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淺談日本美學(壹)物哀

淺談日本美學(壹)物哀

? 談及美學,東方和西方的美學理念則是相當不同。在西方審美中,總能是在陳列的藝術品的表層下尋找到壹雙冷靜的目光:僻靜,理性,而省察。藝術家們遵循著這樣的目光,搭就了西方審美的骨骼。傳統油畫,雕塑註重比例,結構的協調和遵循光影等物理原則。相比於理性氛圍熏陶下的西方藝術,東方文化則更顯含蓄。理性主導和知性主導的分歧就在於此顯現。日本藝術中,素材本身是融洽,交融於美的理念之中的,它未曾被人試圖拿著小刀層層剝離。比如為了搞清楚心臟是如何供血和運作的,18世紀的學者們通過解剖和分離器官和血管來探求真相。日本美學直接摒棄了這壹欲望:美的理念浮遊於素材本身,未曾被剝離。所以同樣在感性色彩的渲染、張弛之下,西方審美調動了更多的理性,相反,東方審美則更具知性色彩。這便是壹張網下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了。西方美學依戀於“形”和“體”,而東方美學更鐘情於"勢”和”態“,“勢”“態”兩者本質上呢,達成了壹種心理和知覺上的動態,它附於形,而又消弭於形。大西克禮曾試分析兩者美學的結構,如果說西方美學的藝術品是

藝術美的形成+(自然美的形成+素材)=藝術品

那麽東方文化下藝術品則是

(藝術美的形成+自然美的形成)+素材=藝術品

兩者的差異顯而易見。日本的三大主流美學文化:幽玄,物哀,侘寂。幽玄壹般指的是壹種隱秘而僻靜的態。物哀,則是以感情和物體之間的膠著展開的。最後,侘寂,又稱風雅,強調“雅”的形態。三者由深到淺,由內及表,自勢到形,不同程度的顯現著藝術美的理念和素材之間聯系的關系程度。本篇文章打亂了順序,便先介紹物哀了。

? 物哀,稱あはれ,翻譯下是“啊哇”,“噫” 是發出詠嘆。物哀文化應該是被最廣為人知的,它起源於日本平安朝時期,當時的人們缺少精密嚴謹的科學技術,對待生老病死等自然之象不像現今的人,能以著理性的方式去面對。壹個例子便是,當時的女人生了病是不情願醫治的,因為她們覺得“治病”本身不夠風雅,而病死是件十分的雅致的事情。就連當時的湯藥也不能帶有“藥”字,而喚作“禦湯”。因為不夠風雅。這在現在人看來真是難以理解呢。而就在這樣富有夢幻泡影的時代,理性和分辨逐漸失焦,人們卻能以純粹的敏感去體驗事物。所以也就逐漸孕育了物哀這壹文化。但物哀究竟是什麽呢?人自其壹生,或欣喜或淒悲,或感嘆或憂愁。當移情於物時, 達成了物我情三者的緊密結合,就是物哀。比如“秋日山村中,風搖樹梢動,枝枝含物哀”(《山家集》)”。

“哀”字在日語裏泛指壹切喜怒哀樂,它既有“優”“好”“美”的意義,又有著“哀”“傷”“悲”的意思。我自己壹直覺得“物我情”這三字更能串連哀的本質,因為物哀,也稱“知物哀”,是人對內心情感的感召。源信明在《後撰集》中有壹首歌雲:“知物哀者有慧眼,月夜與花同時觀。 ’’? 當人由外界景色牽動起內心情感, 內心也在被自我觀照和察覺。這種靜諦,使人置身於真我的凝視之中。“物”寓於“情”,“情”寓於“我”,“我”寓於“物”。物哀在客體與主體,微觀與宏觀,對立與本壹之間搭建了壹座橋梁——最後回歸到壹切本源? “我” 。在詩歌方面,日本物哀文化和中國詩詞文化卻又很是相近。不過物哀更加籠統,它對心理過程進行了概括並提出了具體的概念。後續它又發展出了更多的內涵。這些將在下節中具體介紹。

  • 上一篇:泰安華網電力裝備有限公司雙休嗎
  • 下一篇:海爾7公斤雙桶洗衣機價格 海爾洗衣機的工作原理和特色技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