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征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壹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壹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禦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
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壹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這些獨壹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 客家是漢族中的壹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戰亂和災害曾有五次較大規模的南遷歷史。壹部分輾轉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擴展資料
趣聞
20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的衛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布滿了無數個大小不壹,成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遊人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壹座座土樓古民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