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辭海》,才搞清《水滸傳》第二回寫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故事發生地“渭州”不是渭南,而是甘肅平涼。
渭州,州名,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置,原治所在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境),唐轄境相當今甘肅隴西、定西、漳縣、渭源、武山等縣地。安史之亂後,吐蕃乘虛而入。唐蕃戰爭,使唐朝國力大損,平涼境成為唐的邊防和戰場。由於吐蕃的長期占領,許多吐蕃人在境內定居,至今保留的地名“麻武”、“策底”就是古吐蕃語地名。在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以原州之平涼置行渭州,廣明元年(880年)又為土蕃所破。中和四年(884年)又置,治平涼。北宋時轄境相當今甘肅平涼、華亭、崇信及寧夏涇源縣地。”直至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九年(1131年)都稱渭州,凡歷時321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九年,渭州歸金,改為平涼府。這壹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期。作為邊關的渭州在中原和北方少數民族爭奪中名聲大振,是後來文學創作的焦點之地,故施耐庵便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精彩篇章安排在這裏上演。
再說,“渭州”在歷史上會不會也指渭南呢?從典籍來看,從來沒有。渭南作為縣名,始於前秦苻堅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從隋到宋,渭南壹直隸屬華州管轄。到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改鎮潼軍為金安軍,渭南、下邽屬之。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金安軍為華州。至元元年(1264年),並下邽入渭南,曰並管。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黃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並管”名,下邽劃為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陜西省等處承宣布政史司西安府華州。由渭南名字的歷史沿革來看,渭南從來沒有被稱為“渭州”,所以《水滸傳》裏所描寫的渭州不是“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