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學校體育; 特點; 意義
1前言
日本1964年借東京奧運會的契機使柔道進入奧運會,韓國也於1988年漢城奧運會將跆拳道推進奧運會的賽場。因此,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呼聲就壹浪高過壹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成了武術“入奧”的最佳時機,2005年10月13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南京參加中國第十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期間首次表示:武術將作為比賽項目出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其全稱是“北京2008奧運會武術比賽”。盡管武術比賽有別於奧運會其他28個大項的比賽,但這畢竟是武術走向奧林匹克舞臺的重大突破。隨著武術在奧運會上邁出了重要的壹步,如何借鑒武術的成功經驗發揚民族傳統體育成為學者討論的焦點。筆者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應當借鑒武術和西方體育文化的傳播方式,走進學校體育,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在最廣的範圍內,最有效地發揚民族傳統體育。
2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
民族傳統體育產生於人們日常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伴隨著民族的不斷遷徙和移動,並在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滲透中得以發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代表著古老的東方保健體系,是中華文明的象征。綜觀各民族傳統體育大都有以下的特點:
2.1娛樂趣味性
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人類在具備起碼的物質生存條件的基礎上,為滿足精神的需要而進行的文化創造。多是各民族在喜慶節日或豐收農閑、戀愛社交、宗教祭祀等活動中進行的,載民族文化藝術形式,同民族舞蹈、音樂相聯系,使民族傳統體育的娛樂性體現得更加充分,是文化、娛樂、體育於壹體的娛樂形式。例如蒙古族最喜歡的體育娛樂活動博克,比賽開始時,跤手們在粗獷的蒙古族樂曲中跳著雄健的“鷹步”上場,結束後雙雙跳著“鷹步”向觀眾示意離場。
2.2地域依附性
民族傳統體育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形成的。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量少、文化氛圍狹窄、受經濟自給性和地方封閉的影響,孕育出來的體育文化受到地域的限制,體現自己的地域特點,創造出了獨特的體育文化。古代祖國的北部,遍布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帶,生活著剽悍勇猛、開朗豪放的蒙古族。在大自然造就的莽莽沙漠、綿延草原上,他們馳騁萬裏。其中賽馬、摔跤和射箭還成為蒙古族傳統的“那達慕”大會上必不可少的竟技項目。而在長江以南則有高山族的竿球,傣族的潑水節,佤族、彜族、瑤族、壯族的打陀螺,黎族的跳竹竿,普見於西南各少數民族的磨秋、打銅鼓等。這些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頗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形式。
2.3民俗文化性
上面提到民族傳統體育各多在喜慶節日或豐收農閑、戀愛社交、宗教祭祀等活動中進行。這就使傳統體育與風俗習慣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了傳統體育的民俗性特點。在每年七、八月這壹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卻有著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這就使民族體育具有很強的民俗性。
2.4形式多樣性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現已挖掘整理出1000多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遊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子、拔河;藏族的賽牦牛;苗族的蕩秋千、劃龍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繡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龍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3 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學校體育的意義
將學校作為進入異國的突破口,是西方體育在短時間內能得到廣泛傳播的原因。西方體育文化以學校教育為輸入口,將其在中國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中的主體地位延續至今。在學校開展傳統體育教育,不僅能提高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而且有利於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並培養積極的終身體育意識,有利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整理和傳承以及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
3.1 激發民族自豪感,促進民族團結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各民族自己的習慣和風俗。但由於現在常與西方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外來民族文化同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逐漸消失,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觀念有所改變。造就壹批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研究的理論工作者,這將有利於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和民族文化的傳播,而且民族傳統體育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民族傳統文化氛圍濃郁,容易使學生萌發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尊,促進民族團結。
3.2 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長期以來教學形式重技術,輕健身,教學內容重競技,輕適應力,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改變現今以競技體育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現代競技體育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並存的教學模式。由於現今體育教學內容單調重復,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從而使學生失去參加體育教育的熱情。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增加民族傳統體育內容,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加體育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體育課的教學效果。並且民族傳統體育以個人修身養性為主,重在強化和優化個體的生命功能,適應提高我國全民的身體機能,能最好地達到健身的目的。民族傳統體育技術簡單易學,它讓學生在歡快愉悅的情景中體驗運動,享受快樂,能使所有參加者心情舒暢,充滿活力,自然而然地獲得身心健康的發展。
3.3 促進終身體育的教學目標的實現
體育教育的目標是要實現終身體育鍛煉,提高全民的身體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能力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傳統體育恰好在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方面有極大的優勢。
3.4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必須把各方面有機地統壹在教育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和民族特色。有許多項目都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內涵,活動形式基本都具有群體性和自然性,通過教學可培養學生樂觀、團體協作的品質,從而達到提高青少年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5 結論
時至今日,民族體育不僅僅是壹種身體運動,更是壹種教育手段,壹種生活方式,壹種精神載體。在學校中開展民族體育活動不僅有利於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大眾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而且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豐富學校文化生活。雖然目前我國的傳統體育教學取得了壹些成果,但從整體情況來看形勢並不很樂觀。對此,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是我們的責任,體育教師應該有壹種歷史使命感,針對我國現有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現狀,作出相應的努力,並切實采取相應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措施,以確保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在繼承的基礎上得以進壹步發展,也使得我們的體育教育煥發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胡小明.民族傳統體育[M].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3]林伯原.中國武術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
[4]李金龍.交感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體育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02,(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