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話,是壹種吳語方言,地處蘇州常州兩典型片區方言交界地區,擁有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的發音和詞綴,以及毗陵小片的句尾和壹些詞匯,也擁有許許多多特有的詞匯,是壹代又壹代江陰人語言文化的結晶。
江陰話分為城裏、東鄉、南鄉、西鄉四大門派。江陰話和蘇滬嘉小片的通話性略強於毗陵小片,但研究中壹般將其勉強歸於吳語毗陵小片。
江陰話清濁音、尖團音有別,平上去入四聲齊全。江陰話具有全濁聲母,聲母比普通話多8-13個;韻母40多個;江陰市區話有7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文化活動
獲得故事、民樂、戲劇(月城鎮)3項“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全年建成開放5個專題文化場館。匯編出版《憶江南——江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錄》。
電影節
(1)第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2010年10月於江陰舉辦,是申辦金雞百花電影節的第壹個縣級市。
(2)第十壹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
演唱會
2011年,張學友、劉德華、蔡依林、周傑倫先後於江陰舉辦演唱會。 江陰集場
江陰集場又稱“廟市”或“節場”。早期集場是壹種隆重的祭祀活動,後來集場成為中國市集。悠久的吳文化孕育了江陰深厚的文化底蘊,江陰廟會集場這壹民俗傳統已有上千年歷史 。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是為預慶端陽,活動日在農歷三月十七、十八或者農歷四月初十、十壹。壹般兩天。
江陰月城每年端午節舉辦中華龍舟大賽。
春節風俗
江陰人過年從農歷十二月十七開始過年準備,壹直到元宵節結束。十二月十七、十八日“撣檐塵”(即搞家庭衛生),江陰話說“十七、十八,越撣越發。”
到廿三日,送竈家菩薩,照規矩,還要為竈家菩薩供奉糖果。
廿四日是接竈日,壹家人要聚在壹起吃“廿四夜飯”(小年夜飯)。
大年三十,市民在大門上貼春聯,至傍晚時分過節祭祖宗,送走祖宗之後吃團圓飯。
大年初壹,開門放鞭炮,起得越早運氣越好。大年初壹壹清早就能聽見四周“劈哩叭啦”爆竹聲。早餐吃紅湯團圓,寓意團團圓圓、紅紅火火,還吃隔夜準備的年糕、餛飩、饅頭等。 特色糕點:馬蹄酥、草鞋底、拖爐餅、粉鹽豆
特色小吃:過橋鱔、刀魚面、刀魚餛飩、蟹黃包、小籠包
特色水產:刀魚、河豚、鰣魚(合稱長江三鮮)
特色飲品:黑杜酒 江陰是第壹個吃河豚的地方 ,自古有“拼死吃河豚”之說。宋代吳地河豚有盛名,而宋代吳地河豚產地正是江陰。宋《夢溪筆談》“吳人嗜河豚魚”。宋《袖中錦》開篇“天下第壹:監書、內酒、端硯……江陰縣河豚……”。蘇軾進士及第後除做官外壹直居住於常州府,有關於吃河豚的傳說。明《本草綱目》“吳人言其血有毒”。明《嘉靖江陰縣誌》是最早提到河豚的地方誌。20世紀50年代,因吃河豚事故頻發,長江下遊只有江陰燒的河豚能賣。 20世紀90年代,其他城市廚師到江陰學燒河豚技藝 。後來河豚規模化養殖,毒素大減,江陰去毒技術依然為業內津津樂道。江陰是“中國河豚美食之鄉” ,2009年“江陰河豚”成功申報全國唯壹的河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每年“正是河豚欲上時”,四方賓客慕名而來雲集江陰,尋覓河豚食肆。 江陰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