。
擴展資料
後殖民主義的特質:
1.、後殖民主義話語是關於文化差異的理論研究。這裏的差異是指原宗主國與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間不同於殖民主義的復雜關系。
2.、後殖民主義特別倚重福柯關於“話語”和“權力”關系的學說。按照這樣壹種學說,世界上的任何“知識”,歸根結底都是壹種“話語/權力”的較量。
3.、後殖民主義否認壹切主導敘述(Master-narratives),認為壹切主導敘事都是歐洲中心主義的,因此批判歐洲中心主義是後殖民主義的基本任務。與此相關聯,對以“現代性”為基礎的發展觀念的質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點之壹。
4.、後殖民主義對全部的“基礎的”歷史寫作予以否定,認為壹種基礎的視角總是通過壹種“同壹性”而壓制了“異質性”。這樣,後殖民主義拒絕了資本主義這壹“基礎的範疇”,也否定了作為壹個範疇的“第三世界”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的世界結構。
5、後殖民主義把批評的註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轉向“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著眼角度在於主體形成過程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扭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這樣,對它來說,混雜性的重要程度遠高於差異性。
6、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把現代性、民族國家、知識生產和歐美的文化霸權都同時納入自己的批評視野,從而開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階段。
百度百科-殖民主義
百度百科-後殖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