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評價傳統政府和電子政府

如何評價傳統政府和電子政府

給妳寫了壹篇,妳看看。後面還有壹篇是從網上找的,妳可以參考參考。

電子政府:推動傳統政府再造成企業型政府

現代意義上的政府經歷了兩種模式:政治領袖型政府與官僚體制型政府。而隨著目前信息通信技術(ICT) 的廣泛應用,壹個新型的社會——信息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正在形成, 其對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壹種虛擬的政府形式即“電子政府”正在出現,隨之而來的是,各國政府現有的行政管理方式都將發生根本的改變。

傳統的官僚政府面臨的困境

傳統的官僚制政府是建立在工業社會基礎上的以“統”和“管”為中心的大政府模式。但在信息社會裏,疲態盡顯的官僚制政府則陷入了重重困境之中。

首先,與信息化社會的整體發展效率相比,傳統官僚制政府在管理上存在著巨大的效率差距。造成這種效率差距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的落後,而是官僚體制的內在缺陷早已埋下了不可治愈的效率隱患。因為:(1) 由於政府決策權掌握在少數技術官僚手中,政府中的基層官員和中低層公務員只是政府決策的“看客”,而普遍缺乏參與管理的積極性。然而,這些基層官員和中低層公務員恰恰又是政府決策的直接執行人。決策者與執行人的不統壹,造成政府決策執行的效率降低。(2)“ 科層制”的實行導致政府各層級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管理上的“空白地帶”。科層制是官僚制政府的組織構成方式,它的實行明確了行政組織和行政人員的管理職責和權限的劃分,對於政府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中,建立在科層制基礎上的政府組織不可避免地帶有制度僵化的壹面。特別是面對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管理對象和公***事務時,官僚制政府很難做出及時、有效的政策調整,這是造成政府管理中存在“空白地帶”的直接原因。(3)傳統官僚制政府將管理和決策視為壹種單方行為,忽視了管理活動中的雙向性、互動性以及政府決策的對象性。傳統官僚制政府的自我定位是具有最高權威的統治者和管理者,勢必造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對立。被管理者長期以來被排斥在管理活動之外,政府管理和決策往往只是出於管理者的壹相情願。由於政府管理和決策缺乏必要的社會認同和公眾支持,從而導致了政府管理績效的下降,同時也造成管理資源的巨大浪費。

信息化的發展對官僚制政府的社會中心地位產生了巨大沖擊。在傳統社會中,政府掌控社會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官本位制”,網絡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極大地動搖了政府傳統的社會中心地位,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政府對大眾傳媒控制力下降。傳統政府通過對大眾傳媒的嚴格控制來實現社會管制。20世紀90年代,隨著電信自由化浪潮的蓬勃興起以及電信產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政府逐漸喪失了對於電信的獨家壟斷權。信息網絡作為新的大眾傳播媒體,不再是由政府獨家掌控並服務於政府的技術工具,而是作為壹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公***服務設施而存在的。網絡世界的開放性特征使得政府難以實現對網絡信息資源的絕對壟斷和監控,公民不再單純被動地接受政府信息。借助於開放式、互動式的網絡平臺,普通公民可以自由的發表言論、觀點和主張,可以實現同政府的平等對話和協商。在這樣壹個自由的網絡世界中,永遠沒有絕對的中心,任何壹個網絡節點和終端都可能成為相對意義的中心,傳統政府絕對的社會中心地位正在逐漸喪失。(2)全球化金融網絡的形成否定了傳統中央銀行的權威。隨著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世界告別了政府決定幣值的時代,進入了由市場決定幣值的新經濟時代。全球化金融網絡的形成加速了金融市場的信息化和網絡化進程,各國政府已很難實現對金融的分割式管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不再是各國政府獨立制定並實施的國內政策,而將成為在“全球性表決”基礎上形成的國際化政策。在這壹過程中,中央銀行的權威地位被金融信息市場權威所取代,即便是在國內的行動也無法完全擺脫全球化金融網絡市場的影響。(3)在政府中, 很少有人用“顧客”壹詞。大多數行政人員根本不知道誰是他們的顧客。他們只知道為領導、上級服務, 而無視那些真正的服務對象。從理論上講, 民主政府的存在就是為公民服務。企業之所以存在是為了獲取利潤,但事實上,企業的錢是直接從顧客那裏來的, 而政府的錢是靠財政撥款。政府的顧客是在被動地等待政府為其提供服務,常常不被重視。

政府再造理論認為,今天的時代已不同於工業時代, 人們對政府提供的服務產生了懷疑,並試圖改變壹切: 成立各種委員會,制定新的計劃, 籌集資金,自願服務等,這些非政府組織的崛起導致了政府權力的分散,這無疑將威脅政府的社會中心地位。

政府再造的目標——企業型政府

所謂企業型政府,是指政府部門由壹群富有企業家精神的公***管理者組成,他們能夠運用各種創新的策略,把經濟管理的原理應用於政府管理,使僵化的官僚體制恢復活力,有效運用資源提高行政效率的政府。簡言之,凡是能夠運用市場機制的創新策略,有效地運用資源,實現高績效的政府即為企業型政府。企業型政府有以下壹些特征:(1) 重視成本效益關系。企業型政府改變過去只關心投入不關心產出的做法,強調政策、規劃、項目的成本效益關系,要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2)強調顧客至上導向。企業型政府提供公***服務有強烈的顧客(社會公眾) 取向,施政目標應該以公民(顧客) 的需求為前提,強調對顧客負責,並以顧客的滿意程度作為衡量公***服務質量的標準。(3)強調市場機制,重視選擇和競爭。企業型政府主張通過市場機制的發揮,提供公***服務。使民間機構與政府***同生產公***產品,為社會公眾提供多種選擇機會。(4)下放權利,實行參與式管理。通過參與及合作,分散公***行政機構的權力,簡化其內部結構上的等級。(5)創新與改革。這是企業型政府的主要特征。企業型政府要求解除規則的枷鎖,打破結構慣性,激活官員的思維,主張公***企業家運用各種創新策略達到管理的目標。

電子政府:區別於傳統官僚政府的治理模式

電子政府是有效利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對傳統政府進行不斷改革,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流程重組、管理和服務職能重新整合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的信息服務設施,對政府機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下,提供自動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務,從而建構壹個有回應力、有效率、負責任、具有更高服務品質的政府 。從定義上看,電子化政府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關鍵信息:(1) 電子政府最重要的內涵是建構壹個“虛擬政府”(virt-ual government),即跨越時間、地點、部門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務體系。(2) 電子政府信息的公開和可獲得性。電子政府意味著政府信息的公開化,政府有責任與義務以更便利的方式,以更易理解的語言,讓民眾能夠容易地獲得政府的信息,從而創造更高的附加值。(3) 電子政府是對傳統政務的徹底改革。電子政府並不是簡單的將傳統的政務和運作模式轉移到網絡上,絕不是簡單的辦公自動化,而是通過對傳統政務流程、運行方式以及支撐其運作的組織結構進行重組,實現對傳統政務的全面變革,以迎合信息化的要求,達到政務的電子化、網絡化和壹體化。因此,從政府形態轉換的角度而言,電子政府的實質就是將在物理經濟中運行的傳統政府,通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轉變為新型的政府管理體系,以適應全球化的、虛擬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實現傳統政府形態的徹底轉型。電子政府和傳統政府的服務模式區別如圖1所示:

電子政務是實現政府改革目標,將政府再造成企業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政府辦公管理方式從傳統的金字塔結構改變成扁平化,在信息網絡的支持下,加強了政府與民眾之間交流的接口,將民眾當作政府的客戶,以民眾客戶需求為中心,從根本上改變政府與政府、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使“官民關系”和諧化,形成真正的“魚水關系”。

政府再造的關鍵環節

從某種意義上講,政府的再造就是政府治理理念的再造,其關鍵在於轉變行政理念,樹立市場觀念。要實現企業型政府,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1)完善組織機制。集權式政府是以前政府組織采取的必須形式,這主要是受當時的信息技術、勞動力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約。在信息時代, 政府應該發展“協作的組織”形式, 即圍繞某壹具體項目, 組成跨組織間的合作式小組完成任務。這種工作形式可以打破組織間、地域間的界限,把不同的利益集團統壹到***同的任務上來, 同時還可以發展組織間橫向聯系網絡, 開闊組織成員的視野, 提高其工作效能。(2)轉變驅動機制。轉變驅動機制, 主要是轉變政府行為的內部驅動力, 即用“有使命感的政府”取代“規則驅動的政府”。大多數公***組織被其規章制度和預算所左右,他們制定出無數個規則來防止可能出現的錯誤。壹旦問題出現, 他們又習慣地制定出更多的規則。壹定的規章制度固然必要,但如果規制過多就會使政府的行動像個蝸牛,難以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做出反應。改變內部驅動機制的關鍵是要將龐大的機構分散成較小的部分, 每壹部分設定相對單壹的責任目標,然後界定其權限和預算,並授予其自主管理的權力,這是變官僚政府為企業型政府的關鍵。(3)政府應轉變投入產出理念。傳統的官僚制度註重投入,而非產出,這做種法至少產生了兩種結果,壹是資金投入的部門,工作做得越糟,就越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撥款;二是由於政府部門內雇員的年薪、機構的規模、權力的層次等是壹種投入,官僚主義機構追求多預算、多編制、多權力,營造自己的“帝國”就勢在必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政府官員只關心是否連任,而不是現實效果。相反,企業必須註重產出,因為產值壹下降,企業就有可能破產,而政府不必擔心這個問題。政治家們能否當選,取決於選民和利益集團是否接受他們,而不是政府能否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此狀況不改變, 政府管理水平就不可能提高。(4)引入競爭機制。政府是最習慣於采取壟斷方式進行管理活動的,它常常把競爭看作是壹種消費和重復。但人們卻對政府的壟斷行為習以為常。在政府活動中, 部門間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競爭往往使政府的宏觀控制變得困難。但是,在社會服務領域,競爭卻是必須的,它能節約成本、適應變革、滿足顧客需求。競爭能給整個社會註入活力,雖然競爭並非是解決壹切問題的靈丹妙藥, 但它卻是打開束縛政府枷鎖的壹把鑰匙。(5)電子政府作為壹個新生事物壹開始就顯示了它的勃勃生機,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拓展政府服務空間、推動社會民主發展、塑造政府嶄新形象等等。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壹帆風順的,電子政府亦不例外。受現實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電子政府自身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公務員行政觀念轉變的滯後,信息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高素質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跟不上等等。因此,我們既不能因為電子政府的種種優越性而誇大其作用,把電子政府當成是解決壹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也不能因為電子政府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而忽視其作用。

電子政府最終的目標是要建立壹個具有企業精神的“數字政府、虛擬政府”,將現實政府的機制、功能和行為進行根本性的整合和優化,使其成為壹個具有“企業精神”的、以顧客為導向的和服務性的大社會小政府,並能具有無縫隙性

從世界範圍來看,推進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網絡化

、電子化,全面信息***享已是大勢所趨。聯合國經濟社會

事務部把推進發展中國家政府信息化作為今年的重點,希

望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改進政府組織,重組公***管理,最

終實現辦公自動化和信息資源的***享。而在世界各國積極

倡導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個應用領域中,“電子政府”

被列為第壹位,其它四個領域分別是電子商務、遠程教育

、遠程醫療、電子娛樂,可以說政府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

的基礎。

近年來,歐美日等主要國家為提高其國際競爭優勢,

相繼推出國家信息基礎建設,並規劃用網絡構建“電子化

政府”或“連線政府”,作為提升政府效率及便民服務的

重點,以建立壹個反映人民需求為導向的政府,並以更有

效率的行政流程,為人們提供更廣泛的、更便捷的信息及

服務。電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內涵是運用信息及通信技術打

破行政機關的組織界限,建構壹個電子化的虛擬機關,使

得人們可以從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務,而不是

傳統的要經過層層關卡書面審核的作業方式;而政府機關

間及政府與社會各界之間也是經由各種電子化渠道進行相

互溝通,並依據人們的需求、人們可以使用的形式、人們

要求的時間及地點,提供人們各種不同的服務選擇。從應

用、服務及網絡通道等三個層面,進行電子化政府基本架

構的規劃。

“電子政府”的應用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電子商務:在以電子簽章(CA) 及公開密鑰等技

術構建的信息安全環境下,推動政府機關之間、政府與企

業間以電子資料交換技術EDI進行通信及交易處理。

2)電子采購及招標: 在電子商務的安全環境下,推

動政府部門以電子化方式與供應商連線進行采購、交易及

支付處理作業。

3)電子福利支付: 運用電子資料交換、磁卡、智能

卡等技術,處理政府各種社會福利作業,直接將政府的各

種社會福利支付交付受益人。

4)電子郵遞: 建立政府整體性的電子郵遞系統,並

提供電子目錄服務,以增進政府之間及政府與社會各部門

之間的溝通效率。

5)電子資料庫: 建立各種資料庫,並提供人們方便

的方法透過網絡等方式取得。

6)電子化公文: 公文制作及管理電腦化作業,並透

過網絡進行公文交換,隨時隨地取得政府資料。

7)電子稅務:在網絡上或其他渠道上提供電子化表

格,使人們足不出戶從網絡上報稅。

8)電子身份認證: 以壹張智能卡集合個人的醫療資

料、個人身份證、工作狀況、個人信用、個人經歷、收入

及繳稅情況、公積金、養老保險、房產資料、指紋等身份

識別等信息,通過網絡實現政府部門的各項便民服務程序。

我國前幾年實施的“金”系列工程是我國信息化建設

的重要舉措,但其本身只是壹些行業信息化工程,這已和

我國的信息化建設的現實需求和我國面臨信息時代、知識

經濟的挑戰不相適應,而我國政府部門職能也正由管理型

轉向管理服務型,因此,抓住時機對網絡上的信息資源的

建設進行有序的組織和規範管理,加強對“電子政府”的

研究和制定相應的實施策略顯得極為緊迫和重要。

  • 上一篇:梭編教程
  • 下一篇:涪陵荔枝希望小學年傳統文化研學活動記錄表怎麽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