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漢家衣裳等,是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發易服而消亡,21世紀初開始復興),區別於其他民族,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並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民族進過壹番血的反抗失敗後,最終延續了三千多年的漢服幾近消失。
男子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漢族女裝則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中山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不過,中國大陸出現恢復漢服傳統的新趨勢,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愛好者建立網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萬人;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教育部統壹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
擴展資料
運動內涵:
漢服運動是民間發起的文化運動,主體參與人群以80後與90後居多,中堅力量是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生。也有不少受周圍親友影響的兒童及中老年人加入。
漢服倡導者認為穿著漢族傳統服裝乃憲法賦予的權利,不應被某些勢力企圖冠以政治名號而加以破壞。
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支持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動場域除組織及討論活動計劃的互聯網外,多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傳統意義的事業單位、景點、公園等。
百度百科-漢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