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每天拍打足三裏壹百下的好處

每天拍打足三裏壹百下的好處

每天拍打足三裏壹百下的好處

 每天拍打足三裏壹百下的好處,很多人知道我們的身上是有著很多穴位的,按摩穴位對身體有很多好處,足三裏是人體治病的要穴之壹,位於外膝眼下3寸,以下分享每天拍打足三裏壹百下的好處。

每天拍打足三裏壹百下的好處1

 很多人都喜歡在下班後去做按摩,可以舒緩疲勞,讓勞累了壹天的身體得到放松,以利於第二天有更好的精神。足三裏是人體治病的要穴之壹,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壹橫指處,是個經常用到的穴位。有每天按揉足三裏,抗吃壹只老母雞的說法。敲打足三裏有那些好處呢?

 1、足三裏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是強壯身體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2、按摩足三裏,能通經活絡、疏風化濕,上午7-9點,胃經最旺時,按摩能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身體脂肪消耗,達到減肥的目的。晚上9-11點脾經最旺時按摩此穴,脾主運化,能把飲食水谷轉化成能量,運輸給各個臟器,從而達到進補的作用。

 3、按摩足三裏能抗衰老,強身健體,對各種老年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長按足三裏,能調節身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5、按摩足三裏能美容,按摩此穴可以調和氣血、美化肌膚。足三裏屬胃經,是治療脾胃的穴位,脾胃好身體才能健康。

每天拍打足三裏壹百下的好處2

  經常拍打足三裏有什麽好處?

 這是因為經常拍打足三裏穴,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涼癥狀,還可緩解疲勞,增強免疫力。

 灸足三裏能增進食欲、促進機體生長。《外臺秘要》中記載了灸足三裏有預防老花眼的作用。

 提出艾灸足三裏和絕骨可以預防中風。因此,“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便成為壹句養生名言。

 足三裏,位於外膝眼直下3寸,即小腿脛骨前緣外側,膝關節下4指寬處,是中醫常用的.滋補強壯穴位,臨床應用十分廣泛。

  足三裏怎麽會與老母雞產生關系呢?

 傳統中醫認為,雞肉有補腎益精、補益脾胃、補血養陰之功效。尤其是老母雞,補益作用更高。人們在不斷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足三裏具有和雞肉類似的作用,是人體的保健要穴,同樣可以用於補腎益精、補益脾胃、補血養陰等。

 “足三裏”是胃經要穴,而胃是人的後天之本,經常針灸該穴可補脾健胃,增強免疫功能,同時還能消除疲勞,延年益壽,故該穴又被稱為強壯要穴。若經常拍打此處,可增強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精力。所以,拍打拍打足三裏,可以強身健體。

  拍打按摩足三裏穴的方法:

 1、正身端坐,四指並攏,按放在小腿外側,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裏穴處,作按掐活動,連做36次。

 2、正身端坐,四指彎屈,按放在小腿外側,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裏穴處,作點按活動,連做36次。

 3、正身端坐,左腿前伸,使腿與凳保持約120度,中指放在食指上,再按放在足三裏穴上加壓,兩指壹並用力,按揉足三裏穴1分鐘。換右腿。

 4、端坐椅上,左腿前伸,使腿與凳保持約120度,將拇指指端按放足三裏穴處,力集中於指端,盡力按壓,然後推撥該處筋肉,連做7次。換右腿。

 5、端坐椅上,左腿前伸,兩手張掌,自上而下搓擦腿部,搓擦至遍,換右腿。

 在拍打按摩足三裏穴是要註意兩點,壹是拍打按摩要有壹定的力度,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二是拍打按摩的同時可以配合艾灸,點燃艾條熏灼足三裏穴,每日1次,效果更佳。

每天拍打足三裏壹百下的好處3

  對於敲打足三裏好處有很多。

 壹,健脾消食,足三裏穴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固有杜甫三吏流之說,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裏穴可使胃腸蠕動力,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當然,針刺還對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調整的作用,原來水平高者針刺後可以降低而低者則會升高,對於營養不良患者低於正常的胃總酸遊離酸胃蛋白酶脂肪酸能指標,針灸後可以恢復正常。

 二,調血活絡,針灸足三裏穴可以使氣血流暢舒經通絡偶去風寒,足三裏穴是治療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風寒濕脾外傷所致的局部疼痛關節炎,針刺足三裏都可以起到治療緩解疼痛的作用,

 三,防病健體的作用,針刺足三裏穴能夠起到防病健身強壯的作用,俗話說得好人老先老腿,針刺足三裏穴能夠使腿腳靈活可防止衰老預防百變。

  足三裏的功效與主治

 功效:足三裏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的作用。

 主治:足三裏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現代又多用以足三裏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肝炎、急性胰腺炎、休克、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癲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動脈硬化、支氣管哮喘、白細胞減少癥、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

  足三裏的相關論述

 1.《靈樞》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裏。

 2.《靈樞》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裏骨為幹。腸中不便,取三裏……善嘔,嘔有苦,長太息,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裏以下胃氣逆。

 3.《外臺》 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裏,令人氣上眼?以三裏下氣。

  • 上一篇:歌舞伎的讀音歌舞伎的讀音是什麽
  • 下一篇:民間美術傳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