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讀完壹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妳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 下面是 我幫大家 整理的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範文(精選8 篇),僅供 參考,大家壹 起來看看吧。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篇1

 兩周前花壹個下午讀了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

 我對蔣勛其人不熟,初讀《漢字書法之美》的時候覺得文筆大抵就是“主觀浪漫主義”吧。江弱水引用張大春的《書法之美是知識,不是呻吟》也是蠻有趣。不過我已把此書定位為主觀的文化隨筆而非嚴肅作品後也不怎麽排斥。

 有了對於這本書的總體定位後,讀起來就很順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點遺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亂什麽的,反正就是發散發散思維,自我升華壹下。

 本書細節處的問題江弱水那 篇文擇了好多,雖然也看到有人罵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還是贊同嚴謹對待細節。不過把《漢字書法之美》當做別人主觀的文化隨筆,外加自己的歷史常識還在,其實這些細節也不是太困擾。

 說個總體印象,《漢字書法之美》壹書文字浪漫煽情,歷史細節有含糊處,漢字演化部分不夠嚴謹,書法賞析有認字錯誤並且偏作者主觀,後附雲門舞集和書法教育的部分寫得空泛主觀。

 作為文化小品可讀,淺顯了解漢字書法可讀,假日消磨時間自我升華可讀,不必認真當做學術著作來讀。

 看完本書我還是有個人收獲的。作為壹個膚淺觀眾,我壹直喜歡端方小楷,對行書與草書不太會欣賞。本書對於我的益處是稍微提升了壹點對行書的理解和欣賞力。

 還有年底雲門舞集有壹場在廈門的演出,我會考慮去看看。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篇2

 作為壹名小學書法老師,為了讓中規中矩的書法課生動有趣、為了讓深奧的書法知識淺顯易懂,我發現了壹本非常有意義的書法文化之書——《漢字書法之美》。這本書是著名美學家、文學家、畫家蔣勛的大作,分別從漢字演變、書法美學、感知教育、漢字與現代四個章節介紹漢字書法之美。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漢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壹件黑陶尊,器表上的壹個符號,上端壹個圓,下端壹片曲線,最下端壹座五峰尖山,這就是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文字出現了。結繩、倉頡、毛筆、石鼓等等像放電影壹樣在眼前壹幕壹幕閃過。

 而書法美學又讓我對書法的五種書體的歷史有了新的 心得體會:波磔與飛檐的隸書線條、碑帖的厚重與飄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與險絕、宋代書法的意境與個性、元明書法的形式與表現及清代書法的古樸與拙趣。

 又讓我對衛夫人的《筆陣圖》細細感知。“高峰墜石”的點是形狀,是體積,是重量,也是速度;“千裏陣雲”的橫是水與墨在紙上的交互律動;“萬歲枯藤”的豎是壹切看似枯老卻毫不妥協的堅強生命。

 以小見大,讓人看出漢字書法之奇,不僅在指腕之間,甚至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終乃臻而為是我與自己相處最真實的壹種儀式,壹如瑜珈、太極、舞蹈,乃至慢跑,由靜轉動,動中見靜,成就了壹種肢體韻律之美。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篇3

 書法是 中國古典藝術的壹朵奇葩,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以其獨特的美學情懷,講述漢字書法淵源流長的歷史故事,用文字編織成畫面,帶我們走進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光長廊。

 《漢字書法之美》全書用很大 篇幅介紹漢字書法的歷史,但又無處不在談漢字書法的美學,堪稱“歷代書法審美指南”,將漢隸水平線條的“波磔”與 中國建築張揚起翹的飛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蘭亭集序》所呈現的行書的“即興與自在”,對比碑與帖的“厚重與飄逸”,探究從行草到狂草的“平正與險絕”,闡釋唐楷的“法度與莊嚴”,描摹宋代書法的“意境與個性”,解說元明書法與文人畫的“形式與表現”,玩味清代書法走向民間的“古樸與拙趣”。

 有人說現在是大數據時代,是互聯 網時代,是信息時代,世界運轉的步伐日新月異,將我們湮沒在海量的數據中,互聯 網、手機、微信,不斷更新自己的裝備,眼花繚亂地去接觸新的事物,奮力奔跑卻追不上那些變化,暮然回首,發現壹路走來,像個孩子壹樣,丟西瓜撿玉米,丟玉米撿芝麻,最不該丟失的就是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這個世界變化再快,根基卻始終深植在傳統文化中,厚厚積澱的文化土壤是我們永恒的寶庫。校園裏的學生開始重新學習《三字經》、《千字文》,朗朗書聲中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復蘇,《中華詩詞大會》、《朗讀者》壹檔檔火熱起來的文化類型節目喚醒人們對經典的熱愛,提醒我們真正應該抓牢的是什麽。而《漢字書法之美》是寫給每個 中國人的書法美學,喚醒每個 中國人的書寫記憶。漢字書法之美,不僅在指腕之間,而且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終成為與自己相處最真實的壹種儀式。

 讀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與力量,會在內心深處引發壹種對歷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蔣勛所說,“漢字書寫是強大的信仰”,作為 中國人,學習掌握壹點這門古老而仍然生機勃發的`藝術的基本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和豐富自己的藝術審美修養,更意味著增加了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壹種重要途徑。

 漢字是我們與知識溝通的橋梁,在與漢字的相識相伴相知中,我們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學習生活及處世的智慧;而漢字書法是記載漢字的歷史,將漢字本身活靈活現具象到我們面前,滲入到我們的血液中,在書法中,讓浮躁的身心靜下來,體會人生的美好。蔣勛說,漢字書寫,對於我,像壹種修行。每壹個人都應該將這場修行進行到底。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篇4

 從小開始,練字對某而言就是很困難的壹件事——小學上書法課時,老師總會把大家寫的字貼墻上,然後把亮點圈出來。那時候,某是惟壹壹個作業上沒有圈的孩子。初中時某很羨慕班長的壹手好字,到了高三閑著沒事就天天練硬筆。下了早讀第壹節課前的十五分鐘全用來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壹年後生生刻出壹幅鋼板字體。後來某花了很久去改變自己,有人說某現在寫字沒高中時漂亮了,但某倒不這麽認為。因為那是有活力的,比當初的壹團死板多出了幾分生氣。而看蔣勛的書就有這樣的感覺。

 他說書法,總是先從人說起。在中國傳統的書法觀中,寫字是件很莊重的事情。而且,寫字的頭壹件事是做人。講究的是“心正則筆正”,中國人喜歡講品格,書法更是人品的體現。若是練得壹手好字,便在人才濟濟的科舉考試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見書寫之重。

 事實上,賞析任何書法作品,離了那個執筆者,就會陷入雲霧之中。比如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某壹直無法真正的喜歡它,直到看了蔣勛的《蒼涼的獨白書寫》才明白,那是怎樣的壹種復雜心境才造就出來的名帖啊。而湖南裏耶古城出土的竹簡,總會讓人聯想到恪盡職守的城吏們。至於顏真卿的穩重筆鋒更是令人印象強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體都是和那個時代無法割裂的,書寫本身就是在壹段歷史。而那沈澱下來的墨跡既是本人的私有歷史也是公***的書寫歷史。

 所以不能不認真的去書寫罷。只有練好了規矩才能“隨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體的歷史中,更無法忽略的是個人的筆意——那生動的變化又重何而來?

 那些生動的筆觸,在蔣勛的筆下是那麽美好。在點化它們之前,僅僅是紙上死板的壹團油墨。書法是形象的藝術,蔣勛的書上會在壹開始就介紹這種字體的來龍去脈,附上相應的帖,讓人明白它們之中蘊藏的歷史,同時又輔以個人性質介紹,壹點點的點拔讀者如何從那些細節中體會它們的歷史、它們的情緒、它們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大凡講述藝術史的書,不是流於瑣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蔣勛的書法史裏。沒有傳統的審美書慣用的四個字四個字那樣空洞乏味的不知所雲,也沒有四平八穩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觸及讀者靈魂深處的悖動。

 那,正是因為蔣勛從書法的美感中把人類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來了罷。美學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載體和審美本身並不是抽象的——尤其是書法,那是緣於人與社會的***鳴所產生的豐富意蘊的藝術啊。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篇5

 這不是壹本論述漢字之美的學術集,也不是毛筆書法教科書。隨意翻書頁,心中有喜悅,普藍色的字偏安於壹側,另壹邊配圖、配帖,大多時候只是空著,這樣的“留白”顯得妥妥當當,讓人有“隨心不逾規”的安寧。

 我第壹次讀蔣勛的書,封底上印著壹段話:“漢字書寫,對於我,像壹種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裏抄寫經文的人,把壹部《法華經》壹字壹字寫好,像最初寫自己的名字壹樣慎重端正。我不斷回響起父親握著我的手書寫的歲月,那些簡單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親的手握著,壹起完成的最美麗的書法。”這大概是練字兒童的***同記憶——小時候家中的縫紉機鋪上毛毯就是書桌,母親為我疊好黃色毛邊紙,我則拖拖拉拉地調墨水,翻開字帖,端坐練字。

 最怕“懸針豎”,收筆時總是太粗,這時母親便起身握著我拿筆的手,輕輕擡起,要我記得運筆時的力度,對於拿筆不穩的小朋友,又有什麽“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覺得那些字“美”,繁體字比簡體字“美”,毛筆字比印刷字“美”,洗筆時墨汁在水中如絲般徐徐散開“好美”。

 “漢字基本功能在傳達和溝通,實用在先,審美在後”,不過蔣勛從漢隸的蠶頭燕尾說起到走向民間的清代書法,每壹章每壹頁告訴讀者在實用之外,如何審美;審美之時,又不可不體會書法家的性情。我自幼習顏體,卻從來沒有認真讀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蔣勛對此的評價是“楷、行、草交互錯雜,變化萬千、虛如青煙、實如巨山、動靜之間、神奇莫測、如同壹首完美的交響曲”,他認為“面對第壹手書法家書寫的墨跡真本,才可能領略書法隨情緒流轉的絕美經驗。”此話不虛,《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變化多端,將情緒時而平復時而憂傷,時而感慨時而壓抑表達得淋漓盡致。

 讀完《祭侄文稿》的賞析,壹時間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緣讀到書家真跡所蘊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筆墨所呈現的故事著實讓人傷感。可見,內容固然重要,形式亦“茲事體大”,倘若幹筆飛白、灰煙輕飛般的“嗚呼哀哉”成了A4白紙上打印的華文行楷,我們還能體會年輕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慟麽?

 所以,我壹直留戀用筆書寫的感覺。給心愛的人寫壹封情書,字淺情深,不需要華麗語言和美麗詞藻,壹筆壹劃記錄著書寫時的忐忑與期待,甜蜜與憂傷。兒時羨慕可以習《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卻只能年復壹年、日復壹日地臨摹《顏勤禮碑》、《自身告書》、《麻姑仙壇記》。如今,明白了“寫字與做人處事連在壹起”,不安分的孩童應該多習厚重博大的顏體,含蓄靦腆的孩子需要“鋒芒畢露”的“瘦金體”。在書法練習中,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書法的美,壹直是與生命相同的。通過書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壹切現象的能力,這才是書法美學的意義。”“撇”好似風中竹葉,“走之”如海浪湧來,“點”是懸崖落石,“橫”像遠方的地平線……“審美必須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關的活動,失去了回歸自身的感受,藝術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還掛著十幾歲時的習作——山川之美,古來***談(陶弘景答謝中書)。我們執毛筆蘸墨汁寫古詩裝裱,古人呢?魏晉文人的“帖”,是日常的書信,是簡單的問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贈送三百個橘子時附帶的便條。蔣勛說:“成為名帖,是因為書法。小小紙片上蓋滿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記,容易讓人忽略了文字簡單到壹清如水,敘述的事情也簡單到壹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為什麽知識分子都有那麽多悲憤抱怨痛苦,濃眉深鎖,嘴角向下。

 帖把天下興亡的重責大任,四兩撥千斤地輕輕轉回到生活現實裏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壹點調皮,有壹點小小得意,有壹點百無聊賴的茫然或虛無,不想長篇大論議論是非,只是想回來做真實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飛揚,要從虛假概念的世俗禮教裏解放自己。”我讀到這段話,則想起母親清晨在筆記本電腦上的壹張留言:“女兒:媽媽去山上鍛煉,早飯已買,面包在飯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溫暖的關愛——書寫,果然與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筆練字,偶爾在奶奶所念的經文上寫祈福的話,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類。民間敬重漢字,寫過字的紙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燒——聽上去,像個古老的傳說。我常常想“見字如面”這麽美好的詞在往後的歲月裏會不會消逝?互聯網時代,快捷的電腦打字取代書寫,“無紙化”浪潮之後,再有靈性的水墨漢字也要嘆息。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篇6

 現在的社會進步如此之快,網絡交流如此發達,還需要練習寫字、練習書法嗎?大家日常交流也不靠書信往來,都是用手機、iPad或者電腦,通過微信、微博什麽的來進行,很少動筆。甚至,大部分人連讀書也比較少,更多的是聽書,或者看微信短文,時間這麽寶貴,怎麽可能還有大段的時間來練習書法?現在學書法還有意義嗎!

 看了蔣勛老師的《漢字書法之美》,以上的疑問或許還沒有完全消除,但是我卻像掀起大戲臺上幕簾的孩子,不經意間看到了後臺裏中國傳統書法文化,精深博大!

 個人覺得中國書法,即使在現代社會還是非常有用的。

 第壹,書法能提高我們對中國文化的審美能力。從元朝開始,延續到明清,中國的詩書畫,就基本上合三為壹。書法由原來的交流工具,變成了藝術表達。比如顏真卿寫的《祭侄子文》,是對自己年輕的侄子在戰亂中被殺的哀悼,這篇悼文是其在最悲痛時的情緒表達,甚至還保留了塗改的墨跡。這樣的書法看上去混亂,實則因為寄托了作者濃烈的情緒,因而顯得更加能夠打動人心。當相隔千年時光的人們被書法中蘊含的感情聯系在了壹起,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還有,中國的建築和書法是互相融合的。西方的建築,不會在門頭掛個“盧浮宮”幾個大字。但中國的有名的建築,會先寫上“故宮”、“天下雄關”,然後還有無數牌匾對聯等妳去欣賞。再有,西方的建築,追求向上帝的無限接近,追求垂直線的上升,比如歐洲的哥特式建築。而中國的農耕社會,重視土地,追求對土地的無盡占有,於是建築傾向於水平方向的拉伸。這樣的建築美學,對應於書法是漢代隸書的波磔,左撇曰波,右捺曰磔,正像是屋檐飛張翹起。

 中國繪畫經常化竹子,畫中的葉子,其實就是抽象化的書法筆法,如撇似捺。畫上提首詩,書法邊上配點畫,甚至在畫面上印章成堆,收藏者於空白處簽名,壹幅字最後變成書法、繪畫、詩詞、印章等中國傳統美學的綜合體。

 第二,書法與生命相通,書法是修行。

 高明的書法家能通過書法,來獲得對世界的感知。比如衛夫人在教王羲之《筆陣圖》時,她用把“點”字註解為“高峰墜石”。高山上石頭的墜落,有形狀、有重量、有速度、有氣勢,壹個點可以體驗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壹個字能體悟壹段人生也就絕非虛言了。《筆陣圖》裏,把橫叫“千裏陣雲”,從中學習開闊的胸懷,把豎叫“萬歲枯藤”,讓我們知道強韌的堅持……

 我們訓練自己正襟危坐,訓練自己握筆的姿勢,訓練自己屏蔽寫字時心裏的慌亂。這種對肌肉的控制,訓練出壹個人精神的專註,這其實就是修行。

 第三,書法之美,蘊含人生哲理。

 練字的字帖上,方塊漢字的背後總是隱藏著壹個九宮格,我們寫字總是隱隱被這個格子所限制。在學習寫字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在人與人相擁擠的社會裏遵守規矩。

 寫字時我們緩緩呼吸,仔細地壹筆壹劃,就宛如我們認真地做人。從壹點開始起步,於橫中把握平衡,於豎中堅定初心,於轉折處停頓,於撇捺處左右逢源、披荊斬棘。壹件事接著壹件事,慢慢而仔細地完成壹生。

 漢字是人類文明唯壹的,傳承超過五千年的,非拼音的文字,它還可以在現代網絡時代方便使用。它不同於拼音文字,不同於聽覺思維,它是壹種視覺思維。書讀此處,終於能夠體會到蔣勛老師所說“書法不是技巧,書法是審美”,於是心生喜悅,美繞指尖。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篇7

 水墨在宣紙上隨筆峰渲染開壹絲壹絲的纖維,而書香氣息也通過呼吸沁人心脾,深厚的文化底蘊暈開了壹條又壹條的血脈,時時觸碰著我們的心房。當我們在書寫時,無時無刻不在汲取漢字背後的文化和歷史,這也是壹種“漢字書法之美”吧!

 漢字書法可謂動靜相容,張弛有度:當毛筆在紙上起伏,留下行雲流水般飄逸靈動的漢字時,我們的心中卻如止水壹般平靜、專註、感悟著這最古老的符號之意。只有心靜了,我們才有機會“與自己相處”,不受外界的紛擾,好比壹只仙鶴,只有它落在地面時妳才能安靜的與它相處。靜心到了壹定的程度,便邁向了另壹種境界——凈心。

 水的清,是壹種凈;紙的柔,是壹種凈;硯的端正,更是壹種凈。試想,當妳沈浸於水、墨、紙、硯的凈中時,妳的心又怎能不凈呢?

 《漢字書法之美》需要用心去讀;漢字書法之美,需要用心去悟。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 篇8

 再次翻開這本書,已是兩年後的今天了。這是兩年前,我在參與我校的壹個關於省級寫字課題時學校給每位課題組的成員購買的這本書籍。樸素的頁面,文中的插圖,壹切是那樣的熟悉,其中還有自已當時閱讀時留下的痕跡,不同的符號,三角,波浪線,紅筆、記憶著閱讀時的感受與理解。說實話,我對這本書的作者蔣勛先生知之甚少,也可以說是第壹次看到這個名字,第壹次讀他的書,但是,就是這樣平生閱讀的第壹本關於漢字的書籍,卻讓我對這位陌生的作者產生了由衷的敬意。

 這本書的內容分為四部分:漢字演變、書法美學、感知教育、漢字與現代。其中的第壹部分正和自己正在參與的漢字書法之美所做的課題息息相關。不是為了課題而讀,而是覺得這本書真的很好,看似壹本學術專著,但卻可以給我們壹線老師帶來真切的啟示。

 最讓自己喜歡的是這段文字:我喜歡看商代的甲骨,在壹片斑駁的牛骨或龜甲上凝視著那壹匹“馬”有身體、頭、眼睛、腿、鬃毛、像畫、又不像畫。那絞成兩股的線是“絲”,那被封閉在四根線條中的人是“囚”。我想象著,用這樣生命遺留下來的骨骸上深深的刻痕來蔔祀壹切未知的民族,何以傳承了如此久遠的記憶。

 這段文字給我們形象地闡述了甲骨文的內涵:刻在龜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上,或者壹塊鹿的頭額骨,像文字又像圖像的符號,就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遙遠記憶。這文字,就是祖先智慧的象征,也是我國古老悠久歷史的見證。正是這些圖像文字,引領我們進入初民天地初開,萬物顯形、充滿無限創造可能的圖像世界。

 每次讀到這些文字,我總是有壹種穿越歷史的感覺,這些心情,壹如那些遠古的初民,對這些線條與圖畫融合的古文字,是那樣的熟悉與陌生。在這些已經斑駁的文化之中,凝註著怎樣的滄桑?經過漫長的歲月,顏色白了,沒有留壹點血肉的痕跡,像是沒有記憶的過去,像洪荒以來不曾改變的月光,像頑強不肯消失的存在,在亙古沈默的歷史之前,努力著要吶喊出壹點打破僵局的聲音,這大約近十五萬片,可以整理出的近五千多個單字似乎在努力地擁擠著說:“我在這裏,我在這裏。”等待著,等待了近五千年的歷史,等待著我們跨越五千年的光陰走進它們,聆聽著歷史的訴說。這些線條的背後,是厚重的民族文化的見證。每當看到了這些“日”、“月”、“水”、“火”、“土”、“井”、“田”甚至“車”時,我多會由衷的壹笑,原來,21世紀的我們與數千年前的古人如此靠近,近的足以看見他們的面龐,足以聆聽他們的聲音,近的足以走進他們的生活。

 這些內容,也讓我由衷的感到欣慰的是,作為壹名小學語文老師,被自己遺忘的東西,能借著這本書,借著這些寶貴的資源,讓它走進自己的課堂,和學生壹起分享這份我們的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寶藏。

 就這樣壹路讀著,壹路用著、壹路教著,這註定是我,作為壹名小學語文教師前行的方向。

  • 上一篇:水銀體溫計要加0.5嗎
  • 下一篇:汽車銷量下滑(汽車行業面臨調整和挑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