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簡介
以各種毛類梳紮成錐形筆頭,粘結在竹管或木管壹端,用於書寫繪畫的筆。屬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壹。
沿革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陜西臨潼姜寨村發掘壹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裏分別出土壹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桿粗0.4cm,桿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制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桿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壹層生漆。從其制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祗是沒有統壹的名稱。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壹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蒙氏造筆後統稱為筆。漢代時毛筆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壹是開創了在筆桿上刻字﹑鑲飾的裝潢工藝,如甘蕭武威磨嘴子東漢兩墓中各出土壹支刻有“白馬作”和“史虎作”的毛筆;二是出現了專論毛筆制作的著述,如東漢蔡邕著《筆賦》,這是中國制筆史上的第壹部專著,對毛筆的選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評述,結束了漢代以前無文字評述的歷史;三是出現了“簪白筆”的特殊形式。漢代官員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筆的尾部削尖,插在頭發裏或帽子上,以備隨時取用。祭祀者也常在頭上簪筆以表示恭敬。“白馬作”毛筆出土時就是在墓主頭部左側。至元代﹑明代時,浙江湖州湧現出壹批制筆能手,如馮應科﹑陸文寶﹑張天錫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筆風行於世,世稱“湖筆”。自清代以來,湖州壹直是中國毛筆制作的中心。與此同時,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筆陸續出現,其中上海李鼎和毛筆﹑安徽六安壹品齋毛筆都曾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分類
毛筆按筆頭原料分為羊毫﹑狼毫﹑兼毫三大類。羊毫以山羊毛為原料,性柔軟,又稱軟毫;狼毫以黃鼠狼尾毛制成,性剛健且有彈力,又稱硬毫;兼毫則是軟﹑硬毫類混合制成的筆,剛柔相濟。毛筆按用途分為寫字毛筆﹑書畫毛筆兩類。寫字毛筆筆頭大小多在1吋以內,分為大楷﹑中楷﹑小楷3種,多用於寫字,也可用於作工筆畫﹑小寫意畫等;書畫毛筆則是近代形成的。1925年,李福壽為了使毛筆更適宜書畫家使用,制造出了宜書宜畫的書畫毛筆。這種筆多為長鋒兼毫制成,粗大充實,剛柔相濟,吸墨多,利於書畫家創作時壹氣呵成。
制作工藝
制作毛筆筆頭的原料以羊毛﹑黃鼠狼尾毛﹑山兔毛﹑石獾毛﹑香貍毛為多,豬棕﹑馬尾﹑牛尾﹑雞毛﹑鼠須﹑胎發等也廣為使用。毛筆桿多用竹管,如青竹(烤紅)﹑紫竹﹑斑竹(湘妃竹)﹑羅漢竹等,也有用紅木﹑牛角﹑骨料﹑象牙﹑玉石作桿的,更顯華貴。各類毛筆的制作都須經過選料﹑除脂﹑配料﹑梳洗﹑頓押﹑卷頭﹑揀齊﹑紮頭﹑裝頭﹑幹修﹑粘鋒﹑刻字﹑掛繩等工序。概括起來則俗稱“水盆”(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和“幹活”(裝頭﹑幹修等無水工序)兩大工序。水盆工序是決定毛筆用途和質量的關鍵,筆頭要求達到尖﹑齊﹑圓﹑健(史稱四德)。尖系指筆鋒要尖如錐狀,利於鉤捺;齊指筆鋒毛鋪開後,鋒毛平齊,利於吐墨均勻;圓指筆頭圓柱體圓潤飽滿,覆蓋毛均勻,書寫流利而不開叉;健指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毛筆的裝潢是幹活中的後期工序。包括筆桿刻字﹑刻畫﹑浮雕﹑漆畫﹑鑲嵌﹑掐絲﹑加筆頭碗﹑尾頭﹑掛繩等,體現毛筆的富麗典雅,有些附件還起到加固筆桿的作用。
使用和貯藏
毛筆用完後應立即洗凈余墨,以免筆鋒粘結,宜掛在筆掛上,以保持筆鋒的彈性。如遇積墨粘結或使用新筆,可用溫水浸泡,不可硬性撕散或用開水浸泡,以免斷鋒﹑掉頭。新筆應裝入紙盒或木盒內,並放些樟腦丸,以防蟲蛀。經常晾曬,防止生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