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求各地風俗(如節日,飲食,神話傳說)

求各地風俗(如節日,飲食,神話傳說)

壹.火把節 簡介

火把節是彜、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每年農歷六月廿四的火把節,是中國雲南省彜族的傳統新年,也是石林的節日,因為石林的名聲與彜族支系撒尼人“阿詩瑪”齊名。到了這壹天,數萬彜族男女老少大清早穿上縫好的新衣,步履輕快地來到石林草場,唱歌跳舞參加各種喜慶節目,壹直到晚上的篝火晚會,熊熊烈火染紅半邊天,足足熱鬧了壹整天。

二.火把節 民族

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彜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三.火把節 火把節傳說概觀

首先,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彜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即以神聖的火照歲而祈年,以火色占農事:以火炬之明暗,占年歲之豐歉。除了各民族口頭流傳的節日傳說之外,漢文文獻均如是說:師荔扉《滇系》雲:“火把節即星回節,六月二十五日,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通省皆然。”許印芳《五壙雜俎?星回節考》亦謂:“節之日是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業,各照所適,求利益於大光明中。”“倒樹當門臥,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災星除矣,穢氣解矣’。”袁嘉谷《石屏縣誌?天文誌?歲時門》卷壹也說:“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燭天,占歲之豐兇,明則稔,暗則災,幼者各燃松炬相鬥,以勝負蔔村之吉兇。”除文獻記載以外,在西南彜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兇。涼山彜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彜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壹脈相承。

其次,火把節傳說有很多異文,雖來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其文本結構都按人與神的鬥爭→人戰勝神→神進行報復→人再次戰勝神→慶賀勝利和奪得豐收的敘述程式來結構故事。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強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勝利、神的失敗而告終的,這與神話中以神為主導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的轉移(從自然轉向社會)及階級社會的矛盾沖突的加劇,火把節的傳說與各民族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為壹體,進而成為表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壹種口頭敘事途徑,如雲南彜族各支系的傳說都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鬥爭的縮影,既有歌頌撒梅王英勇不屈抵禦外侵的神奇事跡,也有直接描述智勇雙全的奴隸阿真計殺奴隸主、解救兄弟的反抗鬥爭,這類傳說是次生性的火把節習俗傳說,主題是歌頌祖先和英雄。

再者,就是後來傳統道德觀念對火把節習俗傳說的滲透,反映為女性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的相互交叉。不論是早期的喜鵲姑娘,還是後來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壹種***同的“投火自焚”的命運結局,這類傳說壹方面反映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陰謀,另壹方面更是“壹女不更二夫”的剛烈女性的傳說,意在表節烈之德。從喜鵲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我們看到的是壹個個殉情、殉夫、殉國的忠貞形象,人們將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運與火把節傳說緊緊聯系在壹起,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進賢烈而詆淫惡”的感情和願望。這類傳說應屬後起,正如遊國恩先生對“阿南傳說”進行考證後所得出的結論壹樣:“火把節因慈善而起者,其在元明之交夫?”“不起於中古,而起於晚近之世。”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如鶴慶的傳說把六月十九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也歸到慈善夫人身上,說是對慈善刨夫屍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燙紅了的壹種紀念。. 四. 火把節的四說

1.種“太陽”

據傳,農歷6月24日,是人類使用火的紀念日,生活在雲南的白、彜、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

鶴慶西山片的白、彜族群眾,每到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種“太陽”活動。是日,人們在“打歌”場中心豎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著堆堆幹柴。火把正前方栽著壹截經認真挑選、幹燥易燃的樹樁作為太陽的象征。太陽冒山之際,早已匯聚在場子中的人們,各拿壹根精選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陽”上“鉆”木取火。不管誰“鉆”出了火星,眾人便蜂擁而上,用早已準備好的草絨、幹樹枝葉“接”點火種。並想法把火種移到柴堆上,把柴堆點燃。隨即,各人用壹把小火把從火堆上點燃火種,帶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點燃,稱之種“太陽”。太陽落山後,人們全匯聚到“打歌”場,在白日燃燒的篝火上再次點燃大火把。隨之,環火把、火堆“打歌”,歌頌火給人的幸福,通宵達旦。

2.耍火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要舉辦耍火活動。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系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征“紅花火樹如炬燃”。當天上出現第壹顆星星之際,人們各舞壹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壹通。

3.祭頌火神

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為了子孫和與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並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

節日壹大早,人們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壹棵大松樹,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樹上掛滿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樹上掛系與人口數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禮祭過“化身”後,由村中年歲最高的壹老婦人將“化身”點燃。參加活動者,各從“化身”上取下壹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將其點燃。爾後,眾人在老婦人的帶領下,環“化身”跳起鍋莊舞,歌頌昂姑咪獻身傳火的功績。禮贊過“化身”後,各人相約成組,手舞火把,穿舞於村寨、田野、山林間放聲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賜福,庇佑全村人人畜興旺、五谷豐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4.舞火唱種

舞火唱種黃坪鄉是鶴慶縣的壹個熱區,物產富庶。據傳,這裏的居民是當年孔明和孟獲在此屯軍留下的後代。這塊沃土是當年孔明與孟獲結盟時***同開墾出來的。並在6月24日晚點火夜戰,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種,荒甸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壹日子,每到這壹天,後人就要點火把夜戰播種小春作物。是時,老人和孩子們手舞火把,環田地歌舞助興,青年人在田間播種。勞動生產與民俗活動融為壹體,另有壹番風味。

五.火把節 傳說

關於火把節的來源,話說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財物和糧食,這兩名大力神仗著天神的權威和自己的力氣,把不願奉獻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舉起來摔死。

彜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舉了壹個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當統帥,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鬥爭。

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無窮,不可硬拼,只可智取。壹天,他把其中壹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時,才率眾把他摔死在山下;另壹大力神則氣極敗壞地跑回大庭報信。

天神大怒,立即取出壹個小盒向人間拋去。原來這個盒裏裝的盡是蝗蟲,盒子壹打開,蝗蟲便鋪天蓋地向涼山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紮成火把,百姓爭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壩到處燃起,把蝗蟲通通燒死了。

人們戰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據說這壹天正是農歷的六月廿四,從此,彜民在每年的這天,或從這天開始用三天的時間,以點燃火把作為紀念。

涼山彜族《火把節的傳說》

撒梅王與異族抗爭,他的頭被砍掉了,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壹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彜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壹片,然後又集中到壹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壹直玩到天亮結束。

彜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節》

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谷,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壹個坑來,後來天雨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彜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沖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

彜族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羅婺彜家有個漂亮能幹的姑娘,與彜家小夥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兇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要血洗山寨,讓全寨遭殃。姑娘無奈,答應在六月二十四相親。相親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壹塊花圍裙,燒起壹大堆火。十二部的頭人也趕來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龍壹眼後,縱身跳入火堆中。阿龍和幾個小夥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們趕來,可她已經以死殉情。為了紀念她,十二個小夥擡起大牛推向對方,以推倒為勝。之後,殺牛飲酒、唱歌跳舞。後來彜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被阿龍扯下的衣角,成了彜家婦女的圍腰帶,那焚燒姑娘的青煙,化為山寨的晨霧。據說清晨喜鵲鳴叫的時分,彜山的遠處就隱隱綽綽地顯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們稱她為喜鵲姑娘。

彜族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壹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壹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壹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壹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沈沈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納西族《火把節的傳說》

山上住著壹個善人和壹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裏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火把節的傳說》

此外在白族、彜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柏節夫人的傳說和慈善夫人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壹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大理壹帶,則有阿南公主的傳說:“漢元封間,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許汝:壹做幕以祭故夫;壹焚故夫衣,易新衣;壹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仆火中。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回節。”

南詔王火燒松明樓,慈善夫人忠義殉國

唐初的雲南境內本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詔也稱為南詔。南詔日益強大,壹日,南詔王皮邏閣邀約其他五詔首領聚會。鄧賧詔首領的妻子慈善夫人認為皮邏閣居心不良,極力勸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聽,臨走時慈善夫人含淚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壹個鐵環,以求護身。

此後,皮邏閣果然火燒了首領們聚集的松明樓,五詔首領均未幸免於難。面對松明樓灰燼,慈善夫人痛哭欲絕。她撲在灰燼中,扒出了丈夫佩帶的鐵環,這才認出了丈夫的屍體並將其運送回家。後來,皮邏閣聽說了這個聰慧賢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禮葬其夫後,她就閉城自盡,追隨亡夫而去,只留下這壹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感人故事。

從此以後,雲南的白族人民便過起火把節,以紀念“火燒松明樓”的歷史故事和勇敢聰慧的慈善夫人。

-郭將軍殺夫欲霸妻,貞烈夫人火海自焚

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長,並發覺酋長的妻子阿南夫人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在祭夫時,阿南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贊嘆和欽佩。從此每年在阿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遊寨,以示紀念。

勇士摔跤鬥惡魔,眾點火把燒天蟲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壹個名叫十大力的惡魔,在人間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人們發現後,紛紛上前質問。十大力蠻橫地要人與他摔跤,還示威地把壹頭頭壯牛翻倒(從此,火把節時首先要鬥牛)。他的挑釁行為惹怒了壹位叫包聰的彜族英雄。他走出人群,與十大力扭扯著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勝負。於是人們彈著三弦,吹著短笛,拍手跺腳為包聰助威,終於擊敗了十大力。惡魔發怒,放出蝗蟲等各種害蟲來糟蹋人們辛辛苦苦種出的莊稼。於是,人們又集合起來,點燃壹支支火把去燒害蟲,最後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害蟲,這壹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壹勝利,每到這壹天,都要殺牛宰羊,舉行火把節的各種活動,它反映了彜族人民不畏強暴爭取幸福生活的鬥爭精神。

殺稅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戰害蟲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壹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壹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便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沒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壹只掉進火塘裏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彜族的火把節。

天神妒人降火海,火把蒙混免大災

納西族的傳說中,有壹天,天神子勞阿普在雲河邊遊玩,忽然聽到民間有絲竹歌舞之聲。人間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惱怒,於是便差壹名天將到人間,要把大地燒成火海。這位天將變做壹個老人到了人間,遇到壹個背著大男孩、牽著小男孩的納西男人。他不解地詢問,才知道大男孩是別家的孤兒,小男孩才是這個男人的孩子。於是深受感動,心起憐意,不忍將大地毀滅。他就叫人們家家準備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壹齊點燃。這天,子勞阿普到雲河邊查看,果然見滿山遍野都是火光,以為大地真的被燒毀了,方才罷休。納西人因此躲過了壹劫,免受焚族之災。從此,就有了每年六月二十五日的火把節。

彜族傳說

彌勒縣彜族認為,火把節起源於壹次奴隸暴動,這些奴隸在羊角上捆火把,攻進了奴隸主家,燒死奴隸主,得到了自由。

昆明近郊彜族說,撒梅(彜族的壹個支系)王與入侵者鬥,被砍掉了腦袋,但壹到夜裏星星出齊,他頸上又長出壹個新頭,再次帶人參加戰鬥。後來,他頭顱再生的秘密被妻子泄露了,他的頭便再也長不出來了。彜族人民在他遇害的日子打著火把,四處尋找他的精靈,年年如此,相沿成節。

南洞彜族自治縣的傳說是,壹個惡魔喜歡吃人的眼睛,觀音菩薩以螺肉冒充人眼制服了他,把他關在洞裏,只給壹天出洞的時間。人們怕他繼續作惡,便在這壹天點起火把,打歌喧鬧,使其不敢出洞。

各民族火把節的節日名稱相同,過節的時間也大致相同,這些不同的傳說後面,火把節應該有壹個***同的或相近的源頭。

六.火把節 火把節保護

節日文化,不僅能體現壹個民族的文化特質與藝術風貌,更能昂揚壹個民族的精神,激活壹代代族群後人的民族記憶,啟發廣大的民俗傳承愛好者對古老文化的神往,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珍視。彜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彜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壹宗重要傳承。

1)火把節歌調

彜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於彜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彜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願,“嗬”即為歌;雲南楚雄彜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彜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在楚雄彜族的這壹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檐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托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采壹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壹並接回家來***度火把節,同時象征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谷豐稔之年;《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念的歌調,反映了彜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彜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夥嘀哩夥”、“阿夥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壹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采用二、三拍子,尤突出“XX?XXX”式節奏,總體上看,這類火把歌調情感開闊,歌腔質樸,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濃郁。

2)火把節與史詩傳承

彜族英雄史詩《銅鼓王》流傳在雲南富寧縣、廣西那坡縣和越南與中國交界羅羅(又作倮倮)支系彜族的居住區,歷史悠久,影響極深,流傳甚廣。史詩系當地彜族原生宗教祭司“臘摩” 在“蕎年節”(火把節)、“跳宮節”等祭祀性節日中的有關儀式上演唱的世傳歌詞,又叫《銅鼓歌》 。在羅羅彜族支系中,祭祀禮儀與相關的儀式活動中,祭祀銅鼓或以銅鼓為祭器是壹種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臘摩作為祭司在諸多的節日儀式活動——跳宮(即跳銅鼓舞)中演唱的世傳祭詞《銅鼓歌》,本身就構成了壹種口承語言民俗事象。以舉族祭祀戰爭中救護先祖的金竹為主要活動的跳宮節,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壹般為九年或二十七年舉行壹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宮坪上進行祭祀和歡跳以外,還要到某個特定的山頭及全寨各家各戶去跳。“小跳”即壹年壹度所舉行的跳宮節活動,前後舉行四天,每天的活動分別為祭山、祭樂神、祭錦神(錦繡前程之神)和驅邪鬼。 同樣是跳宮節,各個寨子的儀式程序也不盡相同,但總的活動都是以臘摩的祭祀為中心,是以誦唱《銅鼓歌》、歡跳銅鼓舞為主要祭祀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歌舞娛神祭神的傳統盛會。

“蕎年節”即火把節,廣西彜區已不盛行此節,在雲南境內富寧壹帶的羅羅支系中稱彜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為“蕎年節”。這與農歷六月彜家主要農作物蕎麥大體豐收有關。史詩〈換鼓〉壹章追溯了“蕎年節”的產生和由來:

遷徙到滇桂邊界的四支彜人在瘟疫中絕處逢生後,又遇大旱帶來的災荒,那時的彜家的臘摩波仙出壹良策,要彜家耕種耐旱的蕎子。他自己徒步來到交趾(今緬甸)借蕎種,可貪婪兇狠的交趾人非銅鼓不換,無奈之余,被縛的波仙只好屈從,以十面銅鼓換回十石蕎種,使彜家轉危為安,為了紀念蕎和鼓的恩德,彜家在每年的舊歷六月擊鼓過蕎年(火把節)。富寧壹帶的彜族人認為,“蕎年節”(火把節)跳銅鼓舞,就是為了使天神快樂,銅鼓舞可以娛神慰神,並使天神賜給人們以豐年,護佑寨子裏的人平安無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廣西境內的彜區,《銅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場合是在每年節日期間“蔔銅鼓”、“祭銅鼓”、“開銅鼓”和“封銅鼓”的具體儀式上及其相關的節慶活動中。

由此可見,史詩的形成與羅羅彜族在特定的儀式性節日期間傳演《銅鼓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可以說,以上節日大多由祭祀儀式發展而來的,史詩《銅鼓王》也同樣是由祭司臘摩祭祀銅鼓的祭詞發展而來的,祭祀儀式及其由此發展而來的節日活動場合是史詩形成並代代傳演的民俗文化場,祭司臘摩是史詩的誦唱者、編撰者、整理者和傳播者,其詩與史角色和諧地統壹在祭祀儀式中。正如《伊利亞特》、《羅摩衍那》的產生離不開行荷馬、蟻蛭式的人物壹樣,彜族英雄史詩的產生和形成也離不開祭司兼歌師的臘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彜族火把節”(四川涼山、雲南楚雄)經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上一篇:水性漆品牌有哪些?水性漆的優點有哪些?
  • 下一篇:漢服和古裝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