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民俗習慣與服裝選擇的關系?

民俗習慣與服裝選擇的關系?

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習慣也有不同的服飾。民族服飾指壹個民族的傳統服飾,不同民族基於生存環境、習俗文化等的差異,其服飾的發展變化也不盡相同。

藏族服飾: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 藏族民族服飾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壹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壹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壹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征。藏族服裝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壹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壹般為白緞襯衫。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系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裏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壹只袖子,另壹只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壹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壹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壹只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壹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壹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苗族服飾: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壹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壯族服飾: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制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壹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 壯族服飾,胸前縫小兜壹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裏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紮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壹般的服飾是壹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致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繡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壹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繡五色花紋,鑲上闌幹。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紮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幹。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繡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繡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的“裕袢”,“裕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穿繡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繡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此服裝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繡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帽上所繡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誌之壹。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幹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還有許多民族的民俗與服飾各有特色,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希望可以幫到妳。

  • 上一篇:武術文化知識點
  • 下一篇:民風民俗的名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