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紀服裝編輯
近世紀分為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克時期、洛可可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把衣服分成若幹個部件,各部件獨立構成,然後組裝在壹起形成明確的外形。有意大利風、德意誌風、西班牙風。
意大利風時代男裝為普爾波萬和肖斯的組合,內衣修米茲變短,英語稱為夏次shirt。普爾波萬衣長及臀底,系腰帶,有圓領、雞心領、立領、高立領。衣身向橫寬發展,肖斯很緊身,穿半長靴,外穿大翻領嘎翁和曼特,裝飾有假袖子和毛邊裝飾。女服在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叫羅布,領口很大,胸口袒露很多,高腰身,衣長及地,袖子有緊身筒袖和蓮藕似的袖子,在肘部、上臂部、前臂部有許多裂口,露出修米茲。裁剪上上下分離,是把整件衣服分成若幹個部分構成的基本構想。女子外衣是曼特,色彩明快,高腰身,托裾,有裝飾性袖子,曼特領子很大。高底鞋-喬品,16世紀後半葉,喬品被高跟鞋取代。
德意誌風時代德意誌風的主要特色-斯拉修裝飾,即裂口、剪口。德國男服中,普爾波萬與哥特式時代在構成上基本相似,有普利茲褶,立領、內衣領很高,有細小褶飾,這是大褶飾領的先兆。普爾波萬此時稱達布裏特,外穿裙身茄肯,最外穿夏吾貝(法語的曼特),衣長及膝或踝,衣身、袖子很寬松有毛皮裏子或毛皮邊飾,大翻領,有假袖子。男子下半身穿膨臌起來的短褲-布裏齊茲,中間用壹塊楔形布(科多佩斯)遮擋住襠部,後來發展成小口袋,裝飾有斯拉修、填充物。德國女服初期模仿意大利,方形低領口,裝飾著著帶立領的小披肩-科拉Koller,後變成高領,科拉變成有碎褶的小領飾,是後來大領飾的先兆;最初袖子很大,後領口變小、袖子變瘦,袖子有斯拉修裝飾;裙子用很多普利茲褶或穿好幾層襯裙使量增大,再罩上有普利茲褶的圍裙。女服腰節較高,窄肩、細腰、豐臀大裙子,腹部尤其寬大。
西班牙風時代西班牙服裝的外觀特征:威嚴、正統、沈著的單色,特別是黑色中洋溢著天主教的神秘主義和禁欲色彩。被稱為填充式時代,表現為男子上衣、短褲,男女袖子上施加填充物,表面裝飾斯拉修。獨立制作、獨立使用的褶飾領“拉夫”非常流行。女服中裙撐“法勤蓋爾”的發明和使用式女裝下半身膨大化稱為定型。與下半身膨大化相對,女子上半身盛行使用緊身胸衣“苛爾?佩凱”。 ①西班牙男服的最大特點是大量使用填充物,普爾波萬的肩部、胸部、腹部、袖子都使用填充物。袖子出現三中造型:帕夫?斯裏布、“基哥”袖,蓮藕狀的比拉哥斯裏布。②填充物還用在短褲布裏齊茲上,使其臌起來。③肖斯分為上下兩段,上部是離體形的奧?德?肖斯;下部是緊身的巴?德?肖斯。西班牙風時代,黑色十分流行。16世紀後半葉,出現男裝女性化、女裝男性化現象,男女內衣很接近,女性內衣增加褲子這個品種。
巴羅克時期
把這些部件完整的連接在壹起,形成壹種流動的、統壹的基調,界限消失整體感增強,表現出強有力的、躍動的外形特色。巴羅克原意為:不合常規、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離經叛道的事物;違反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做法。巴羅克風格的特點:①氣勢雄偉、生氣勃勃、有動態感、氣氛緊張、註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長於表現各種強烈的感**彩和無窮感,頗有打破各種藝術界限的趨勢。②強調感情的表現,強調變化和動感,使用華麗的曲線裝飾,人們崇尚變化,追求與眾不同,裝飾過剩。③在服裝上,巴羅克樣式表現為不拘泥於傳統造型,自由地隨意追求變化,專註於細節和技巧,比起裁剪、縫制的精致程度,更加重視衣服表面裝飾-蕾絲、緞帶、刺繡。
洛可可時期
男性力度被女性的纖細和優美取代,窄衣文化在服飾人工美方面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近世紀服裝的***同特征:性別的極端分化,性差的誇張和強調,形成性別對立的格局。男子是雄大的上半身和緊貼肉體的下半身,重心在上半身,富有動感;女子上半身胸口袒露和緊身胸衣,下半身是膨大的裙子,表現出胸、腰、臀三位壹體的女性特征,是壹種靜態。 [8]
5近代服裝編輯
近代分為五個時期:① 新古典主義時期 (1789-1825)② 浪漫主義時期 (1825-1850)③ 新洛可可時期 (1850-1870)④ 巴斯爾時期 ⑤ S形時期 (1890-1914)。
新古典主義時期
新古典主義前期的男裝:減少刺繡和裝飾,面料由過去男女***用的華麗絲織物變成樸素的毛織物。(1)卡爾瑪尼奧爾,原是意大利工人穿的茄克,駁頭很寬、有挖兜和扣子。(2)龐塔龍-長褲,又叫“桑?克尤羅特”是對貴族穿的半截褲克尤羅特的革命。紅、白、藍三色條紋毛織物象征革命。與龐塔龍組合穿的有雙排扣背心和紅色無檐帽。(3)謬斯卡丹-灰色夫拉克,系綠色克拉巴特,下穿緊身克尤羅特和短靴,手持文明杖。(4)昂克羅瓦依亞布爾-長發垂下像狗耳朵壹樣披散著,或編成發辮戴上兩角帽,穿巨大翻駁領、收腰緊身的雙排扣大衣,卡拉巴特在脖子上圍數圈,吊褲帶吊著克尤羅特在膝下用緞帶系紮,穿翻口皮靴或淺口皮鞋,手持文明杖。(5)夫拉克的兩種形式:燕尾式和晨禮服。(6)貝斯特,有單排或雙排扣,雙排扣有翻領的條紋面料貝斯特常常翻出來壓在外衣領子上。新古典主義前期的女裝特點是:造型極為簡練、樸素,與裝飾繁多、矯揉造作的洛可可風格形成強烈對比;女裝向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然樣式傾斜。帝政樣式時代,拿破侖以羅馬的***和制為理想,模仿羅馬式,企圖復興羅馬精神,著裝上追求華美的貴族趣味。男裝又回到路易十六時代,壹般資產階級仍是夫拉克、基萊、龐塔龍的組合。拿破侖對古羅馬的崇拜主要反映在此時的女裝上,時前壹時期新古典主義樣式的延續和發展。造型特點:強調胸高的高腰身,細長裙子,短帕夫袖(帝政帕夫),方形領口開得很大、很低。後來裙子變短下擺變寬,有褶、飛邊、蕾絲的緣飾,領口方形為主,胸口袒露,肩部露的不多,沿領窩裝飾叫“苛爾萊特”的領飾(兩層或三層細褶),還有高領、拉夫領。瑪姆留克-用細緞帶把寬松的長袖分段紮成數個泡泡狀的袖子。還有帕夫袖、長袖、波浪狀的袖子。短帕夫袖用作禮儀服、長袖用於外出或家庭便服,衣服上的場合區分從此開始明確分化。 衣服重疊穿用,裙子流行兩種顏色重疊。奇裝異服-服裝樣式轉換期的***同現象。裙擺量增加、波浪褶飾增多、增加別色布、加重裙子的重量和膨臌感,服裝以白色為主,刺繡、邊飾、領飾、肖爾使用濃艷顏色。浴衣、內衣,主要內衣有修米茲、派蒂科特、多羅瓦茲、龐塔龍、科爾賽特等。19世紀末女性作為外衣穿長褲。緊身胸衣,數層斜紋棉布緝合在壹起或塗膠硬麻布做成的長及臀部的新型胸衣。在胸和臀部插入細長三角形襠布使合體,前面把乳房托起,腰腹部束緊、壓平、背部中央用繩子紮緊。 [9]
浪漫主義時期
反對古典主義和合理主義,逃避現實,憧憬富有詩意的空想境界,傾向於主觀的情緒和好傷感的精神狀態,強調感情的優越,以中世紀文化的復活為理想。女裝創造出壹種充滿幻想色彩的典雅氣氛。受浪漫主義女裝的影響,男裝收細腰身、肩部聳起。 男裝基本造型:夫拉克、龐塔龍、基萊的組合。浪漫主義時期的女裝主要表現在非活動性的女裝上,1822開始,腰線下降,1830年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緊身胸衣勒細,袖根極度膨大化,裙子向外擴張,形成X型。浪漫的領型兩種極端形態:高領口-大膽的低領口。高領口常有褶飾,還采用拉夫領、重疊幾層蕾絲邊飾的披肩領;低領口上常加很大的翻領或重疊數層的飛邊、蕾絲邊飾。這兩種領形有時組合起來使用。具特色袖型,袖根極度誇張,袖根部使用鯨須、金屬絲做撐墊或用羽毛做填充物。高領衣服多用羊腿袖,低領多用有斯拉修裝飾的帕夫袖,還有袖山上重得數層蕾絲飛邊的披肩式袖子,後來出現了袖根收緊,前臂張開的長袖。褲子的又壹次閃現。1830年女裝中又壹次出現了長褲,緊身馬褲、長統靴、羊腿袖男式上衣、男式卡拉巴特、高筒禮帽、鹿皮手套,這種裝束是女裝向富有機能性的男裝靠攏的壹絲征兆。也是追求浪漫主義風尚的又壹個側面。 [10]
新洛可可時期
出現了化學染料、縫紉機、紙樣、高級時裝店。男裝樸素、實用的英國式黑色套裝仍是上衣、基萊、龐塔龍的組合,不同的是用同色質面料來制作三件套,並確立了按用途穿衣的習慣,上衣有四種:白天的常服-夫羅克?科特,前門襟為直擺,雙排扣,衣長至膝稍上,翻領部分用同色緞面。後變成晝間的正式禮服。又叫“普林斯?艾伯特?科特”。 夜間正式禮服-泰爾?科特,即燕尾服,槍駁頭,前片長及腰圍線,後片分成兩個燕尾,衣長及膝。白天穿的晨禮服-毛寧?科特,來自騎馬服,前襟自腰部斜著向後裁下去,腰部有橫切斷接縫,後片壹直開到腰部的開禊,開禊頂端有兩粒裝飾扣,衣長及膝,袖口有四粒裝飾扣。外出便裝-貝斯頓,英語稱為“拉翁基?茄克”(休閑茄克),就是中國人們所稱的“西服”。腰部沒有橫切斷接縫,稍收腰身,衣長及臀部,壹般為平駁頭單排口,也有雙排扣,因寬松舒適在美國稱為“薩克?科特”常與同料背心和長褲組合,被稱作“塔翁?斯次”(town suit),也叫“比基耐斯?斯次”。雙排扣基萊配運動形外衣,V形領口的單排口基萊多用於夜禮服,翻領多用於白天的禮服。華麗的刺繡被格料或條紋取代。女裝推崇路易十六時代的華麗樣式,不追求機能性,裙子膨大化,出現新的裙撐-克裏諾林。 [11]
巴斯爾時期
19世紀70年代,去掉了裙撐克裏諾林,出現了合體的連衣裙式的普林塞斯?多萊斯(Princess dress),17世紀末、18世紀末兩次出現過的臀墊-巴斯爾,又壹次復活流行於70年代到80年代,因此,這壹時期稱為巴斯爾時期。人造絲、人造纖維問世。男裝仍是上衣、龐塔龍、基萊組合的三件套形式。現代型的襯衣和領帶,襯衣領呈有領座的翻領,領口有漿硬的袖克夫。克拉巴特分為大的斯卡夫scarf,和小型的耐克塔壹(necktie領帶),1890年耐克塔壹變成今天領帶的形式,系紮方法固定下來,這種領帶被稱作“夫奧?印?漢德(four in hand意為四頭馬車)。男裝(包括女裝)可是分化出市井服(逛街服)、運動服、社交服這些不同場合穿用德不同品種。女裝除凸臀特征外,另壹特色是托裾。緊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壓平,強調“前凸後翹”的外形特征,到90年代變為優美的S形。領子白天為高領,夜間為袒露的低領口。 [12]
S形時期
所謂S形,是指緊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壓平,把腰勒細,把豐滿的臀部自然地表現出來,從要到下擺,裙子像小號似的自然張開,形成喇叭狀波浪裙,從側面看,挺胸收腹翹臀,宛如S形,故得名。因美國畫家基布遜喜畫這種樣式,又叫基布遜外形。藝術領域出現了否定傳統造型樣式的運動潮流即“新藝術運動”,其主要特征是流動的裝飾性的曲線造型,S狀、渦狀、波狀、藤蔓壹樣的非對稱的自由流暢的連續曲線,目標是打破過去的傳統,從歷史樣式中解放出來。男裝仍是三件套形式,基萊有個小小的翻領,追求與上衣和褲子的同色、同質的統壹美。龐塔龍,仍是寬松的長褲,1910年男裝使用墊肩強調橫寬,褲子在臀部較寬松肥大,褲口處收窄,呈倒三角形,但1914-1915又流行寬褲口。襯衣和領帶十分講究。襯衣領有硬立領和翻領,硬立領前面有小折角。女裝進入壹個從古典樣式向現代樣式過渡的重要轉換期。巴斯爾消失,外形變成纖細、優美、流暢的S形。1908年,女裝向放松腰身的直線形轉化,裙子開始離開地面,露出鞋。緊身胸衣在構成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步,自文藝復興以來,歷時300余年,壹直到19世紀,少女穿緊身胸衣稱為“科爾賽特教育”。女裝向S形轉化時,緊身胸衣也隨之變長,拼接布片的數量減少,臀部插入彈性布,上部越來越短,終於乳罩應運而生,緊身胸衣從此上下分離,科爾賽特變成只負責整理腰、腹、臀的內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