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如何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如何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語文課堂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 齊世銘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過:“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壹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當代著名的科學家、美籍華人李政道先生說:“壹個只依賴過去的民族是沒有發展的,但是壹個拋棄祖先的民族也是不會有前途的。”中國的真正崛起和為世人所矚目,應該建立在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包括儒學優秀教育遺產在內)的再發現與再認識的基礎之上。

《新課標》也明確指出人文素養包涵以下內容:“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顯然,註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但是,在我校的教學體系中,語文教學壹直處於尷尬的位置:最大的“小學科”。語文的陣地正在被蠶食。作為壹所外國語學校,外語是特色,是龍頭。數學是亮點,理化是支柱。各種名目繁多的競賽、考試、逼迫學生即便在周六日,都遊走在各類補課班中。對語文無暇壹顧。再加上,前幾年語文教學中,壹切面向中考的應試教育,壹直致力於抓基礎知識,滿足於猜題押寶,滿足於成績與分數,片面強調語文工具性,語文課除了講,就是讀、背,除了仿,就是抄、寫。在傳揚傳統文化時,也僅僅局限於“照本宣科”或“因循守舊”,沒有更好地擴展和延伸語文課堂的空間,傳統文化的美質被扼殺了。學生學得味同嚼蠟,沒有了興趣,失去了主動性。教師強拉硬拽,教得精疲力竭。難怪幾年前,有語文老師無奈地說:上輩子殺了人,這輩子教語文。

面對語文肩負的繼往開來,傳承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和現實的無奈,我們全體語文教師不悲觀、不抱怨,不拋棄,不放棄。在弘揚傳承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問題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小有收獲。

壹、加強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我們語文教研組,在初壹年級成立之初,就確立壹條鐵的紀律:著眼6本教材中的古詩文、書法、楹聯等知識鏈,結合學校開發校本教材的需要,為自己開列有關讀書目錄,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的素養。像《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禮記》、《詩經》、《楹聯知識趣談》、《菜根譚》等成為老師們枕邊案頭必備之書。其次,利用備課教研的時間。我們首先認真鉆研、討論、吃透教材,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唯如此,在授課時,教師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導學生觸摸傳統文化的脈搏,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語文課堂”是傳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語文教學不管是語文基礎知識或基本能力的教學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都是在壹個教學過程中完成的,它所有要傳授的內容和知識,都是前人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因此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傳授傳統文化。

★創設具有文化氛圍的語文課堂。把教室的板報、教室門口的特別關註欄、教室外統壹規劃的學區文化欄作為宣傳、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開辟書法專欄 ,講解書法知識、學生書法作品展;開辟傳統節日專欄,講解傳統節日的來歷,古詩中的傳統節日等知識的宣傳……

★學科口號亮起來。課前,師生***誦語文口號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堂的特色:有“納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文章顯文采”,有“胸有萬匯憑吞吐,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智不堅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14班學生堅持背誦《少年中國說》選段等,都是壹些言簡意賅,意蘊深遠,具有激勵規範性的詞句。天長日久,既豐富了積累,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加強古詩文的誦讀風雨無阻。

司空圖說:詩“俯拾即是,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予不奇,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水采平。薄言情語,悠悠天韻”。優秀詩歌都具有脫口而出,自繞情味的特色,自會使學生“如逢花開,如瞻歲新,如過水采平。”仿佛看到古人風貌,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各年級組的語文老師在學期伊始就明確的領讀任務。每天的語文早讀時間,有相應老師通過喇叭,利用朗讀音頻資料,或運用本身的朗讀魅力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吟誦,壹起沈浸在詩歌“美”的意境中。

有許多傳世佳篇已經被譜成曲,成為現代流行歌曲的壹部分。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壹剪梅》,李商隱的《無題》等, 我們師生壹起聆聽吟唱的方法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借助優美的旋律完成對詩歌意境的多角度審美。

★探索新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在推進課堂改革和校本教材研發的過程中,我們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即:設置項目(必要的引領。因為學生的人生經歷和閱歷總是有限的。因此,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有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而引領,是為了心靈的抵達,為了對傳統文化真正的感知、感悟和感動。例如:例如,孔子為了持守自己的信念,壹生顛沛流離,忍饑熬難,用自己的苦行,去維護和傳播他所信奉的真理;陶淵明對黑暗現實的透徹觀察,對美好理想社會的追求的政治理想。)—自主學習(所有的篇目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默寫過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立足教材,拓寬思路)。例如:教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們讓學生在自己的積累庫調取蘇軾的《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曉景》《記承天寺夜遊》等篇目;柳禹錫的《陋室銘》,我們會補充他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竹枝詞》中語言清麗,畫面靈動的篇目;李白《渡荊門送別》,連帶他的《秋思》《將進酒》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合作探究,自己查找資料,整理印制名家系列小報,系統地介紹他們個人資料,文學風格、名篇賞析等內容,人手壹份。迄今為止,我們已經有蘇軾、李清照、陶淵明、李白、杜甫等14期。學生與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走近了屈原,理解什麽是愛國;走近陶淵明,理解什麽是高潔;走近蘇軾,理解什麽是豁達······總之,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體悟,並在熏陶漸染中走近壹個個偉大的靈魂,從而接受精神的洗禮,實現文化高效傳遞。

★立足教材,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深刻內涵。

 文以載道。教師只有立足課堂,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代表傳統文化的聖賢君子,堪稱人格典範,以他們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典籍傳承著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的崇高道德標準和。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念;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積極入世的態度;陸遊“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胸懷;白居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對勞動人民生活艱困的深切同情;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對家鄉的戀戀不舍以及客居異鄉的無奈與痛楚。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榮辱不驚殺身成仁的正氣……在《散步》中,我們看到兒子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在胡適《我的母親》中,我們看到壹個有著“溫良恭儉讓”傳統美德的母親;在《信客》中,看到信客的誠信的高風亮節。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為人之道, 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並最終積澱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開展活動或專題研究型課堂,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我們都舉行系列活動。舉行了“經典墨海須暢遊,書香彌漫伴成長”的經典閱讀活動。毛筆字大賽、“國學知識競賽”、“中華古詩文競賽”、趣說民俗等活動。開展名家進校園系列活動中,開展了“古今優秀謎語鑒賞”講座,《楹聯知識知多少》的等講座。在去年的國慶六十周年之際,我們開展了“愛國詩文朗誦”比賽,50多個教學班,3000多名學生齊聲朗誦屈原的《離騷》、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選,還有《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真是氣吞山河、地動山搖。本月的23日,我們將邀請專家做關於“國學”的知識講座。除此之外,我們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的變化,在對待朋友、對待父母、對待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總之,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聖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

  • 上一篇:如何裁剪衣服
  • 下一篇:誰能詳細說說飛機旅行的詳細過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