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消除了時空維度對新聞傳播的限制,實現了傳播的隨時性、隨地性。
手機媒體不僅可以提供線性方式傳播,而且可以提供非線性方式的點播和下載,實現了實時性傳播和異時性傳播的***存,人們不僅可以了解正在發布的新聞,而且可以了解過去發布的新聞。同時手機是壹種隨身媒體,可以隨時隨地收聽收看新聞信息。與需要在客廳、臥室、辦公室或者汽車等固定地點接收信息的其他媒體相比,其新聞發布與新聞接收之間的時間之差更小,基本做到即時發布、即時接收。在空間上,由於移動通訊網實現全球覆蓋和全球漫遊,手機媒體徹底打破媒介地域性和疆域性,讓地球上的距離對新聞傳播的影響減小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無論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手機用戶願意,都可以獲取需要的信息,實現超越空間的溝通。
第二,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間的隔斷,實現了媒介大融合,使新聞傳播走向全媒介化。
手機是數字化多媒體終端,既接收音頻、視頻,又接收圖文、數據。這壹卓越的物理性能賦予了手機強大的媒介融合能力。通過壹個小小的手機,人們可以借助文字、圖片、圖像、聲音的任何壹種或者幾種的組合來開展新聞傳播活動,可以采用手機報、手機廣播,手機電視、手機網站、手機播客等不同的形態實現新聞傳播的意圖,滿足新聞傳播的需要。在這裏,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之間的分野不再具有意義,手機集成了他們的能力,成為壹個全媒介的媒體。
第三,消除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主從關系,使新聞傳播更多地表現為個體性行為。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格局中,大眾傳播占居主導地位,被視為“大道消息”,而人際傳播處於從屬狀態,被視為“小道消息”。手機的媒介化改變了這壹格局,手機用戶之間的人際傳播在新聞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上已經不讓於大眾傳播。特別是對於社會性突發事件和地震、海嘯、疫病等災害事件,手機用戶進行的人際傳播常常快於、廣於大眾傳播。這壹點,在2008年5月12日發生汶川大地震時表現得特別突出,大多數人是利用手機獲得或發布了有關這次地震的消息。
第四,消除了傳與受的界線,使新聞傳播從單向傳播向多向互動傳播轉變。
傳統媒介是單向的,妳傳我受,所謂的信息反饋只能在壹定限度內發生,並且常常是事後的,延時的,缺乏即時性和直接性。手機不僅是手機報紙(國內的悅無線)、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的終端,還是移動電話的終端,無線互聯網的終端,可以做到壹邊收看收聽新聞,壹邊通過電話,短信和WAP網等多種方式與手機媒體的內容運營商進行即時的、直接的交流、溝通和反饋。“傳受”雙方可以隨時根據對方的反應修改、調整、補充自己的傳播內容,從而實現新聞傳播的高質高效。 第壹,新聞自身被手機媒體註入新內容。
在手機媒介化時代,傳統的新聞價值觀失效了,只要是信息,就能成新聞。手機用戶創造的海量微內容,源源不斷地進入公***話語空間,成為手機媒體甚至是傳統媒體的新聞來源。同時,手機所具有的新聞采集、傳播功能使新聞的發布者往往就是事件的親歷者,現場信息在第壹時間就能由手機用戶傳播,親歷式和目擊式新聞將大行其道,新聞將由事後的追憶變為實時的記事,其及時性、生動性和真實性是置身事外的其他媒體所不能企及的。
第二,內容的構成將更加趨向多元性。
盡管會有越來越多的專門機構加入手機新聞的傳播者隊伍,但數以億計的手機用戶仍將是這支隊伍的主體。此種情勢下,精英們將失去在新聞傳播中的壟斷地位,大眾將成為新聞議程的主要建構者。發布的新聞與精英們發布的新聞比肩而立,推動新聞傳播的內容構成進壹步趨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