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民俗現象有哪些

民俗現象有哪些

問題壹:民俗包括那些東西? 民俗:

指人們在日常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過語言 和行為所傳承的喜好、風尚、習慣、禁忌等。民俗是壹種覺的社會文化現象。壹般說來,由於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歷史條件不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所形成的風俗習慣也就不同。民俗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產生而形成的文化現象。民俗具有集體性、社會性、類型性、模 式性、傳承性、播布性、變異性等特征。在分類上,可分為物質民俗(包括居住、服飾、飲 食、生產、交通、交易等)、社會民俗(包括家庭、家族、村落、民間組織、歲時、人生儀禮等)、精神民俗(包括巫術、信仰、宗教、禁忌、口承語言民俗、民間遊藝、競技等)。

問題二:作為壹種文化現象,民俗壹般具有哪些特點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遊藝競技等。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 *** 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問題三:什麽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壹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和變異性。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體遵從的、反復演示的、不斷實行的,所以具有有增強民族的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現代社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最引人註意的莫過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壹概念。

問題四:民俗的內涵是什麽? 民俗學(Folklore)是壹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盡管人們不壹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壹切,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什麽樣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有關人類活動的壹切細節,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

目錄 [隱藏]

1 概要

2 民俗學起源

3 特點

4 重點

5 發展沿革

6 研究方法

7 研究對象

概要[編輯]民俗學壹詞最早見於英國,它源自英語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眾的知識”或“民間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為科學名稱可直譯成“關於民眾知識的科學”。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態的真實反映,舉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的內涵與形式,以及其間思想、行為、儀節、活動的記錄與形成,都是民俗學探討的主題,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與風俗,不僅是人們生活的提升與滿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對於民俗學的認知與闡述,是當今國際學術研究極為重視的課題,也是日後研究者刻不容緩的責任與方向。

民俗學起源[編輯]民俗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學”(folklore)壹詞卻是1846年才由湯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學在德國被稱為人民學(volkskunde),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被稱為大眾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1846年,在寫給《雅典娜神廟》雜誌的信中,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提出用folklore壹詞來概括此壹新興的學科。從此以後,民俗學風靡歐洲。

特點[編輯]1.區別於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受過文明教育的知識階層的文化,是被視為“無文化”的人們的文化。

2.是各民族的習俗都有各民族的特點,如漢族的春節和婚喪、白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跳月、鄂倫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性。

3.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有直接的聯系,從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質生活,從勞動人民的飲食起居到內心活動,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性。

4.許多民間習俗,都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

5.內容豐富,形式生動多樣。民俗學研究的範圍,主要是傳統的民族民間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間習俗、民間信仰、民間文化,民間工藝、民間語言、民間娛樂、民間組織等。

6.深入了解文化的傳統和表達形式,像是歌曲、故事、舞蹈、儀式、手工藝、藝術、飲食習慣、服飾、習俗、宗教、建築、技能和其形成的過程和背後的意義[1]。

重點[編輯]1.勞動人民的世界觀。在民間習俗、民間信仰上的許多東西都近於荒誕、迷信,離奇古怪,實際上都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世界觀。

2.是勞動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上創造的業績,特別是民間文學藝術的光輝成果、民間文藝、無論是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語言以至民間工藝等,都形象地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情調、思想、風格、特別是表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領域中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華。

發展沿革[編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程和民俗學的發展,國際學術普遍趨向廣義民俗學的研究。它既研究人類的生活與文化,也研究精神和物質的事物;同時,甚至將研究對象伸延至野蠻民族的的生活與文化。這樣,民俗學已擺脫以前的狹隘與執著,成為跟其他社會科學並駕齊驅的獨立概念科學。

研究方法[編輯]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

問題五:列舉哪些民俗具有類型性特征? 20分 三、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差別

中國是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統壹於整個中華民族之中,各民族豐富多采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中國民俗的整體。從歷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經歷了長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時代,中原黃河流域是夏族,東部淮河流域是東夷,南方長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黃湟壹帶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葷粥,至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商周各族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和同化,形成華夏族。秦代,當時的東夷、南蠻、百越、諸戎、笮、@⑤、夜郎等族皆統壹於秦王朝,其後,匈奴、烏孫、東胡、肅慎、扶余等族又逐漸統壹於漢王朝。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處,於是出現了大規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得到加強和鞏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發展。五代十國和宋代,雖出現過多元割據的局面,但元代大壹統後,不僅結束了宋與遼金的對峙,而且也統壹了大夏、回鶻和大理等政權,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進壹步的融合與交流。明清以後,更有所發展,當今我國已是具有五十六個民族的統壹國家。當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統壹,並不等於說各民族的民俗也是壹致的,事實上,多樣性、豐富性和民族間的差別性正是中國民俗的重要特征。

各民族民俗的差別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造成的。從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鄉、沙漠、海島,氣候條件也東、南、西、北相差極大。東北山林中的民族與南海島嶼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與江南水鄉的民族,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從歷史發展看,各民族也不平衡。漢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發明了農業,夏商周以來,壹直以農桑為主要的經濟方式,與此同時,許多少數民族則實行不同的經濟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鮮卑、契丹、柔然、黨項、蒙古等族,曾長期從事遊牧經濟,而東北、西南的壹些少數民族則長期以原始的漁獵、采集為主要的經濟方式。不同的經濟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習俗。各民族的社會發展也不相同,漢族很早就進入了封建社會,而許多少數民族卻長期處在原始的氏族社會,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處於奴隸制、半奴隸制、封建制、封建農奴制,甚至氏族社會階段,而不同的社會狀況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民俗。上述可見,各民族歷史進程的不同,反映在民俗上,便構成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並存的特點。

從文化上看,各民族也有很大差別。我國大多數的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這些民族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印歐語系、南島語系等不同語系,而漢藏語系中又有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阿爾泰語系中又有蒙古語族、通古斯滿語族、突厥語族,語族之下還有不同的語支。宗教信仰也多種多樣,如蒙古族、藏族信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回、 *** 爾、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安等族信仰 *** 教,還有壹些民族則保留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巫教、薩滿教等。此外,在民族性格、社會心理、審美情趣、傳統慣制等方面,各民族也有所不同。文化上的差別使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社會交往、人生儀禮、遊戲娛樂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差別明顯、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除民族間的差別外,同壹民族也常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傳襲等不同而在民俗上產生地區間的明顯差別。以漢族為例,由於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地方民俗。這壹點實際上在日益興起的區域文化研究中,已為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如上古時期,中原、荊楚、吳越,就有著不同的民俗。班固在《漢書?地理誌》中除記載了各地的山川物產......>>

問題六:民俗主要有哪些特征?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壹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壹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現:

多元性與復合性 中國民俗因為民族文化的關系呈現出多元復合的性格特征。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處的狀態。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程度不壹地保存著各自的民俗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不僅體現在各民族不同習俗上,還表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民俗***存上。既有繁華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樸的鄉村民俗,還有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態。在中國統壹的地域空間內***存著不同性質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們在探討中國民俗多元性特點時,不能忘記中國民俗的另壹特性即復合性。多元性與復合性緊密相關。中華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層面的接納,民俗化人於細微處,卻影響深遠。漢俗中復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俗,只有民俗復合時間的早晚而已。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壹地受到漢俗影響。

階層性與地方性 首先看階層性,這是就社會民俗的縱向分布而言。中國傳統社會中,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廣大民眾,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載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體現了他們的認識與思想要求,具有較強的民間性特點。不僅中下層社會相較於上層社會有著層位的差別,就是中下層社會內部亦有著民俗差異。農民與手工業者是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樸、節儉、勤勞的民俗本色。而屬於中層社會的商人與城市平民,他們的民俗觀念與民俗行為有著自己的層位特色,在行業的競爭與酬對中,他們逐漸養成鋪張、浮靡、好新慕異的風尚。居於社會支配地位的達官貴人,他們擁有明顯區別於社會中下層的生活方式,因此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當然,在傳統社會中,各階層之間仍然有著部分具有***同意義的習俗。

其次是地方性,這是就民俗的區位性特點而言。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還有壹種說法是“百裏而異習,千裏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壹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與實用性 神秘與實用是中國傳統民俗的壹大特性,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質來說的,在中國傳統社會裏,民眾的實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為來促成,神秘性事象無論怎樣復雜,目的也只有壹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國民俗的神秘性。民間傳承著大量古老風習,“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依然濃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傳播與流行,尤其是道教對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國傳統民俗的神秘色彩更為濃厚。

其次,實用性。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人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壹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壹。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穩定性與變異......>>

問題七:身邊有哪些值得關註的民俗文件現象 農民是民俗的主要載體,然而隨著農村的巨大變革,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民的社會身份開始出現分化,但是為了研究方便,本文在對農村民俗作介紹的時候仍把農民理解為傳統農業勞動者。喬潤令先生認為民俗具有以下風格和特點:民俗是絕大多數人***同擁有的;民俗是通過模仿、暗示、交流、群體壓力等社會互動的方式學習而得的;民俗的壹個重要作用是鼓動人們擔任壹定的社會角色;對於社會來說,民俗可以對它進行整合,民俗具有維持社會壹體化的功能。根據不同的標準,民俗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中國民俗學會把它劃分為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儀禮、遊藝民俗、民間觀念、和民間文學八大類,每壹大類下面又分為多個方面的小類,有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四季節日民俗、婚姻習俗、壽誕習俗、喪葬習俗、競技民俗、俗信、民間諸神、諺語、謎語、等幾十個方面。本文將重點對成都農村建築方面、飲食方面、婚姻方面、民間文學方面富有特色、流傳較廣的民俗進行摘要介紹。

問題八:中國民俗風情主要有哪些 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壹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

就從先年的二十四說起好了,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也叫 “小孩子過年”。 這壹天,經濟寬裕的家庭還會給小孩除壓歲錢之外的禮物,怪不得“細伢子”盼過年了相傳是日作為“天上耳目臣,人間煙火主”的竈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竈。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 廿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竈周圍點燭祭竈,為其“送行”。 人們在過小年前壹天要搞大掃除,叫“打揚塵”。這類清潔平時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過年的時候,就要把房間徹徹底底的清掃壹遍,湖南話為“打揚塵”。“打揚塵”現在並不單指清掃蜘蛛網、墻頂或者屋頂灰塵,而成為做清潔衛生的壹個代名詞。以前農村是燒的柴,屋頂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壹層灰塵,隨著生活水的提高,現在的家庭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很少有燒柴的了,但是大打掃還是必定的。

農歷壹年最後的壹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彩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團年飯。吃飯的時間是不定的,從淩晨十二點到晚上八點之前都可以,這段時間會聽到各處都有鞭炮聲,表明就是哪壹家開始吃團年飯了,說到這裏要講講鞭炮了,過春節放鞭炮是壹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時放鞭有兩個意思,壹是為了驅鬼迎神、祈禱五谷豐登:二是為了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了。不過現在很多城市禁鞭,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不過湖南好多地方過年從來就沒有禁過鞭。眾所周知,瀏陽鞭炮是湖南的特產之壹,全國馳名,享譽海內外。新中國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瀏陽鞭炮。(呵呵,賣壹下廣告)有了這壹層原因,湖南過年時都是滿城響聲震耳,硝煙彌漫。放鞭炮也有許多講究,鞭炮在不同的時間燃放,就有著不同的含義。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壹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壹次是在新年鐘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壹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壹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時間隨各家定,但有壹點是鞭炮燃放時不能中斷,如有中斷,來年可能有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是每壹個人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人們放鞭炮時,都特別仔細,盡量避免中斷現象的出現。

言當正傳,湖南人過年,除夕壹定會吃雞、肉、魚、豬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只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壹再吃,這是象征著年年有余、五谷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豬肘子嘛,稱“團年肘子”。 有的家裏的餐桌會出現雞爪子,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蔬菜類必會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裏和和氣氣,事業欣欣向榮。壹般吃年飯的時候是越久越好,具體的意義我不記得了。這壹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時總是叮囑我們,不要亂說話,比如說:“死”呀,“爛”呀,“壞了”之類的不吉利的話,萬壹說漏了嘴,大人馬上就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就說“酒潑紅地”。避免因此而帶來不吉利的事情。在初壹也有這些禁忌的。吃過飯後大家就會開始再壹次的打掃下衛生和為晚上的守歲做準備或是出去到處逛逛。吃過晚餐後,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壹個樹蔸男女老幼圍爐***話,至於城市裏自然就是圍著電烤爐了,為什麽壹定要圍個這樣的東西呢,因為――湖南過年時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歡坐等候新年的到來。 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

  • 上一篇:歌曲我們是***產主義接班人的歌詞是什麽?
  • 下一篇:求壹個視頻,後背有紋身的美女跳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