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求壹篇語文作文

求壹篇語文作文

中國民風民俗之過年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壹,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壹,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壹月壹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壹月壹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壹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雕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壹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壹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壹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壹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壹來。樹木雕敝,百草不生;年壹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壹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壹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壹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壹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壹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壹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壹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壹,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壹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壹次,為辭舊歲;年初壹再拜壹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壹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壹,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壹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壹,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初壹淩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壹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彜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壹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壹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壹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壹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裏背回“吉祥水”。認為初壹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壹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壹,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壹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壹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壹個較大的房子裏盡情地快樂,壹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壹,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壹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裏都喜歡蕩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壹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壹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壹人扮牛,壹人扮扶犁農夫,壹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壹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壹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壹年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壹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本回答由健康生活分類達人 蔡鴻玲推薦舉報| 評論 9 9

於碧波的路條

采納率:81% 擅長: 暫未定制

其他回答

貯財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在除夕之夜,家中壹切物件皆視為“財”都宜“貯”之,以保來年財源滾滾,吉利昌 盛。

搶銀水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東壹帶、川西壹帶。每年正月初壹這天,人們爭相早起擔井水,稱為搶銀水。民間認為:誰最早擔回水,誰這壹年就會最興旺發達。滿缸清銀水,象征財源湧進。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獻於堂屋的神龕之下,祈求神靈保佑發財。

燒頭香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部分地區。舊時春節期間,人們習慣於到寺廟上香。大年初壹,許多人竟相趕早,爭著到屆裏上第壹柱香,認為這樣可帶來好運。

成都燈公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早在唐代,成都便已流行元宵賞燈的習俗。中華人民***和國成產後,成都燈會集中到青羊宮舉辦。壹年壹次,新燈會在保留原來燈節特色基礎上,從品種、式樣、規模、影響等方面都大大發展了,成為春節期間人們遊樂的重要去處。

自貢恐龍燈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自貢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屆時,自貢市人民公園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在燈會使用的燈具中有傳統的紙紮彩燈、絹花彩燈、玻璃彩燈,還有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制造的瓷器彩燈、霓虹彩燈、水下彩燈、低壓流水燈、氣體放電燈、程序控制燈等。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影視故事、民風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燈造形中,恐龍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最具特色和魅力,並蜚聲海內外。亥習俗現仍流行。

成都花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天舉行。由成都花市演變而來。成都花市在唐寧時便十分興盛,舉辦日期為農歷二月十五日,民間認為這壹天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開,最堪遊賞。屆時,遠近的花農們把自已精心培育的名花異卉運到成都,集中展覽和出售。花會期間,成都及附近區縣的名小吃均入園擺攤設點,供遊人品嘗。

雨水節回娘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西壹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壹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保盡快懷孕生子。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梓潼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又稱梓潼大廟廟會。流行於梓潼縣壹帶。每年農歷的二月和八月的初壹至十五日先後舉辦兩次。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廟會壹度被禁止。80年代以來,該習俗重新流傳,活動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以觀賞和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及旅遊觀光為主。

春社踩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安縣瞧水壹帶,每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屆時,來自德陽、綿陽、什邡、北川、江油、茂縣等地的群眾,匯聚於瞧水場,到太平橋進行踩橋活動。

都江堰放水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都江堰市。每年清明節舉行放水大典。

張爺會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夾江縣壹帶每年農歷四月初四舉行,相傳該日是張飛的誕辰。屆時,屠戶門紛紛備好祭品,前往廟中祭祀叩拜祈求雞毛蒜皮保佑生意興隆。

嫁毛蟲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清晨人們紛紛走出屋子,在田邊地頭收取草葉、秧苗、樹葉上的露水,帶回家中用以磨墨。然後,在剪成條的紅紙上書寫“毛蟲今日出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歸家”等話語。寫好後,將兩張紙條交叉貼於屋內墻上,人們認為,這樣可使莊稼免受蟲害,並獲豐收。

望叢歌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郫縣壹帶。每年端行節舉行。屆時,遠近的人們紛紛前往望從祠朝會上香,祭祀望帝、叢帝有德遺民,祝福莊稼獲等於豐收。

六月六曬衣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相傳,農歷六月六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曬經的日子,故民間認為這壹天曬的東西易於保存。民謠雲:“六月六,曬衣服。”人們習慣於該日將衣物拿到室外晾曬,認為這樣衣物不會被蟲蛀。

蔡侯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夾江縣壹帶每年農歷八月舉行。夾江是著名的紙鄉,坊眾多。廣大造紙藝人奉蔡倫為祖師,家家供奉蔡倫神像農歷八月正什新竹末漚好、舊料已用完的閑暇之期,藝人們便集資辦蔡侯會。

女兒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廣元壹帶。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膠成群結隊到生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壹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遊,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此活動曾壹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壹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備竈神馬科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民間將臘月二十四日稱為過小年或小除,此日要在竈邊燃燈點燭祭禮竈神,送竈神爺上天。

鬼城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豐都縣壹帶,舊時,每至廟宇主神的誕辰,都要舉行廟會。豐都鬼城寺廟林立,屆會眾多,全年達35次。如正月初九玉皇殿辦玉皇大帝聖誕廟會,二月初二天子殿為閻羅王天子聖誕並天子娘娘肉身成聖期舉行天子會,四月初八大雄殿為釋迦牟尼聖誕辦佛主會,九月初八豐都大帝對聖誕舉辦土地會等等。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鬼城廟會曾壹度中斷。1988年4月18日,豐都縣舉辦首屆鬼城廟會,在保留原有廟會特色的基礎上,增加了經貿洽談、物資交流等內容。該習俗現在流行。

火把節 彜族民間傳統的祭祀神靈、祈禳兇邪的節日。壹般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起源傳說校多,有說火把可驅災去邪,有說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有說是紀念古代壹位彜族女性的。現在,涼山州將火把節與實行對外開放、加強橫向聯系、促進商貿交流緊密結合,每年在節日期間舉行火把節物資交易和盛大慶祝活動,並成功地舉辦’94中國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為傳統節日增添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意。

彜年 彜族年節。節期三天,時間不壹,壹般在農歷十月或十壹月,由巫師占蔔而定。如果當年五谷豐收,則可沿用上壹年時間過年。否則另擇吉日。節日早晨,人們鳴槍放炮,互相慶賀五谷豐收,祝賀節日快樂。中年男子們三五成群,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婦女不出門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們除唱歌跳舞外,還舉行磨秋、賽馬、射箭等競技活動。

都陽節 彜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雷波縣壹帶。節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內容與漢族的端午節相近。節日這天,家家在門前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人帶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間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賽馬,盡情娛樂。

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壹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裏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采花節 南坪縣博峪壹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壹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壹天,從遠方來了壹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壹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采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壹天上山采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節。

黃龍寺廟會 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節日那天,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壹生平安:青年人唱歌跳舞,盡情遊樂。

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壹般為壹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的火焰將壹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準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壹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壹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俄喜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裏縣壹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裏壹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裏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壹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壹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壹天,各家忙著準備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壹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壹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人們圍著壹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賞花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壹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壹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長達10余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壹邊吃喝,壹邊賞花,壹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謝水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冕寧縣壹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壹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壹邊念經壹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壹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壹把刀子和壹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上九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寶興縣壹帶。每年農歷下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壹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曬佛節 藏族傳統節日。時間各地不壹,壹般在藏歷二月初和四月、六月的中旬舉行。屆時,各寺將珍藏的巨幅布畫及錦緞織成的佛像取出,展示於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域高大的石壁上,讓廣大群眾觀瞻。僧人口誦佛經,信徒們頂禮膜拜。

賽馬會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歷七月壹日舉行,節期壹天。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產品。

插屋頂旗 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壹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壹,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紮在樹桿上。有的插壹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羌年 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每年農歷十月壹日舉行。在茂縣壹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

牛王會 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壹月壹日舉行,節期壹天。此日,要讓耕牛休息,餵以面饃和麥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其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壹只、雞壹只,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頷歌節 羌族節日習俗。主要流行天茂縣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只有婦女參加。

羌族端午節 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這天,男女老少都要飲壹點雄黃酒,並擦壹點在耳邊和鼻邊,撒壹點在門前和窗前,以防蚊蠅蟲蛇及穢氣進入,保佑家人無恙。凡能走動的人,盡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認為沾了端午露能強身健骨。

趕年 土家族傳統節日。又稱調年會。時間在每年農歷除夕的前壹天,因此比漢族過春節早壹天,故稱。現在,該習俗僅在少數土家族人中流行。

族年 土家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酉陽縣東部。當地土家族每年農歷七月壹日過年。為緬懷祖先,形成獨特的年節習俗。

打春節 石柱縣土家族傳統節日。又稱鞭春節、三壇節。每年立春日舉行。

趕苗場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壹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壹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縣下東壹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裏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羊馬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壹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夥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壹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壹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蕩秋千。在秋千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壹起蕩秋千。年復壹年,便形成為趕秋。

除夕洗腳 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壹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壹罐水。水熱後倒入盆中洗腳。

闊拾節 僳僳族傳統節日。僳僳語音譯,意為新年歌舞節、年節或春節。流行於德昌縣等地。時間在農歷臘月底正月初,節期10天左右。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拜年,互相祝福。

白馬歌會 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壹次。

銅梁龍燈會 表演藝術。又稱龍燈。龍燈流行全川,以銅梁龍燈最為有名。四川民間壹直保留著舞龍的崇龍習俗。銅梁龍燈以紮制精巧、形象生動、舞姿優美聞名,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經濟文化活動表演,受到人們贊頌。

  • 上一篇:播音朗誦小故事
  • 下一篇: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