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時,秦軍進攻重新建立起來的趙國,趙國向楚國求救。楚將項羽率兵渡江攻打秦軍。過江之後,項羽下令士兵把戰船全部沈掉,把竈鍋統統砸爛。楚軍沒有了退路,人人奮勇,終於戰勝了秦軍。
孔融分梨
在孔融小的時候,叔叔曾經給他出了壹個難題,讓他把六個梨分給六個弟弟妹妹,但是必須還有壹個梨在盤子裏。聰明的孔融想出了壹個辦法,圓滿的把梨分了。
樊噲闖宮
漢大將樊噲有緊急公務趕到京城,卻得知漢高祖劉邦連日睡大覺不理朝政。樊噲便壹路沖開禦林軍的攔阻,闖進皇宮內院,那麽後在樊噲的直言相勸下,劉邦幡然悔悟。立刻整衣上朝。
諸葛恪得驢
三國時,吳王孫權在宴會上用壹頭驢來取笑諸葛謹。在場的諸葛謹幼子諸葛恪機智聰明,不但解除了父親的尷尬,還受到吳王的賞識。吳王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荊軻刺秦王
戰國末期,秦國大軍在攻下了趙國後直逼燕國。壯士荊柯自願出使秦國,在向秦始皇獻上樊於期的人頭和趙國地圖時,荊柯從地圖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但最終未能成功,荊柯英勇犧牲。
解鈴還須系鈴人
小和尚泰欽聰明過人,壹次卻因喝酒違犯了寺規面臨被逐出寺的後果,法眼禪師當眾出了道題,眾和尚回答不出。泰欽在明白了師父其中的含意後,說出了正確答案。
少年柳公權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少年時就寫得壹筆好字,但壹位老者告訴他,有人用腳也能比他寫得更好,柳公權心裏不服。經過親眼所見後,他終於能夠虛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
硬漢子董宣
洛陽縣令董宣剛直不阿,秉公執法,連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過,當眾處決。皇姐壹氣之下,告到皇帝面前。在皇宮中,董宣拒理力爭,皇帝也氣得直瞪眼。事後,皇帝卻對董宣進行了獎勵。
特殊遺囑
孫叔敖是楚國很有貢獻的老臣,他臨去世前留下遺囑。公子孫安聽從父親的意思,不接受高官和豐厚的賞賜,只接受了楚王賞賜的壹塊荒蕪之地--寢丘,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
玄奘取經
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經路過高昌國,高昌國國王為了提倡佛教,極力挽留玄奘留在該國。但玄奘去西天的決心毫不動搖,在高昌國傳播了佛教之後,他又踏上遙遙西天路。
緹縈救父
淳於意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長安。他的女兒緹縈年紀雖小,卻堅強的陪父親壹同前往。緹縈為父親的冤屈到處奔走,把信遞送到了漢文帝手中,終於使父親得到了自由,漢文帝也下令廢除了"肉刑"。
顏真卿
書法家顏真卿為人正直,得罪了朝中奸相盧杞。時值李希烈擁兵造反,皇帝聽從盧杞的主意,派顏真卿前往勸降。顏真卿來到李希烈軍中,義正詞嚴駁斥李希烈。顏真卿在燃燒的火堆旁奮然提筆寫下了"立德踐行,千古留名"。李希烈惱羞成怒,加害了顏真卿。
季紮還願
王子季紮在父王去世後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哥,並出使各國。在徐國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季紮見徐公深愛自己的寶劍,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但季紮回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季紮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
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書牙友誼深厚,但在王子們爭奪王位時卻各為其主,管仲還射中了公子小白壹箭。公子小白即位後,鮑書牙為了國家的利益推薦管仲出來治理國家,自己卻隱退歸家了。
暖不忘寒
晉公子重耳率隨從狐偃等人在外流亡十九年後,秦王派兵擁他回國為王。臨行前,壺叔收拾舊衣物,重耳不以為然,狐偃以舊衣物來比喻他們這些相隨多年的老臣。重耳恍然大悟,困難中相處的人是不能忘記的。
明山賓賣牛
明山賓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因為家貧,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已經治好了。圍觀的群眾稱贊明山賓。
狀元還鄉
新科狀元王沂公回家省親,他謝絕了地方官贈送的銀兩和宴請。王沂公不願擺排場,知府組織樂隊熱熱鬧鬧的迎候,他卻換上平時穿的衣服,在熱鬧的人群面前走過,使人們沒有發覺。
鄭和滅海賊
明朝航海家鄭和率大明船隊來到古裏國,同古裏國國王互相交換了禮物。夜裏,海賊陳祖義前來劫寶。早已得到情報的鄭和派士兵設下埋伏,壹舉活捉了海賊。
金孝拾銀
賣油郎金孝拾到壹包銀子,在母親的教導下他返回原處找到失主。不料失主卻賴他偷拿了部分銀子。相持不下時,縣官來到。最終銀子被判歸金孝母子。
伯樂舉賢
秦穆公欲尋好馬,相馬師伯樂自感年事已高,於是向秦穆公推薦了年輕的九方堙。經過多方努力尋找,九方堙發現了真正的千裏馬。
寇準罷宴
寇準要過生日,官員們都來祝賀送禮。奶奶卻向寇準憶起了原來的艱苦日子,提醒他不要過於鋪張。寇準醒悟之下,取消了這個壽宴。
三遇恩師
劉勰自幼喜愛讀書,但家裏很窮。他聽從老婆婆的話,到寺廟裏學習讀書,並在老方丈的指引下寫出讀書心得。後又根據老方丈的建議,前去拜見司徒沈約。在不斷的努力中,劉勰寫出了著名的《文心雕龍》。
別出心裁的賽馬
蒙古老王爺在慶功會上提議舉行壹場比誰的馬跑的慢的賽馬,結果使得比賽遲遲無法完成。大公子成吉思汗在不改變比賽規則的前提下,想出了壹個辦法,很快結束了這場別出心裁的比賽。
鐘隱拜師
鐘隱是壹位很有名的年輕畫家,但他對自己的花鳥畫仍不滿意。為了進壹步全面提高畫藝,他不惜投身名畫家郭乾暉家做仆人,終於感動了郭乾暉,破格收他為徒。
毛遂自薦
戰國末期,趙國的平原君要去爭取楚國***同抗秦,在他正從眾多的門客中挑選出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隨行人員時,壹個年輕人站了出來,主動請求前往。他的名字叫毛遂。中華傳統美德包括了基本精神、精神精髓、律已修身、精忠報國、仁愛孝悌、城信好禮、天下為公、自強不息等豐富內容,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我們為有這樣壹個博大精深的寶庫而倍感自豪。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壹:尊敬師長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就象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直到生命的終結。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師長的優良傳統。在我國歷史上,最早開創私人講學的孔子,據說有弟子三千,學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賢”。古人把老師與知識緊密相連,無不把尊敬老師放在首位。張良橋頭真誠拜師……無不出於這樣真摯的情感。
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於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於我們的偉大時代。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二:愛國愛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愛國愛民的誌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們光大和發揚這壹優秀的民族傳統,團結壹致,眾誌成城,就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壹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壹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面對這壹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壹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沈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第壹頁。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三: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壹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壹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麽,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壹。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壹天,他們駕車去晉國。壹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妳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麽?”孔子壹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壹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妳叫什麽?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學習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勤奮讀書方面表現得格外突出。不論是善於治國的政治家,還是胸懷韜略的軍事家;不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慧超群的科學家,他們之所以在事業上取得不同反響,都是與他們從小的遠大抱負分不開的。俗話說:“有誌者立常誌,無誌者常立誌”,立誌,貴在少年。稍許瀏覽壹下歷史,壹個個勤奮學習的動人故事就會爭相躍入妳的眼簾。匡衡幼年鑿壁引光苦讀,終以說《詩》而揚名;茅以升少年立誌,遠涉重洋,經歷千難萬險,終於成為“橋梁之父”……。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今天,我們有著比前人更優越的學習條件,在繼承和發揚勤學立誌的同時,更要不斷地激勵自己,為建設繁榮富強的中國,更加勤奮地學習。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壹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壹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壹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麽?”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麽粗大,怎麽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五:尊老愛幼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壹位的。壹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壹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壹點米也沒有,怎麽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壹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壹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惡德: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我只有壹條名言關德的名言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 —— 布萊希特
有真道德,必生真膽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 宣永光
·在壹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壹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壹件好事,心中泰然;行壹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於汙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周恩來
·壹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壹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 凱洛夫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 羅曼·羅蘭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裏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裏、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系上。 —— 馬雅可夫斯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壹意奔向壹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 鄧肯
·人類被賦予了壹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 列夫·托爾斯泰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爾
·把“德性”教給妳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 貝多芬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 貝多芬
·裝飾對於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 盧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 盧梭
·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鳩
·對於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壹切德行的真正基礎。 —— 誇美紐斯
·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 誇美紐斯
·教育的唯壹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壹概念之中——道德。 —— 赫爾巴特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陰謀陷害別人的人,自己會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智者寧可防病於未然,不可治病於已發;寧可勉勵克服痛苦,免得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托馬斯·莫爾
·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鬥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 —— 羅素
·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遊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 魯迅
·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 —— 恩格斯
·我們有無產階級道德,我們應該發展它,鞏固它,並且以這種無產階級道德教育未來的壹代。 —— 加裏寧
·當前的任務是,即使在最困難的條件下,也要挖掘礦石,提煉生鐵,鑄造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及與這壹世界觀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純鋼。 —— 列寧
·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 鄒韜奮
·知恥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於不知恥。 —— 王通
·革命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鬥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壹樣。 —— 胡誌明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 魯迅
·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 —— 謝覺哉
·要留心,即使當妳獨自壹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妳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 德謨克利特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諸葛亮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孔丘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 韓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奢者狼藉儉者安,壹兇壹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奢則妄取茍取,誌氣卑辱;壹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 —— 羅大經
·半截粉條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算細人。 —— 徐特立
·讓自己完全受財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 德謨克利特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 —— 薩迪
·奢侈總是跟隨著淫亂,淫亂總是跟隨著奢侈。 —— 孟德斯鳩
·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 盧梭
·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本在使得本來的頑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 —— 約翰·洛克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 蘇軾
·我們應該註意自己不用言語去傷害別的同誌,但是,當別人用語言來傷害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受得起。 —— 劉少奇
·禮貌使人類***處的金鑰匙。 —— 松蘇內吉
·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薩迪
·不論妳是壹個男子還是壹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壹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於用拳頭制止別人發言。 —— 薩迪
·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底煩擾,是壹種惡習而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的事情,那是壹時沖動而沒有理性的行動。 —— 彼得·阿柏拉德
·青年人應當不傷人,應當把個人所得的給予各人,應當避免虛偽與欺騙,應當顯得懇摯悅人,這樣學著去行正直。 —— 誇美紐斯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壹件大事。 —— 約翰·洛克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 孟德斯鳩
·壞事情壹學就會,早年沾染的惡習,從此以後就會在所有的行為和舉動中顯現出來,不論是說話或行動上的毛病,三歲至老,六十不改。 —— 克雷洛夫
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 梅裏美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 岡察爾
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壹,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壹步。 —— 達爾文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誇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 泰戈爾還有很多,就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