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廣東省廣州地區的傳統雕塑藝術俗稱是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流行於廣東省廣州地區的壹種傳統雕塑藝術,主要分布於廣州市區和增城、從化壹帶。據記載,灰塑在唐代已經出現。宋代灰塑得到普遍應用,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始建的增城證果寺中即有灰塑“龍船脊”。明清時期,祠堂、寺觀和豪門大宅建築盛行用灰塑做裝飾。
灰塑有壹整套獨特的工藝技法,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堿、耐溫的優點,非常適合廣州壹帶的濕熱氣候條件。此外,灰塑不需燒制,可現場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藝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灰塑制作的基本步驟
1、煉制灰泥
用原材料石灰通過特殊的配制和加工,制成有壹定的強度又有較高的可塑性和柔韌性、可以滿足各種造型需要的灰泥。灰泥的質量是灰塑成功與否的關鍵,分“草筋灰”和“紙筋灰”兩種,是按照不同的分量和比例,分別在灰泥中加入稻草或草紙特制而成的。
2、構圖
藝人根據建築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直接在建築物上設計圖案,並根據裝飾部位的不同,結合其實用功能,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裝飾手法和構圖內容。灰塑裝飾沒有程式化的模式,全由藝人在現場施工制作,因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
3、批底
根據造型需要和表現對象突出於墻面的距離,運用平面做(平雕、淺浮雕)、半邊做(高浮雕)、立體做(圓雕)等技法,需要時用瓦筒或銅線等紮成骨架,選用質地比較硬的“草筋灰”塑型壓實,隔壹兩天之後,待第壹層“草筋灰”將幹未幹時,填入第二層,如此類推,直至結構成型。
4、塑型和上色
用相對細膩和柔滑的“紙筋灰”,塑造物象的表情等細節。遵循“先裏後外、先大後小、先深後淺”的原則,在完成的造型上繪上色彩。壹部分顏料是用“紙筋灰”調制成的“色灰”,是灰塑的主體顏色;另壹部分顏料單獨使用,待灰塑幹到七成方可動筆,以讓顏料借助石灰硬化的過程,牢牢地附在灰塑的表面,從而能夠保持長時間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