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吊腳樓: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的吊角樓也很多。吊角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角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壹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角樓為半幹欄式建築。
3陜北窯洞;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窯洞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在這裏,沈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陜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壹位農民辛勤勞作壹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裏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4安徽的古民居; 安徽古民居位於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墻。圍墻內的房屋,壹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梁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壹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裏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
5客家民居: 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東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遊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因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客家先民為了防範盜匪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就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壹座土樓裏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壹二百個房間。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壹間房,其用途十分統壹,壹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臥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壹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活動。土樓裏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壹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6蒙古包: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
7傣家竹樓;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墻平房,每壹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臥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壹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幹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
8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9天井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