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國著名畫家,後期印象派的主將,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造型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
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思路;塞尚重視色彩視覺的真實性,其"客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獨特性大大區別於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畫家。
《埃斯泰克的海灣》的中景部分是海灣,這是壹片強烈濃重的色塊,各種各樣的藍色,從畫布的這端延展到另壹端,建立起經過細致融合的筆觸。海灣的後面,是壹排蜿蜒起伏的小山,山的上空是淡淡的、柔和的藍天,裏面只加了壹些極淡的玫瑰紅筆觸,像是落日的余輝。藝術家在畫的邊緣切斷了空間,這種切斷空間的手法具有否定在深度中消退幻覺的效果。海灣的藍色,甚至比前景的褐色和紅色更強烈地表現自個,結果空間變得模棱兩可又相類似。我們必須把它當做深度中的全景畫來理解,同時又把它當做在畫表面上搞色形排列組合來理解。
盡管塞尚有過不停的鬥爭和猶豫不決以及不滿意的時候,但在這壹件作品中他要幹的事無疑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功,這是毫無疑問的。塞尚這所以能夠建立壹個新的繪畫概念,並對二十世紀繪畫的行程發生了六十多年的影響,乃是靠了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和瞬間幻象,以及古代大師們的訓練和堅實的結構,更重要的是靠了他那觀察自然的強烈而敏感的知覺。
塞尚是那樣壹心壹意地獻身於風景、肖像和靜物各個主題,世界上的藝術家非常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對藝術史的貢獻。為了理解這個事實,就有必要弄懂他的主題所包含的***同問題。他參與了所有主題的再創造,或景色、物體和人物的再現。
《靜物蘋果籃子》在《靜物蘋果籃子》以及其它非常多靜物中,塞尚在表現上所獲得的成功甚至超過了巴爾紮克的言語描述。對於塞尚來講,如同其他的前輩和後輩藝術家壹樣,靜物的魅力顯然在於,它所涉及的主題,也像風景或被畫者那樣是可以刻劃和能夠掌握的。塞尚仔細地安排了傾斜的蘋果籃子和酒瓶,把另外壹些蘋果隨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峰之間,將盛有步糕點的盤子放在桌子後部,垂直地看也是桌子的壹個頂點,在做完這些之後,他只是看個不停,壹直看到所有這些要素相互之間開始形成某種關系為止,這些關系就是最後的繪畫基礎。這些蘋果使塞尚著了迷,這是因為散開物體的三度立體形式是最難控制的,也是難融匯進畫面的更大整體中。為了達到目標,同時又保持單個物體的特征,他用小而偏平的筆觸來調整那些圓形,使之變形或放松或打破輪廓線,從而在物體之間建立起空間的緊密關系,並且把它們當成色塊統壹起來。塞尚讓酒瓶偏出了垂直線,弄扁並歪曲了盤子的透視,錯動了桌布下桌子邊緣的方向,這樣,在保持真正面貌的幻覺的同時,他就把靜物從它原來的環境中轉移到繪畫形式中的新環境裏來了。在這個新環境裏,不是物體的關系,而是存在於物體之間並相互作用的緊密關系,變成為有意義的視覺享受。畫完此畫七十年之後的今天,當我們來看這幅畫的時候,仍然難以用語言來表達這壹切微妙的東西,塞尚就是通過這些東西取得了他的最後成果的。不過,我們當今能在不同的水平上領悟到他所達到的美了。他是繪畫史上的壹位偉大的造型者,偉大的色彩家和明察秋毫的觀察家,也是壹位思緒極為敏捷的人。
這幅靜物象他的非常多靜物壹樣,也可以說是幅風景。赭色的前景、淡藍的背景、桌布的"雪峰"以及散落在場景之中的蘋果的偶然秩序,所有這些都使我們聯想起《埃斯泰克的海灣》或《聖·維克多山》的非常多景色。他的人物習作,象《玩牌者》的各種稿本,使人想到他在繪畫中追求厚重、封閉的建築感。在《穿紅背心的男孩》中,包圍著空間的裝飾簾子亦是如此。
1890年以後,塞尚的筆觸變大,更具有抽象表現性。輪廓線也變得更破碎、更松弛。色彩飄浮在物體上,以保持獨立於物件之外的自身的特征。這些傾向,導致了他臨終前幾年的那些奇妙的自由繪畫。《聖·維克多山》就是這樣壹類繪畫的傑作之壹。筆觸在這裏起了優秀交響樂團裏獨奏家的作用。每個筆觸都根據自身的作用,非常得當存在於畫面之中,但又服從於整體的和諧。這幅畫裏既有結構又有抒情味,人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達到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結構和色彩、自然和繪畫的綜合。它屬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景畫的偉大傳統,然而,又像眼睛所看到的那樣,它又被看成是個人知覺的極大積累。畫家將這些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組織成新型的繪畫的真實。
創作於1866年的"僧侶肖像"是塞尚初期的典型作品,作品帶有十足的學生味道。畫中描繪了壹個身穿天主教僧團服裝的人物--在1865-1871年間,塞尚就這個人物畫了不下五幅不同的肖像;此人就以"多米尼克大叔"之稱而被載入了美術史。僧侶的服裝使塞尚得以造成壹個乳黃色袈裟的亮調子同青灰色背景之間的強烈對比。這種相互關系又被皮膚的桃紅和玫瑰色、頭發的深褐色,特別是被黑色的陰影所間斷。
畫家的目的在於表現顏色的質感,同刻畫物件以及光線氣氛效果毫不相幹的質感。由於濃厚的顏料比稀薄透明的顏料具有更強烈的分色特性,所以塞尚幹脆不用畫筆,而用調色刀來畫畫,這樣畫出的畫質感很強烈。而且塞尚的畫,由於完全沒有明暗和顏色過渡,效果自己也粗放得多。刻畫是沒有立體感的,它是靠色彩對比力來突出和騰駕於背景之上的。塞尚的畫很像是由壹個壹個的整齊的形狀所構成,他的畫輪廓非常重的、只求遠看效果。這表明他充分掌握了繪畫材料的效能,但這不是人物的刻畫。模特兒並不使塞尚發生興趣,他所感興趣的僅僅是物質的再現。
仔細看看這幅畫,就不可以不承認:塞尚能非常好地掌握這方面繪畫的手法,他以青春的 *** 運用著這些手法,塞尚的壹個朋友曾說過:"每當塞尚給他的某個朋友畫像時,他都很像是為了某種不肯說出來的委屈而向那個人進行報復似的。"對於"僧侶肖像"壹畫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藝術上的局限性和難以控制的魄力來講,不大概找到比這更好的詮註了。
繪於1872-1873年的"縊死者之屋"給人們展示了塞尚面目壹新的作品。他還在使用前些年的濃厚的顏色,不過已使它從屬於中間調子。體積感顯示出空間的深度,從而肯定了自己的存在,並且變得更為強烈。換句話說,塞尚充分的揭示了體積和空間的關系,把他從畢沙羅那裏學來的東西發揮到了極端,把這些物件看作是壹種永恒和普遍的東西,造成這壹物質世界的壹種堅實性和綜合性的感覺,結果也就是使他得到了與畢沙羅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在塞尚的畫上,光還缺乏細致的加工,但這是由於他追求形象的綜合性和巨集偉感所造成的。
1874年塞尚還參加了在納塔爾照相館舉行的第壹屆印象派畫展。該展得到的卻是壹片奚落與嘲笑,塞尚當然也免不了倍受指責。與此相反,多利亞伯爵卻買下了他的"自縊者的房屋", *** 的壹位職員維克多·肖蓋還成為他的崇拜者和密友,並多次為他當模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