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求江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總結

求江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總結

沒有江津區的,幫妳找了壹篇其他省市的,妳可以用壹下框架,然後把裏面的具體內容換成江津區的就可以了。

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總結報告

自2007年6月特別是年初以來,在省非遺辦精心指導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下,我市按照省政府、省文化廳的統壹部署和要求,認真貫徹“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機制、規範管理,整體保護、傳承發展”工作目標,堅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指導原則,聯系嘉興實際,確定前期準備、線索排摸、項目普查、材料制作和市級驗收五個普查工作階段,組織全市普查工作人員廣泛深入地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至今年9月順利完成普查任務,成效顯著。

壹、主要成效

我市普查工作盡管實質性起步較晚,實施普查時間不足6個月,但由於開年以來全市上下形成***識,抓後進促平衡,抓重點促發展,攻堅克難,快速推進,卓有成效,同時發揮好了後發優勢,因此普查工作總體態勢和質量良好,並取得十分喜人的成果。

(壹)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底。

全市***收集非遺線索95678條,調查項目8979個,其中新發現項目占56.5%。

1.初步摸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狀況。壹是種類、數量狀況。調查項目涵蓋17個門類100多個種類,其中民間文學2460個,民間音樂260個,民間舞蹈108個,戲曲41個,曲藝65個,民間雜技40個,民間美術236個,民間手工技藝1093個,生產商貿習俗429個,消費習俗616個,人生禮儀1093個,歲時節令577個,民間信仰625個,民間知識404個,遊藝、傳統體育與競技444個,傳統醫藥411個,其他77個。由此可見,我市民間文學、民間手工技藝、人生禮儀類資源最為豐富,分別占調查項目總數的27.4%、12.2%和12.2%;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其他類資源十分稀缺,占比均在1%左右;民間音樂、民間美術、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遊藝、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醫藥類資源則相對比較豐富。二是資源分布狀況。從行政區域的分布數量來看,由高到低依次為桐鄉市1972個、海寧市1919個、嘉善縣1323個、海鹽縣1117個、秀洲區1254個、南湖區838個、平湖市465個、嘉興經濟開發區91個,其中平湖市因普查標準不同總量相對較少,這些項目遍布在全市74個鎮(街道)及部分新開發的地區;從項目在全市分布的差異性來看,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門類的項目大同小異,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曲藝民間信仰等門類在各地的差異性較大,不少項目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並帶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色。三是傳承人狀況。普查中發現了壹大批紮根民間的老藝人,全市***走訪了非遺傳承人(老藝人)8664人,掌握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信息,其中對重要項目的傳承人,不僅登記他們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及健康狀況,還進行了拍照存檔。今年6月,市政府命名公布韓海華等17位藝人為第二批嘉興市民間藝術家。

2.建立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壹是紙質檔案。全市***編纂文字資料210冊計965萬字,其中編纂市、縣兩級普查成果匯編本17冊,鎮級匯編本77卷109冊,其它相關資料84冊。二是電子檔案。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錄入電腦,對錄入數據的電腦實行專人管理。三是照片檔案。普查對5417個項目進行數碼照相,***拍攝照片1.7萬余幅。四是音像檔案。全市***完成調查項目錄音368小時,錄像748小時,計音像資料931盒。五是實物檔案。***收集民間作品、實物2642件。

(二)發掘整理了壹批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及時搶救本地區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是對全市瀕危項目、高價值項目、特色明顯項目、老年人年事已高項目、高潛力項目和影響廣泛項目等2493個項目優先進行深度調查,進行錄音、錄像和攝影等采集,及時加以搶救和重點保護。如秀洲區搶救不同版本的民間文學《呆頭女婿》、《徐文長的故事》和壹批傳統曲藝作品等。

2.結合普查推出了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平湖鈸子書、海鹽滾燈、蠶桑習俗(含山軋蠶花,桐鄉和湖州德清聯合申報)等5個項目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嘉興竈畫藝術等12個項目被列入省第二批非遺名錄,“嘉興端午習俗”、“海寧硤石燈會”、“桐鄉軋蠶花”和“平湖市迎大蠟燭”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數百個項目列入市、縣級非遺名錄;平湖市還公布了壹批鎮級非遺名錄。其中民間文學《桐鄉蠶歌》、傳統音樂《南湖采菱歌》、傳統舞蹈《秦山老虎嗒蝴蝶》、曲藝《海寧灘簧》等眾多市、縣級名錄,均為這次普查新挖掘的項目。此外,我市積極配合省文化廳做好《中國蠶桑絲織》“聯合國非遺名錄”申報工作。

(三)初步建立了壹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

這此普查涉及18個門類100個種類,涵蓋我市境內所有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隊伍建設顯得十分重要。盡管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培養了壹批民間藝術普查骨幹,但根據非遺普查涵蓋面廣的特性還是需要培養壹大批新的普查員隊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壹項全新的工作,普查工作開展以前,大部分文化館(站)業務幹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壹知半解的水平。許多老同誌盡管多年前搞過民間文學“三集成”以及此前的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範圍、要求卻是知之甚少,對新加入的普查人員來說更是如此。普查不僅時間緊、任務重、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標準細、資料全,許多項目的調查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完成,所有資料都要使用電腦操作。因此,這次普查對新老普查員來說,從知識結構到工作強度都經受了壹次嚴峻的考驗和挑戰,湧現出了許多催人奮進、令人尊敬的感人事跡。壹年多來,我市通過層層選拔、多級培訓、深造進修、實踐鍛煉等多種形式和途經,***組織和培養了16973名專業和業余普查工作人員,在全市初步建立了壹支以市、縣兩級文化機構業務幹部為主幹,鎮(街道)、村(社區)文化員為基礎,社會協查員等為補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

二、基本做法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總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有”:壹是普查工作有力度。全市***投入普查骨幹2914人,投入普查經費478萬元,投入普查設備910件;二是普查範圍有寬度。***涉及17個門類,多達近200個種類,幾乎涵蓋嘉興全部農耕文明;三是普查對象有廣度。全市範圍內開展地毯式、拉網式排摸和調查,排摸線索基本達到每村100條以上,每社區50條以上,做到種類、線索、藝人、村鎮“四不漏”;四是普查內容有深度。對普查項目特別是重點調查項目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照片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立體式記錄,如實反映原貌,力爭不走樣。五是普查聲勢有強度。利用各種途經和手段,大造普查聲勢,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壹)切實加強領導,保障措施有力。

1.搭建領導班子,加強統壹協調。去年9月以來,市、縣兩級政府及時制訂普查工作方案,先後成立由分管副市長或文化局長為組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宣傳、財政、發改等相關部門***同參與,負責協調組織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海鹽縣、平湖市、海寧市先後經編委批準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心。全市74個鎮(街道)相繼成立非遺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機構。

2.認真動員部署,精心組織實施。壹是加強行政推動力度。去年10月,市政府召開全市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會議,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作出全面動員和部署。各縣(市、區)政府高度重視,紛紛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動員大會,分管副市長親自作動員,有關部門和鎮、街道作表態發言,全面部署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普查期間,我市各級領導深入普查第壹線開展調研和督查工作。7月24日,副市長柴永強、市長助理鞠飛帶領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文化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赴嘉善縣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海鹽縣委副書記姚沈良、縣委宣傳部長張新民、副縣長馬小平等領導專題調研非遺普查工作;平湖市文體局局長沈力行多次參加村級普查座談會,與村幹部、村民壹起進行座談交流,摸排線索。二是加強信息溝通和督促檢查。通過定期召開每月普查工作例會和每季度分管局長工作例會,加強縣(市、區)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及時傳遞有關信息,了解掌握各地工作進展情況,研究和解決普查中遇到的難點、疑點問題,相互借鑒,相互督促,切實加快工作進度,高效完成全市普查任務。如南湖區普查辦將區文化館業務幹部分派落實到全區各個鎮(街道),建立對口聯系和聯絡員例會制度,既加強各鎮(街道)之間的情況交流,又檢查督促基層普查工作。此外,省、市兩級督查組先後對各縣(市、區)非遺普查工作開展專項督查,確保了普查質量和進度。

3.爭取財政支持,落實普查經費。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文化部門的積極爭取下,財政部門在普查經費設備保障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各縣(市、區)先後落實了普查經費,其中全市每個鎮(街道)普查經費投入不少於3萬元。海寧市按全市常住人口人均1.5元的標準,落實了非遺普查和保護經費90多萬元。全市***落實普查經費478萬元,其中縣級180萬元,鎮級248萬元,投入電腦、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和檔案櫃等普查設備910件。財政的有力保障,提高和加快了各地普查工作的效率、質量和進度。

(二)動員各方力量,壯大普查隊伍。

1.選擇普查人員,組建工作班子。市、縣(市、區)根據普查工作的實際需要,從去年9月開始都陸續成立了以群藝館、文化館業務幹部為主要成員的普查工作機構。全市各鎮(街道)、村相繼成立非遺工作機構,形成了市、縣、鎮、村四級普查工作聯動機制和工作網絡。

2.利用各方資源,壯大隊伍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我市在組建隊伍的同時充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鼓勵和吸收廣大熱心非遺保護的誌願者加入普查行列。壹是發揮“五老”(老藝人、老教師、老專家、老幹部和老村民)及大學生村官的作用,讓他們直接參與普查工作;二是聘請熱心於非遺保護事業的有識之士擔任普查專家;三是發揮當地師生資源優勢,結合社會實踐和課題研究,參與普查和提供線索;四是聯合廣電站、圖書館等文廣系統有關專業人員協同作戰;五是聯動教育、工青婦等部門開展社會宣傳活動,以此作為後備軍,補充和壯大普查隊伍力量。據統計,全市***有16973人直接參與普查工作,其中普查骨幹力量2914人。

(三)把握主要環節,確保普查質量。

業務培訓工作對普查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關系到整個普查工作的成敗。因此,我市十分註意把握以下三個主要環節:壹是註重培訓對象和時間上的針對性。2007年12月,針對普查工作啟動的態勢,及時舉辦了由文化館(站)業務骨幹參加的全市非遺普查培訓會;今年3月,針對各地普查隊伍全面組建之時,在省非遺普查工作試點地區平湖市舉行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現場會,總結推廣平湖試點經驗,以會代訓,為全市普查工作進壹步提供樣板,作出示範,加快推進全市非遺普查工作進度;7月,針對普查工作如何更好地轉入具體實施階段之際,又在桐鄉市鳳鳴街道舉辦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項目調查培訓會,進壹步明確線索篩選、調查項目確認原則及項目采集方法等。二是註重培訓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為使普查培訓行之有效,我市堅持將輔導培訓和現場示範結合起來,如將經驗推進會、業務培訓會開到鎮村基層,組織壹線普查員現場提問討論、觀看普查錄像片、實地考察非遺保護項目等。三是註重培訓內容上的實用性。先後印發了《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手冊》、《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線索篩選、項目調查工作指南》和《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調查文本制作示範樣本》等各類普查手冊,成為全市廣大普查員釋疑解難、規範普查的實用工具書。全市累計舉辦市、縣兩級培訓班161期,培訓業務骨幹6000多人次,從而建立了壹支培訓有素的普查隊伍。省非遺辦主任王渺、副主任陳順水等專家為我市普查培訓作了有力的政策和業務指導。

(四)營造輿論強勢,宣傳深入人心。

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非遺普查和保護宣傳活動,營造了全社會參與普查的良好氛圍。我市各地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種非遺普查宣傳策略和形式:

1.廣場宣傳。去年6月以來,市、縣兩級文化部門抓住“文化遺產日”活動契機,精心策劃組織了以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各類廣場文化活動多達百余項。海鹽縣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大型宣傳活動,向過路群眾、社區居民、學生等發放非遺普查宣傳資料數3000多份,並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橫幅簽名活動。

2.媒體宣傳。壹是電視宣傳。抓住我市有線電視覆蓋率已達百分之百的有利條件,各地在電視媒體黃金時段播出非遺普查遊動字幕,並與電視臺壹起拍攝制作普查專題節目,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宣傳活動。二是廣播宣傳。利用鄉鎮廣播站,對農村居民進行非遺知識普及性宣傳,鼓勵農村居民自覺參與到非遺普查中來。三是報紙宣傳。2007年以來,僅《嘉興日報》、《南湖晚報》對全市非遺普查和保護的新聞報道就達500余篇。《南湖晚報》開辟“尋找嘉興民間文化絕活”專欄,尋找範圍是散落在嘉興民間的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高手,引起社會很大反響。四是網絡宣傳。開設“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和非遺普查QQ群,為各地普查機構提供交流平臺。海鹽縣還通過移動公司短信平臺,向縣、鎮級機關部門和單位發送5000余條短信進行非遺普查宣傳。

3.展覽、講座宣傳。壹年多來,全市***舉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展覽、講座達50多次。重要活動項目有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風采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展、嘉興市民間剪紙藝術精品聯展、江南民間石刻藝術展、嘉興市運河文化圖片巡展、嘉善?幹窯窯文化系列活動、海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桐鄉市民間手工藝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端午節”講座等。

4.普查簡報宣傳。創辦市、縣兩級普查工作簡報,及時交流和宣傳非遺保護和普查工作動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簡報》開辟了要聞聚焦、工作動態、經驗介紹、簡訊等欄目,面向全省寄發,至今已出刊16期。嘉善、海寧、桐鄉、海鹽等縣(市)均辦起了普查工作簡報。

5.部門聯動宣傳。采取多部門合作聯手的方式,開展群眾參與面廣泛的非遺專題宣傳活動。如海鹽縣文化局與教育局、團委、婦聯等部門攜手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倡議活動,通過少先隊員、青年誌願者、婦女幹部廣泛開展非遺宣傳活動。

非遺普查規模空前,收獲巨大,影響廣泛,是新形勢下對祖先寶貴遺產的壹次大盤點,民間智慧創造的壹次大總結,嘉興精神探源的壹次大梳理。然而,由於受普查時間過短、普查人員知識儲備不足、普查手段欠豐富等影響和限制,我市不少普查項目還存在著資料采集不翔實、普查種類不齊全、歷史沿革不清晰、項目歸類不準確、文本制作不規範等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在普查轉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後進壹步加以完善和補充。

三、後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旨在摸清資源家底,重在後續保護,關鍵在活態傳承。面對碩果累累的非遺普查成果,對我市來說,就是要如何抓住申報和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利時機,采取紮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強化非遺普查後續保護和傳承工作,優化文化生態環境,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提升文化軟實力中的積極作用。

(壹)制定壹個非遺保護規劃。

1、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長期保護規劃。擬由市政府制定出臺《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綱要(2009-2015)》,進壹步明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重點任務、推進計劃和保障措施,建立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目前已進入規劃起草階段,擬於2009年壹季度完成任務完成規劃制定工作。

2、規劃壹批重點非遺項目。今年8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將“嘉興端午習俗”、“嘉興五芳齋粽子制作工藝”、“嘉興摜牛”、“秀洲火涼傘燈彩”、“西塘八珍糕制作工藝”、“平湖糟蛋制作工藝”、“海鹽腔”、“海寧潮習俗”、“桐鄉高桿船”等21個市級非遺名錄項目列入“十壹五”期間我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規劃項目,並作為我市申報第三批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重點申報項目。其次,充分利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對這次普查中新發現和挖掘的“濮綢絲織工藝”、“三塔踏白船”等壹批確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且普查資料完備的非遺項目,我局已發文要求各地可以通過增補嘉興市級非遺名錄的辦法,積極申報第三批省級名錄。

(二)出臺壹項政府補貼制度。

建立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制度,建立傳承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鼓勵傳統技藝的傳習和保護、發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有效途經,是鞏固非遺普查成果的重要舉措。我市現有民間藝人、傳承人隊伍龐大,總數達上萬人,這次普查走訪了其中8664人,他們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當前許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不少獨門技藝人亡藝絕;重要傳承人大部分經濟困難,亟待政府加以扶持,解除其後顧之憂。

今年年初,我市把制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實施暫行辦法,列入《嘉興市2008年度規範性文件制訂計劃》和《嘉興市文化大市建設2008年行動綱領》。目前,我局已完成文件起草工作,正在呈送市長簽發,擬定第壹批享受政府補貼對象為20人,補貼標準2000元/人,補貼每年發放壹次,直至傳承人(民間老藝人)去世。申報周期視情3—4年確認壹批。預計10月底前出臺實施。

(三)建設壹批非遺展示場館。

與文物保護要建立市、縣級博物館同樣的道理,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存放和展示的地方,對那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和實物進行妥善保管和展示宣傳。要積極爭取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在今後三兩年內,建成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今年6月14日,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建成開館(設在市文化館),投資50萬元,展覽面積200余平方米,展出藍印花布、三跳、剔墨紗燈等48個重點普查項目。該館已成為當地學生鄉土教育的實踐基地,上海市文化系統已先後兩次前來參觀考察。桐鄉市還將把烏鎮創建為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經典景區。此外,秀洲區計劃在嘉興市區月河歷史街區成立農民畫藝術展示中心,嘉善縣擬在古鎮西塘籌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落戶人氣旺盛的景區不失為非遺展示場館建設值得嘗試的壹種新模式。

今年8月,市委辦、市府辦制定《關於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的實施意見》(嘉委辦[2008]53號),將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嘉興市民間藝術館)建設項目列入“十壹五”規劃目標:2008年提出市非遺展示中心建設的初步方案(包括地點、建築面積、投資經費等);2009年征集民間藝術實物資料,提出陳列布展的框架,啟動非遺展示中心建設;2010年完成市非遺展示中心建設並對外開放。展示中心利用現有嘉興大劇院壹流的建築設施,建成集收藏、研究、展示及產業開發等功能於壹體的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展覽面積1800平方米,項目總預算380萬元。

(四)編纂壹套非遺保護叢書。

制定《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編纂出版計劃,按照實行統壹規劃、統壹體例、統壹設計、統壹出版的要求,於2010年前分階段分專輯編纂出版15種文化科學普及類非遺叢書,力求融知識性、通俗性、審美性、權威性、普及性於壹體,系統全面地反映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成果,弘揚嘉興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普查驗收工作結束後,我們將集中精力編纂出版《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第壹輯),主要包括《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大觀》、《嘉興南湖荷花燈會》、《嘉興軋蠶花廟會》、《嘉興竈畫》和《嘉興市民間藝術家調查報告》等5種,目前部分專著已完成初稿,擬在2009年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舉行叢書第壹輯首發式。今後還將陸續規劃出版專輯。

(五)掀起壹場非遺復興運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避免出現“重申報輕保護”、“重普查輕傳承”的傾向和現象,普查的目的不僅在於收集保存,更重要的在於如何利用和傳承,否則普查資源仍然會枯死和消亡,也就失去了普查的意義。通過這次普查,我們掌握了大量非遺新項目、新資源,這應該是群眾文化創作生產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完善公***文化服務、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用之不盡的寶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文化工作面臨的又壹個新的機遇和挑戰,至少可以通過非遺普查改變鄉村文化資源貧乏的狀況,為老面孔、舊節目充斥的城鄉文藝舞臺帶來新氣象。因此,要珍惜成果,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以構築非遺保護、利用和管理新平臺為基礎,以非遺演出展示活動為主要載體,以廣大群眾受惠為目的,在全市掀起壹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復興運動。根據市委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2009年我市將突出抓好“嘉興端午習俗”國家級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地申報工作,並策劃開展全國乃至國際性的重大端午民俗文化活動,著力打造“嘉興端午習俗”文化特色品牌。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壹項理論及隊伍建設都準備不足的全新工作和重要課題,接下來需要我們從階段性的普查轉入常規性的全面保護,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後續保護工作,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文化大市中的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上一篇:求壹篇以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為主題的作文。
  • 下一篇:如何評價東北的格瓦斯飲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