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民勤小調作文(800字)來源介紹特色

民勤小調作文(800字)來源介紹特色

民勤小曲介紹

編輯

民勤小曲曲調豐富,有100多種,優美動聽。道白多用民勤方言,詼諧通欲,親切感人。表演帶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時蹦蹦跳跳,女角唱時搖搖擺擺。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戲,人又稱“地蹦子”。角色行當最初僅有小生、小旦、小醜稱“三小戲”;迨清末發展為生、旦、凈、醜等行當俱全。服裝多因陋就簡,以生活服裝代用。但亦有壹定規制:男角著長袍,外罩紅或蘭色短大襟棉襖,腰圍裙帶,頭戴“涼殼”或“纓帽”。官宦披各色繡袍,戴官帽。小生於白上衣之上套黑或蘭色背心。老旦圍裙,套青襖,梳劉海。正旦著紅或綠大襟襖,下著花裙,頭梳髻,別簪。富貴者插各色花,帶昭君裙,兩鬢插蝶翅白紙花。小旦壹如正旦,惟腦後垂大辮。男角常執扇著帕,女角如之,兩手執著與男角相反。化妝簡單,無固定譜式,僅略施脂粉而已。

民勤小曲戲劇目較多,僅藝人口傳即有五十多本,其中如《箍馬盆》、《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懶婆》、《二瓜子吆車》等為獨擅劇目。建國後挖掘、整理的劇目如《鬧書館》、《下四川》、《小姑賢》等至今仍在演出。新編劇目《周月月》對小曲劇本、音樂、表演、舞臺美術諸方面做了有益探討。民勤小曲較有影響的班社,清代有胡兆庠戲社、陳友生容尤堂;民國有泰和社(後改演秦腔》等。

名藝人先後有曹開興、高培閣、周玉文、田誌書、陳生致等。

民勤小曲特色

編輯

特有劇目多

僅現已搜集到的劇目,屬獨有劇本二十余種,其中《二瓜子吆車》、《打懶婆》、《怕老婆頂燈》、《臟官告狀》等都是西北地區少有的劇目。尤其《二瓜子吆車》,與全國表現蘇三起解的劇目全然不同,《中國戲曲誌》將其列為小曲戲中的代表作品。壹是獨幕折戲多。傳統劇目除失傳的《鴛鴦譜》、《王祥臥冰》、《月光帶》等,幾乎全部是折戲,適於城鄉地攤演出,這也是小曲戲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三是賢良義士戲多。與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有關。民勤小曲戲的傳統劇目,分三種類型。壹為小曲戲,二為二人臺,三為彈詞。小曲戲有只說不唱的,如《瞎子觀燈》;有只唱不說的,如《鬧書館》;更多的則唱念做兼有。二人臺多由二人彩唱,少有念白。有些曲目與小曲戲劇本無大差異,表演亦較相近,如《親家打架》、《轉親家》等。彈詞即長篇敘事民歌,語言淳樸,敘事性強,多不表演,僅為壹二演員自彈(拉)自唱。有些間以白口,有些插進數板或韻句。縱橫觀之,彈詞當屬二人臺的雛形,小曲戲則濫觴於二人臺。

地區民歌融合而成

民勤小曲戲的音樂,是在民勤民歌與內蒙河套地區民歌的基礎上,吸收晉、陜、浙等地移民帶來的漢族民間小調而成,屬於曲子牌連輟體制。眉戶劇傳入民勤後,因其音樂風格與小曲戲唱腔、曲式近似,故眉戶音樂很快被吸收入民勤小曲戲中,相互融合,豐富了小曲戲的表現力。至今,只有少數藝人還能分清哪些曲調是原來民勤小曲戲的,哪些是後來傳入的眉戶曲子,多數藝人和壹般觀眾已很難辨別了。

老調

[1]

民勤小曲戲的唱腔是由調,腔和小調三部分組成。調有甜,苦音之分,腔有軟,硬音之劇。小調則主要是民歌,也叫雜曲、春歌。調分二曲調,四曲調,正四調,四平調,六曲調,揚調、迷調、塌塌調八種,腔含三腔、四腔,五腔,正腔,緊腔,拉拉腔、行腔、花腔,番腔,快腔,慢腔,襯腔十二種。

民勤小曲戲的間奏音樂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戶的曲牌,如八譜、紗帽翅,大開門,小開門等。也有—部分是根據民歌改編的,如哭皇天,遊春,送大哥等。

民勤小曲戲的演唱—般均用本嗓(即真聲),個別調如揚調,花腔等采用真,假結合的演唱方法。其中不少唱腔的結尾或中間部分采用“接聲”(即幫腔)的處理方式,有獨特之處。

樂隊伴奏分文武場面,文場樂器主要有大頭板胡(亦稱曲胡),三弦,二胡,笛予,·嗩吶等,主奏樂器為板胡與三弦;武場樂器主要有梆子,四頁瓦,飛子(碰鈴)等。小曲戲原來用的樂器很簡單,後來逐步豐富了起來,至七十年代末,演出時增加了揚琴,嗩吶,板胡;鼓,小鑼,大鑼,鐃鈸、堂鼓、吊鑔等。

民勤小曲的表演

民勤小曲的表演,大都經過清唱、坐唱、彩唱等階段,才發展到地攤和舞臺表演。民勤小曲早在明初設衛立縣之初,曲子就逐漸形成,到明代中葉,開始進入廟堂,成為娛神娛人的主要活動形式。當時稱小曲藝 人為唱家、彈家、拉家。壹人演唱,十數人幫腔,氣氛十分熱烈。迄明末清初,小曲戲被搬上樂樓、戲臺,演出有故事情節的小戲。清乾隆時,建立起多個以大廟命名的“小唱會”。道光時,“小唱會”為眾多的家班所代替,這些家班除隨社火隊在地攤“拉小場”演出外,主要以趕廟會唱會戲為主。清末民初,小曲戲尚能與秦腔以風攪雪的形式演出。進入民國,小曲戲不敵秦腔,基本被趕下舞臺,重新回到地攤演出和社火隊中。曲子戲以唱為主與曲子戲劇本有直接關系。曲子戲本來就是說唱文學的壹種,發展成戲以後,雖然改變了過去那種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方法,但賓白和動作表演的比例,除個別戲外,仍然所占比重甚少。“壹唱到底”的戲占有很大比例,這就給除唱以外的做、念、舞、打等表演手段的發展,造成了不少困難和限制。曲子戲的表演中,程式規範並不十分嚴格,相反,動作更多接近生活原型。武打戲幾等於無,個別幾處武戲如《楊八姐鬧館》,也只是比劃幾下而已。

民勤小曲的戲班

民勤小曲戲的班社,見於載籍的班社為道光時胡兆庠的家班,同治間陳友生建立“容尤堂”,嘗赴新疆演唱,三年乃歸,有壹定規模。後來,較有影響的戲班是民國初年建起的“德俊社”,該社主唱秦腔,但其前身“和盛社”卻演小曲。民國十四年,民勤小曲藝人劉國述在武威永和社班主李富貴支持下,請來名藝人王錠子、張汲三、陳來基當教練,招收李世德、黃根成等十余名票友拜師學戲,戲裝部分從城隍行宮租賃,部分由民勤富商馬和盛經營的“和盛當”捐贈,故名為行宮和盛社,劉國盛自任班主。

後,原小曲班行宮和盛社演員李世德在原班基礎上,招收曹開世等青年藝徒,創辦“德俊社”,自任班主。民國十八年馬仲英屠民勤,部分藝人逃散。民國二十三年至建國前夕,與秦和社合班演出。民國二十七年,高臺東樂藝人辛子平到該社,藝徒曹開世由武威學藝返鄉,兩人均有新戲獻演,使該社聲譽日隆。主要演員除李世德、陳來基外,還有劉占奎、毛壽山、馬級三、曹開世、陳元兒、楊生沛等。建國前夕,收入銳減,人戲稱“討吃班”,1951年解體

  • 上一篇:材料作文範文4篇
  • 下一篇:池州大運交通運輸有限公司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