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求壹個對十番有了解的。有興趣的人。是關於牡丹亭的。

求壹個對十番有了解的。有興趣的人。是關於牡丹亭的。

妳是說下面的哪個十番

蘇南十番

蘇南十番,俗稱“打十番”,它本源於明中葉萬歷年間的蘇州,清乾隆年間在民間流傳最盛,那時稱“蘇南十番”或稱“江南十番”。 後根據天津人的欣賞習慣和演唱風格,出現了壹些與江南十番不同的套曲,當時叫“北十番”。隨後,天津十番開始流行,且北昆(十番樂曲是從昆曲中挑選的)的戲班在津眾多,從而使這壹民俗音樂逐漸成為中國獨具壹格的民間音樂。?十番,是中華民族樂曲中壹種優秀的傳統樂種,是打擊樂與管弦樂為壹體的變響音樂。其打擊方式方法別具壹格,自成壹家的鑼鼓經。其管弦樂的樂曲,多取元曲及昆曲的曲牌選段或選句。音韻清脆、幽雅宜人,更富於月夜、水濱、園林等幽靜的地方演奏。 十番所用樂器,可分為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兩大類。打擊樂器最豐富,包括鑼、鼓、鈸、鈴等。鑼有大鑼、中鑼(亦稱文鑼)、手鑼(亦稱鏇子)、湯鑼、雲鑼、馬鑼、鏜鑼等大致有10種(最大的60—70公分,最小的為10公分);鼓有大鼓、堂鼓、板鼓(俗稱單皮鼓)、盆鼓、懷鼓等;鈸有小鈸、水鈸、齊鈸、蒲鈸;此外還有星鈴(又叫星子、碰鐘)、水鑔、梆子、檀板、大小木竽等。 管弦樂器包括管樂器和弦樂器。管樂器有笙、管(又稱雅管)、笛、簫、嗩吶、海笛和喇叭。弦樂器有琵琶、南弦、提琴(中國提琴)、雙清、京胡、南胡、板胡和樂琴等。 以上樂器達30余種,所以演奏時,需要人手多,但也可酌減。

天津十番

天津十番,原有三四十套樂曲。200年多來,經歷代相傳,並從中精選出12套。計有粗十番(即打擊樂)4套,包括《小嘉興》、《夥鑼鼓》、《兩來船》、《錦堂春》。其中《兩米船》有4套,壹會兒合奏,壹會兒單奏;花十番(即笛十番、笙十番、嗩吶十番)4套,包括《大嘉興》、《元宵樂》、《下西風》、《金山寺》、細十番(用絲竹樂器)4套,有《松竹梅》、《錦上花》、《壹串珠》、《爇沈檀》。除這12套為主外,還有三套,即《太平元月》、《鬧龍船》和《千狐月夜》,***計在天津流傳15套。每曲之曲文相當長,可演奏半小時左右。十番的主要曲牌有《破布衫》、《品令》、《貨郎兒》、《家醜》等百種。天津十番為純器樂演奏,1個人1個樂器,壹場演出多為二三十人,少則十幾人。 天津十番中的絲竹樂曲最為獨特,曾參加展播,並獲獎。它是從天津的說唱音樂,即靠山調、時調等民間小曲基礎上演化而來,用該類樂器演奏的《春柳》,壹般為十番演出的開場音樂,很有特色。 舊時,十番著名的演奏團體有三大樂社和七小社。三大樂社,即集雅社(1870年——1901年)、美善社(1891年壹1920年)和四如社(1921年——1985年)。這三大樂社成立和結束時代並不銜接,中間曾有三代人,同聚壹堂,***同演奏之時。七小社,即社會教育辦事處、嚴氏(即嚴範孫)十番會(為家庭組織的)、南開中學十番組(系南開中學業余組織)、天津女子師範學校十番組(系女師業余組織)、勤敏女子十番組、綠蕖畫會十番組、音樂傳習所十番組。七小社均為期不長。 四如社是天津十番規模最大且活動時間最久的演奏團體。成立於民國十年(1921年),是天津名流李謹權先生為了保存傳統優秀民族音樂,在其家中(城內項家胡同)成立的。社員多為學校教師和銀行公司職員。在六十多年的活動中,曾因軍閥混戰和“七七事變”等原因,三起三落。活動地點先後在李誌道家、金贊周家(城內羅家橫胡同)、李尚勖家(現唐山道郵電學校)、楊雲清家(宮北大街長源楊宅)等處。先後聘請的老師有周芝田、金贊周和李尚勖。據張燾《津門雜記》卷中“四月廟會”講道:“縣城隍廟賽會,戲臺純用燈嵌,晚間請有《十番會》同人,在縣城隍廟戲臺上奏古樂數曲,隨有昆曲唱和,皆舊家讀書人也。”此事刊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所記是鹹豐、同治以來的事。 由於十番社員大多為士紳階級和知識分子,學習十番音樂,純粹為了消遣自娛,不以演出為業,非有特殊情況,隆重邀請,輕不露演,演出次數很少。最為壯觀的壹次演出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在北門外估衣街,由華竹綢布莊的王華甫及徐華民兩位經理,為慶祝上元佳節,特邀集雅杜、美善社、四如社等會員30余人,前來演奏十番。演出以集雅、美善老前輩領導,以年輕的四如社社員為骨幹,曾演出了《大嘉興》、《元宵樂》、《下西風》、《金山寺》等火熾套曲,以及《錦堂春》、《夥鑼鼓》、《小劉嘉興》等。他們每日輪流演奏至午夜,壹連3個晚間,都是興致勃勃,盡情歡樂。街上遊人,如山似海,熱鬧非凡。 此外,還先後在南開中學及名畫家陳恭甫聯合舉辦的“丙寅菊花音樂會”、由天津基督教青年會主辦,民國25年(1936年)在戈登堂演出的“國際音樂會”、南開大學於民國26年(1937年)5月在秀山堂舉行的“春季音樂大會”(此次將《十番》列為大學音樂會中主要節目之壹)、1958年在水上公園舉行的“慶祝國慶遊園大會”、1963年在音樂廳,由音協古樂研究會領導的“天津第二屆音樂周”及1982年舉辦的“海河之春”等活動中演出。1956年天津南市廣播電臺曾錄制並廣播了3套花十番,即《大嘉興》、《元宵樂》和《下西風》,但於60年代中期丟失。1964年,由北京民族音樂研究所楊蔭瀏先生派人來津,錄制了《大嘉興》、《元宵樂》、《下西風》、《松竹梅》等8曲,後經於敬慕轉錄,可作資料。由於當時錄音條件差,故音響效果不甚理想。 時至今日,仍有群眾藝術館和音樂學院等專業人員會演奏十番,並能演出。

莆田十番

黃美雲與涵江區集友十番樂團表演莆田“十番”,又稱“十音”。“十番”原來所用的樂器有:笙、簫、曲笛、四胡(四根弦)、碗胡、老胡、琵琶、三弦、八角琴、單皮鼓、檀板、雲鑼等。樂器壹般都要雕鳥嵌花,油漆貼金。“十番”班的演奏是由十人組成,樂器包括:梆笛2把、尺胡3把、老胡1把(定為1~5弦)、八角琴和小三弦各1把、雲鑼1架(由1個人敲擊)。由於受莆仙戲曲的影響,在明代民間已有“十番”演奏活動,至清代、民國時期頗為盛行。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十番音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而盛衰起伏。1959年後,樂器定弦比原來提高壹個全音。“十番”由師父演奏老胡,控制節奏演唱(俗稱“掌曲”)。 “十番”的曲目豐富多彩,最獨特的曲牌是《北臺妝》;其次是《鷓鴣天》(俗稱“風和子”),大量的曲牌與莆仙戲有密切關系。其旋律由於長期經器樂演奏和藝人的改編,已逐漸向器樂方面發展,有些曲牌還被莆仙戲所吸收運用。“十番”曲牌***有200多首,如《桂陶金》、《蠻江令》、《犯泣顏回》、《二犯普天樂》等。“十番”的演奏曲目往往是由許多曲牌聯綴組成“套曲”聯奏,甚至摘取莆仙戲的古老名劇中的壹折戲,把許多曲牌聯奏,稱為“曲派”,如《訪友》、《吊喪》、《百花亭》等。此外,也有吸收外來曲目,如《秋江引》、《北耍孩兒》等。 “十番”的演奏形式有行奏與坐奏兩種。坐奏的形式不拘,常見是八字形排列;行奏的隊形有著固定的位置,演奏者分每二人壹行,如果是晚間行奏,有壹位兒童提燈引路。其演奏隊如下: ○燈○雲鑼○飄笛○尺胡○尺胡○小三弦 ○燈○四胡○飄笛○尺胡○老胡○八角琴○架旦 “十番”行奏的姿態也很講究,弓法要統壹,步伐要整齊,腳步是向左右邁開八字步,動作幅度大而移步小,每步必須踩上節拍,演奏者穿著整潔,風度瀟灑,樸實大方,熱情洋溢,藝術感染力強。 “十番”的演奏風格節奏明快,熱烈歡騰,但也有速度徐緩,幽雅抒情的。特別是從20年代之後,莆田縣的黃石鎮後洋村著名“十番”師父高仔、華亭鎮霞臯村鄭天飛和仙遊東門的林啟森等為代表的改革者,致力對樂曲加工潤色和運用專用復調、轉高速等手法,使旋律更加華麗流暢。如“北臺妝”的各樂段采取連續向下屬轉調手法,轉了七個調門。在演奏上強調抑揚頓挫,停聲待拍;在速度變化上也作精心安排,疾、徐、散、整具有鮮明的對比,使曲情動靜相兼,跌宕起伏,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十番”樂器演奏特點是:笛子強調吐音和滑音抹奏;拉弦樂器在演奏輕快熱烈的曲調時,突出短弓和弓奏法,在演奏徐緩抒情的旋律時,註重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彈撥樂器運用“三、五、七”節奏模式為基礎,衍變出多種同音重復的節奏型,具有獨特風格。又由於各種樂器的定弦加工潤色,常有妳繁我簡,我進妳出,相互讓路、嵌檔的情況。 “十番”班是壹種業余的或半職業性的民間音樂社團,其成員絕大多數是農民、漁民、店員、手工業工人、自由職業者,也有知識分子參加。學藝方法壹般是由學藝者自願集資辦館,聘請“十番”師父傳授演奏藝術。每館以40天為期,教習二三道曲牌。經濟富有者也有連續學習二三館的,但壹般學壹二館之後即可參加各種民俗活動。每逢迎神賽社,婚喪喜慶或農事之余,街頭巷尾、山村海島,莆仙處處可聞清新悅耳的管弦之音。

遂昌十番

十番是壹種民間音樂,演奏時需要十種樂器,故稱“十番”。它是壹種昆曲,俗稱“草昆”,流傳於遂昌縣石練鎮,盛行於明代,每年在“七月會”期間上演,以此慶祝當地豐收。經歷史浪潮的無情沖刷,世紀之初的遂昌石練十番出現斷層,會演奏的僅剩石坑口村賴喜能老人壹人。

  • 上一篇:武俠小說要點,施展武功的手法描寫
  • 下一篇:江西美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經濟方面的變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