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壹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擴展資料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裏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與漢人壹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裏的冠服體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