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家庭美德

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家庭美德

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家庭美德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要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創造性的轉化之;要通過分析、鑒別、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同性和壹般性道德要求,

首先,把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以及新世紀的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堅持傳統美德教育與環境育人結合起來。

再次,學校將傳統美德教育與制度育人結合起來。將傳統美德教育與活動育人有機結合起來。

就”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庭美德”寫壹篇議論文

大概父 母都是知識分子吧,作為高級工程師的老爸會把“學習第壹”作為口頭禪,作為教師的老娘會時常念叨“應該文質彬彬”。這兩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繭的“聖詔”也可以說成是我的家風。 從記事起,每逢來客+都會看到父母滿臉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於是,不是壹頓香甜可口的飯菜,便是壹場“之乎者也”類的高談闊論。我和哥哥則不問不開口,有問必答,大人說話不插言,大人吃飯不上桌,於是博得了客人的誇獎:“妳家的孩子真懂事。”“不愧是知識分子,就是與眾不同。”但是平時,淘氣的我和哥哥會時不時“犯上”的。例如給睡覺的老爸別上壹只發卡,再梳兩個標致的小辮,於是老娘手執笤帚將我們統統趕到廁所或陽臺上,還能聽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頭上動土。” 雖說是90年代了,但由於封建意識的影響,...

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

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去除其中的糟粕,將這些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繼承下來並加以發展,在生活中註重遵循這些傳統文化,並推己及人,力爭讓更多的人弘揚這些傳統文化,這樣就可以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繼承和弘揚時代精神,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並結合當今的時代特點,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將傳統文化在當代進行新的詮釋、新的發展、新的利用,從中提取出當今的·時代精神。

如何繼承和弘揚客家精神

壹、勇於開拓進取。

客家人發展的歷史,正是披艱歷險,頑強拼搏的歷史。風雨磨難,鑄就了他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性格。“不靠親不靠戚,全憑自己長誌氣”、“人有誌,竹有節,有誌有節世上立”、“山高高不過腳板,石硬硬不過手掌”,這些諺語,正是客家人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極好寫照。而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正是客家移民運動得以成功的首先要條件。正是開拓進取精神,激勵他們以堅恝不拔的毅力、無艱不摧的勇氣排千險、克萬難。

二、執著的崇文重教精神。

客家人繼承中原華夏文明優良傳統,歷來崇文重教。

客家人在移民運動中,吃盡千般苦,更希望通過教育,讓子孫能“學而優則仕;同時為了謀求生路,為了經商、做官,也必須學習文化知識;所以,客家地區向來文教事業比較發達。此外,在客家宗族社會中,宗族的社會地位,往往同家族中士紳學子數量的眾寡、學問的高低,緊密相關。高、眾者,則家族聲隆;低、寡者,則家族不顯。各家族為振家聲、族威,傾力集資開辦族塾,培養族中子弟,望其考科入選,金榜題名。舊時,凡中舉人以上者,可豎“楣桿”,以顯示功名,借以光耀門楣、光宗耀祖。因此,客家人把對家族子弟的教育當作壹樁大事來辦。定制立規,寫入譜牒。正如學者崔燦在《客家三論》中所言:“客家人辦教育的熱情源於中原,而又極大地超過了中原。中原人辦教育,入學的多是貴族或富人子弟,窮人子弟往往拒之門外。客家人辦教育是博施於民,只要是同宗同族的子弟,不論貧富壹律收授……”正因如此,客家人勉勵兒孫讀書的諺語俯拾皆是:“山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等,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客家人註重教育的情形。

三、濃厚的崇先報本意識。

歷史上客家先人是被迫南遷的,常年背井離鄉。遊子在外,尚且“每逢佳節倍思親”,長年遷徙,漂泊無依的客家人對故土的懷念、對祖先的崇拜自然特別虔誠,他們的後裔承傳了這種帶有儒家觀念的傳統,色彩更為濃烈。不論遷移到何處乃至海外異國 他鄉,客家人都不會忘記他們的祖輩來自何處。“摘瓜尋藤,崇先報本”。這種崇先報本意識強烈地體現在他們對祖宗的崇拜上。

廣大客家地區幾乎家家戶戶供奉祖宗牌位,各個姓氏還廣泛盛行祭祖修譜,翻開客家每個姓氏的譜牒,開宗明義必有 “樹有本,水有源”這則諺語,必然少不了詳細敘述氏族的起源、衍播。諸如 “離鄉不離土,離親不離祖”、“天有日月,人有良心”之類的諺語俯拾皆是。目的在於告誡子孫後代,無論貧富貴賤,誰都不能忘記自己根之所在,本之所依。大陸各地,客家各姓宗親,每年春秋祭祀祖宗,有的客家老年華僑、華裔,十幾二十次返回祖國尋根問祖,深情感人。

四、強烈的愛國愛鄉精神,成就了客家人的重要貢獻。

客家人因為逃難而離鄉背井,在處處無家處處家的顛沛流離中,親人、故土分隔天涯的切膚之痛,使他們與漢民族其他民系相比,愛國愛鄉之情更加強烈。對家園的安定,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崛起有著強烈的渴望。這種情懷在客家諺語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有土才有花,有國才有家”、 “國富民強、國破家亡”……表達的是強烈的愛國愛鄉之心。又如:“背井離鄉,故土難忘”、“別人的龍床,不如自家的狗窩”等,抒發的是深沈的愛鄉之情。

傳教士肯貝說:“客人確是中華民族最顯著,最堅強有力的壹派,他們的南遷是不屈辱於異族的統治,由於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所以養成他們愛國愛種族的愛國心理,同仇敵愾的精神,對中華民族前途的貢獻,將壹天大似壹天,是可以斷言的。”

如何繼承發展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文化壹直就在默默地流傳。看著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樸貼切的陶藝,心裏頓生壹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遺跡,似乎能窺出歷史的痕跡;每當閱讀者那壹卷卷詩書畫卷,我們仿佛被洗禮;還有那些精細的民間藝術-------,我們應該幸福,因為我們身在壹個文明的國度,在傳統文化的培育下成長!

第壹,亮即將傳統文化的亮麗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寶劍就得用上沙場,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消逝。如何理解這壹問題,到現實生活中走壹趟就明白了,在大學生中調查,有又多少人看過四大名著,恐怕為數不多吧。倘若在問他們對《論語》的看法,他們恐怕也知道”子曰”吧。由此可見,對於真正的古典文學內涵,當代人知之者甚少。從這些廣泛文化來說,國人尚且不夠了解,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於這壹狀況, *** 部門需要加大力度彰顯地區文化,打造屬於自己特異的文化,並對外多舉行壹些活動進行宣傳,不然再精髓的東西都不能端上菜盤子上,讓大家盡情享用文化大餐。其實,現在的旅遊文化承載了不少其它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此期間,這些遊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會對優秀傳統文化予以繼承和發揚。舉個例子來說,壹位遊客去過黃鶴樓,那麽,他定然會聯想到崔顥的詩,進而可能閱讀唐詩宋詞,甚至古代文學,這樣下去,就產生了連鎖反應,當然這是比較樂觀的想法,但這至少是壹個方面,我想我們更該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樣化地呈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當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說將文化變賣成獲利工具。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壹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看看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 *** 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其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國等壹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想法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 *** 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現在比較重視軟文化的輸出,也舉辦了很多展現傳統文化的活動,比方說法蘭克福展,中國就展現了很多傳統文學,在德國書畫展中也帶去了活字印刷相關內容。

太多人對於傳統文化過於冷淡,原因是很多的,如今的網上快餐文化隊傳統文化就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大家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現在,都把眼光投向了五彩繽紛的都市生活,迷戀上了網絡,喜歡在網上吃快餐文化,其實自己接受的文化精髓很少,大部分都只有壹時的感驗。如今的這種情況讓眾多文化學者產生了危機感,因為壹旦傳統文化被拋棄,我們將不再是炎黃子孫,我們將不再是壹個擁有多文化的民族,所以喚醒當代人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很急迫的,非常必要的。

第二,拓展,即將傳統文化用壹種易接受的方法輸送給當代人。對於傳統文化,很多人可能覺得非常枯燥乏味,他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去耗,因此,我們就得壹反常態,用創新的思路來教導他們,當然不能改變了文化的實質。比方說用講座的方式來講述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既生動有趣味,定然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們還通過電視來講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講壇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很明顯,這樣的形式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更不用說像易中天這樣的教授,講的既有風趣又比較深刻,還有於丹的條分縷析,道理其然,能夠被大多數人喜歡。又如中國眉山東坡國際文化節,此次文化節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精神,眉山人民的熱情好客給遠道而來的賓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使眉山人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思想得到了壹次質的飛躍。無論是開幕式上500余名演員用豪放的氣勢演繹的的《千古東坡》,還是閉幕式上,城區的十余所學校的200余學生為廣大觀眾奉獻上的壹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整個東坡國際文化節,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壹份難得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感。這樣的活動無疑對文化起著宣傳的作用。還有中非文化節、孔子文化節等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石灣陶瓷源遠流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石灣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片,見證了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灣陶瓷歷史,顯示了先人的聰明才智;而大霧崗唐宋窯址的挖掘,證實了唐宋時期石灣已成為嶺南陶器生產基地;發展至明代更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數千年後的今天,陶瓷業在傳承和創新中以嶄新的形式名揚四海。為展現陶業的歷史演變,館內展覽***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窯的演變、石灣二十四行、石灣陶藝、陶瓷發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灣二十四行”為重點,介紹了明代至民國時期石灣陶業的歷史源流。整個展覽表現手法新穎而多樣,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給民眾以全新的感覺。今年十壹月,就在佛山舉辦了陶瓷展,我們學校也去了不少學生,也吸引了很多社會上的人,可以說是把石灣陶藝推廣了出去。我們知道,前些年,陶藝品沒有市場,這樣直接導致陶藝技術的流失,甚至讓這樣的文化瑰寶從此絕於世間,如果到了那種地步,實是壹個悲劇。我覺得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該持保守態度,中國文化包括保守文化,更多的保守的是傳統文化,文化保守主義顯然他界定的保守的東西這個東西是傳統。從建國以來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文化的軸心的這種情況下融匯的西方優秀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這個文化,我覺得這個文化應該是現代文化,而文化保守主義的這個文化,功能上作為傳統夢魘的這種文化,保守的文化,顯然不是指現代中國的文化,而是指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那麽我現在就古代傳統的中國文化保守的這個東西。我們總是處在壹個傳統文化的籠罩下,喘不過氣來,如果稍微有些思想上的改變或者是形式上的改變的話,這也是不為過的,所以我在這裏特別強調要將傳統文化拓展開來,形成壹種現代式的傳統文化,好讓新壹代青年更容易消化吸收。打破常規當然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要不忘本質的將傳統文化轉化成自身的壹部分,學以致用,這樣才是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不二法寶,也是我們實踐傳統文化的壹種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用壹種合時合宜的方式引導當代人去接觸傳統文化並學習發揚傳統文化。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著,很多父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龍成風,從小就叫他們長大後要有出息,什麽叫有出息,要不是做官,要不是做老板。更多的是忽視了對小孩子的壹種道義上的引導,告訴他們怎麽樣才能算合乎道義,怎麽樣去提高自己的教養。這種情況尤其在農村甚為嚴重,因為他們的父母本來就在文化教養上處於低水平,對於他們而言,自然生計是最重要的了,兒子在學識修養方面有沒有高的造詣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這樣看來,這種不合理的思想方式下的當代某些人深受著家庭的影響,即使上了高中,這種思想也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說壹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對子女來說是尤為重要的,壹個有文化的家庭中培養的孩子多數是有文化的,我說的當然是在文化方面比較敏感的。而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更需要去引導當代人,毫不誇張地說,從小時候就應該給予這種引導,讓他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引導的任務似乎很艱巨,但是面對著如今傳統文化遭到遺棄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擔負這個使命,那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搬到每個中國人面前,讓我們每個都去繼承發揚它。怎麽樣引導,方法很多。在學校,我們的老師就應該起壹個領頭作用,面對壹群思想活躍且厭倦傳統文化的學生,老師應該在課堂上插入適量的傳統文化,這樣起到壹個慢慢感染的效果。我想如果做得更細的話,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衣著來體現壹種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當然,學生也得發揮壹個主動作用,平時在學校就得自發主辦壹些傳統文化知識講座或者壹些討論,有條件的就集體去參觀壹些傳統文化展。在家裏的話,就如我上面說到的,父母長輩得起引導作用,要科學地向他們指出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支持下壹代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而不是放肆地鼓吹名利論,讓原本涉世不深的他們迷失自己的方向,這樣的話,對傳統文化也是壹種損失,因為新壹代是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主體。在社會中,要加強這種引導作用更具挑戰,因為社會是壹個復雜的混合體,裏面包含了多個層次,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物,要達到引導的效果,當然就得采取綜合的手段,比方說,舉辦企業的文化節,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而這些企業文化的建設當然要以傳統文化為主,這樣壹來員工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而且自己還在實踐著傳統文化。對於 *** 來說,建立必要的傳統文化館,和壹些傳統文物館是很有效果的,因為民眾對這樣形式的展覽能夠在業余時間去享受壹番,對於他們而言,既能豐富業余生活,又能學到某些東西,何樂而不為。

也許我們對於這樣或那樣的措施不能夠太樂觀,但是我們也不比太悲觀,因為我們中還有很多人在支撐傳統文化,有很多人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優越性,也許當代人正在努力繼承和發揚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這壹切,我們都無所得知,但是只要我們有信念,有這種理想也就沒什麽可擔心的了。是金子總會發光,中國的優秀文化就是壹塊大金子,它的光芒遲早會在國內外散發,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當代大學生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可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壹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壹個重要特征。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並賦詩明誌:“封候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在戰鬥中,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 *** 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壹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壹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後13年,風裏來雨裏去,三過家門而不入;範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 *** 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樸,艱苦奮鬥。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於創造力而著稱於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壹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壹美德的傑出代表。 4.不畏 *** ,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誌。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後,15年著成《史記》;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 *** 人在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幹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屍體,又繼續戰鬥了”。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並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壹個鮮明特性。歷史教材中介紹的李冰父子為民修建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的事跡;名醫扁鵲周遊列國,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愛國誌士林覺民“將愛妳(妻)之心去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心願;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首先要確認什麽是中華民族,確定自己的種族。其二,所謂道德是概念詞匯,是概念就可由人定義,由人所定義就可能成為工具。所以不要跟風,不要受媒體暗示和輿論誘導,當妳確定自己有資格為華夏子孫那壹刻,妳就應當具備相應的民族文化特性(雖然今天的中國與廣義上真正優秀的民粹文化相去甚遠),堅守內心的公義,擁有相應的勇氣與氣節。這就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最好的繼承和弘揚。而不是參加什麽什麽活動,喊什麽什麽口號。

  • 上一篇:如何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
  • 下一篇:求推薦人生哲理的書,能夠解決煩惱的,最好是儒釋道壹類內容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