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評秦腔《馬前潑水》
文/羅漢
? 清明假期,回家祭祖,跟親人短暫相聚後話別,繞道西安,想壹睹近日在秦腔界及戲迷圈熱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正在熱演的秦腔《馬前潑水》。壹路上,春光燦爛,楊柳吐綠,山桃花杏花如雪,襯托著點點哀思、片片離情。網上顯示已無票可訂,電話咨詢,說票已售罄,真是壹票難求。最後還得感謝正在西安省親的段亞軍老師幫忙弄到壹張票。
該劇講述的是:書生朱買臣窮困潦倒,屢試不第,某日受邀為崔巧鳳書寫婚書時,二人壹見鐘情並締結連理。歷經六年兩試未中,崔氏不堪忍受清貧,因久未得到期盼中的榮華富貴吵鬧逼迫買臣寫下休書,朱買臣憤而離家再赴京應試,竟得中探花,衣錦榮歸。巧鳳街前攔馬見買臣欲復合,買臣冷言譏諷並馬前潑水,言覆水能收方可相認。巧鳳不堪羞愧投水自盡,朱買臣在草堂家中回憶二人多年恩情和應試途中經歷,幡然醒悟,然為時已晚,瞬間白須並為已亡巧鳳身蓋鳳冠霞帔。
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優秀青年演員李小青飾演的朱買臣家境貧寒,屢屢落榜,雖然靠打柴買柴艱難度日,但他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聖賢之書,心誌遠在“朝廷柱石、安邦定國”。李小青扮相英俊,舉止儒雅。
由梅花獎得主張蓓飾演的崔巧鳳壹出場還是個對未來有著美好憧憬的少女,如同所有待閣出嫁的女孩壹樣,心中還充滿對愛情的向往和幻想。因家嫂急於將她嫁出去,請來爛柯山下的秀才為其寫婚書。而這次無意的會面,成就了崔氏的愛情所願。
朱買臣與崔巧鳳壹見鐘情。巧鳳勇敢地拒絕了有肉吃的屠夫、有房住的泥瓦匠、不愁錢花的老板的求婚,她與朱秀才的相愛也遭到了家嫂的激烈反對。家嫂嫌棄秀才窮酸,極力阻撓。最後,崔巧鳳敢作敢為,帶著壹小包裹私奔到朱秀才的草棚,與秀才生米做成熟飯,結為夫妻。
? 進士壹科需三年,三年壹去又三年。等得春秋再轉換,報子又過爛柯山。然而,三年的含辛茹苦,換來的卻是失望而回。“過了壹個三,又過壹個三,怎樣熬過下壹個三?人生能有幾多三?? ”
怎料朱買臣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並非壹帆風順。連著兩個三年落第,也正因為如此,其妻崔氏也從新婚燕爾時的期待和支持,變成無望和嫌棄,竈無柴、缸無米空空蕩蕩,貧賤夫妻百事哀,曾經是對丈夫和婚姻充滿美好希望的溫柔女子,在貧困生活中逐漸失去對丈夫的愛和信心。過了整整七年苦日子的崔巧鳳終於熬不住了,當年的私奔美談如今變作笑談,溫柔賢淑的崔氏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最終低下了頭。生活的艱辛將崔氏由懷揣夢想的少女變成世俗生活中的家庭婦女,磨滅的,豈止是韶華,更是對美好憧憬的幻化……。乘著酒性,崔氏滿腹的淒苦哀怨壹齊暴發,神誌不清的她逼夫休妻。崔氏的酒後惡言深深刺痛了朱買臣的心,朱盛怒之下,憤寫休書離家,夫妻二人終因窮困的生活導致他們情消愛淡、勞燕分飛。“失去了才知道可貴”,朱買臣的出走驚醒了沈醉中的崔氏,半醉半醒中,崔氏才意識到,丈夫真的把她休了,身無銀兩,頭也不回地走了,崔巧鳳卻後悔了。
朱買臣被拋棄後終於考取功名,從貧困書生到衣錦還鄉,當他紅袍加身,高頭大馬,衣錦還鄉時,卻沒忘記曾經所受的屈辱,仍心懷怨恨,這就註定了悲劇的產生。
崔巧鳳想破鏡重圓,滿懷愧疚地迎夫榮歸,祈望能通過自己誠心的悔過喚起丈夫的舊情。殊不料此刻的朱買臣已經不是當初的窮酸秀才,馬背上下已有天壤之別。他忘不了崔氏當年的絕情,他要用她當年的無情來償還她。面對崔氏的百般哭訴,朱買臣非但沒有被打動,反而更加激起心中的怨恨。於是他命馬童用銅盆打來壹盆清水,命崔氏手執銅盆,卻狠狠壹鞭打翻銅盆,不肯認妻。 毫無防備的崔氏見滿地清水,倉惶不知所措。她詢問朱買臣是何意,朱買臣卻冷冷地命崔氏將灑落滿地的水收回盆中。
崔氏瞬間明白了,丈夫是在以此喻羞辱自己,以泄心中無比的憤恨。他們之間已經恩斷義絕,再也做不成夫妻了。今非夕比,二人如今面對,往事如煙,覆水難收。
當朱買臣回到草堂家中,看到被崔氏收拾得井井有條的屋子,睹物傷情,不禁回想起以往相敬如賓的恩愛日子,想起以往相濡以沫的恩愛生活。是妻子當年無情地斬斷了七年的夫妻關系,逼他走出嬌妻護佑下的溫柔鄉,靠代寫書信代寫訴狀代寫契約等等各種代寫,邊讀書邊謀生壹路寫到了京城寫進了科場。交出了被皇帝點評為體察民情、經世致用的錦繡文章,才考取了探花。如果還蹲在家裏,繼續做個死讀書讀死書、低能的巨嬰,肯定還是功名無望,朱買臣終於體諒到了妻子當年的苦心。
? 昔日種種,喚醒了朱買臣人性中美好的壹面。想起馬前羞妻,朱買臣內疚之情油然而生。他也後悔了,急忙去尋找崔巧鳳。可是,絕望的崔氏已投水自盡,找回的卻是壹具冷冰冰的屍體。壹切都太晚了,他歷經千辛萬苦換來的鳳冠霞帔竟作了妻子的壽衣。
? 最後這壹幕,我是在近乎心痛欲絕的狀態下看完的。面對著妻子的屍首,朱買臣瞬間須發皆白,高音板胡與嗩吶***奏的悲涼音樂在此刻縈繞,激烈沈悶的鼓點撞擊著劇場所有人的心靈,這出戲的悲劇意蘊達到了極盡的詮釋。
? 該劇由徐棻編劇,原四川省川劇院任庭芳和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王化武為導演,研究院作曲家羅新昌對音樂唱腔進行了重新設計,由研究院青年演員李小青和張蓓主演,本劇也是李小青參加第29屆梅花獎競演劇目。李小青曾受教於多位名家的指導,采眾家之長,最後拜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李東橋為師。他扮相英俊瀟灑,做派穩健大氣,唱腔高亢悠揚,韻味濃郁,表演富有激情及感染力。從藝三十多年來他塑造了壹系列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馬前潑水》劇情雖然簡單,但主要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卻極為豐復。小青對朱買臣這壹人物各個時期的性格特點和思想感情分析把握得十分精準細膩,加上他深厚的藝術功底,因而對這壹人物形象塑造得相當完美。可以看出小青的表演已入佳境,除了唱功極佳、大段的獨角戲及唱段完成得極好外,做功也很棒,如第壹場文小生的身段,最後壹場的絕活:吊毛、甩發、僵屍,幹凈利落。這出戲絕對能代表李小青的實力和功底。
? 崔巧鳳本身是壹個性格復雜的人物,在和朱買臣***同生活中,又經歷了對未來的憧憬、漫長的等待、以及對艱辛生活的忍耐,直到徹底失望,以至於變心等更為復雜的生活經歷和情感變化。對於如此復雜的人物性格和經歷,梅花獎得主張蓓拿捏得維妙維肖,讓人回味無窮。如此高超的藝術造詣、特別是甘為人梯的藝術品德,值得贊嘆、學習和發揚。
這部為李小青沖梅量身打造的大戲,由於演員的安排得當,感覺是因人造戲,李小青與張蓓聯袂把人物演繹的淋漓盡致,形象灑脫。從頭到尾整臺戲李小青和張蓓的表演時刻都在人物之中,強強搭配,表演細致入化,富有激情及感染力,二人把演技發揮到了極致,完美演繹了該劇。若沒有這兩位主演精湛、入情的表演,恐怕觀眾也就沒有眼福壹飽這麽精彩的演繹了。這也再次證明戲劇是角兒的藝術,這也是戲劇的終極魅力所在。
綜觀這臺戲,有以下幾大亮點:
壹是該劇從另類角度栓釋人生愛情家庭的悲歡離合,劇情扣人心弘。
? 《馬前潑水》之前大多數版本中主角都是女性,都是在男權社會裏站在道德審判的角度譴責女性的嫌貧愛富。這部劇作將著力點放在男性朱買臣身上,女性的欣喜與悔恨與朱買臣的人生亦步亦趨,這是生活的現實使然。這部穿著古裝、講著傳統故事的秦腔劇目關註的是赤裸裸的現實,完全是壹部現代家庭關系中,女性愛情理想與現實婚姻生活的真實反映。
? 聚是愛情,散是故事,生活是打著愛情旗號聚散離合的戲劇,再美好的愛情終究敵不過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日復壹日的細碎壹天可以,壹日三餐,壹年四季,天天如此,再激動的情愫也終會被生活的瑣碎磨得沒了耐性。? 古來就有成語覆水難收,近義詞就有破鏡難圓,現代婚姻生活中都有七年之癢這個說法,愛情的甜蜜終歸要回歸到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壹人努力操持家務,另壹人兩個三年都未能中舉,看不到希望,這樣的愛情放在現代也是要經受考驗的,女子壹時激憤討要休書,男子離家出走邊謀生邊去趕考。女子仍然為他倚門守侯,等到做官歸來的愛人,等來的卻是馬前潑水,覆水難收,羞憤之下投水自盡。男子回到家中睹物思人,憶起往昔,幡然悔悟,然而卻為時已晚,痛悔之下須發皆白。這才是真實而殘酷的人生寫照。
如果說崔氏在愛情萌芽之初,是基於對朱買臣個人前途考量的目的,是女性擇偶觀念中的功利心體現,那婚後生活的甜蜜則是愛情與平淡的家庭生活最好的詮釋,這目的合乎情理, 諸如“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夫榮妻貴” 的思想是中國傳統婚姻倫理中的正統,這平淡更是合乎情理,因為沒有比家庭更能讓人感到安逸的地方了。但人生中總是充滿了無奈,劇中朱買臣作為士子他所經歷的屢試不第的況味人生,與崔氏對理想婚姻生活中極大落差的不滿,則是故事中最大的沖突,這緣分因愛而生,也因愛而斷。
二是具有現代意識及普世價值觀,人生即苦難,滿含悲憫情懷。
人生的悲傷來自於不被理解,來自於希望點燃後被無情的熄滅。哀莫大於心死,所以崔氏在池塘邊投水自盡的那壹段唱詞中:我好恨,我好恨,恨我當初鬼迷心,直落的覆水難收。唱罷並以死亡結束生命,這壹刻女性的意識覺醒,是以死亡為代價的,難免讓人唏噓嘆惋。
悲劇震懾人心的魅力是在壹瞬間爆發的,看似團圓的喜慶結局卻被擰巴的人性瞬間翻轉,但又充滿了合理性和可信度,該劇的改編者並沒有試圖去與人和解,覆水難收,他選擇了回歸生活的悲劇宿命。
潑水時,霎那間,誌得意滿。卻為何,壹路走來,心不安。 愛情關系中,相愛從來相殺,人們從未覺醒。?
臺上臺下,戲劇與現實,真誠的淚,悔恨的淚,愧疚的淚……,淚水交錯,讓人百感交集,感同身受,肝腸寸斷。
三是該劇直視人性弱點,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傳統故事,現代表達。
該劇給了這個故事以新的內涵,新的人物,對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別是對其“婚變”的前因後果,也作了新的詮釋。對人性的揭示不是簡單的因果鋪排,該劇中的崔氏不再是昆曲及其它劇種中整日癡想鳳冠霞帔,卻又性情暴虐的怨婦以及毫無情義的潑婦,沒有簡單的嫌貧愛富,更多呈現的是她的溫良賢能和敢愛敢恨的個性。也不沒有將朱買臣演成心胸狹隘、冤冤相報的薄情小人。而是滿含悲憫,引人深思,出人意料,又富有意韻,劇情合情合理,直戳觀眾內心最柔軟處。李小青、張蓓兩位演員的表演自然本真、恰到好處。沒有簡單地告誡勸說,沒有非白即黑的道德批判和教化,更沒有對人物非好即壞的簡單定位。克服了以往正面人物無缺點、反面人物無優點的絕對與僵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達到了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高度統壹,這是該劇的最大亮點。看罷更多的是讓人為劇中人物命運同情惋惜、悲哀傷嘆。
該故事折射出當下人們對婚姻愛情以及現實生活的種種疑惑與困擾,也提醒人們在做出選擇時切勿意氣用事,並希望人們對自己多壹份反省,對別人多壹份寬容,對社會多壹些認識,對應該珍惜的多壹些珍惜。
它驚醒世人為人處世要理智的對待身邊的人和事,要學會包容和換位思考問題,不要片面地壹味地從自己的觀點和利益出發看待事情,不要等失去了再去後悔,覆水難收,悔恨終生。
愛情是甜蜜的,生活是瑣碎的,悲劇是感人的發人深思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牽了的手就不要輕易放開。婚姻中的白頭偕老,真的是需要兩人在磕磕絆絆中壹起攜手並進的。願這樣的悲劇不再有。
? 另外,看得出這出戲是經過了千錘百煉打磨出來的舞臺精品,無論從編劇、排導、舞美、燈光,到從布景、配器及演奏都匠心獨具,舞臺呈現簡約寫意,表演尤其細膩入微。
? 這出戲的唱腔設計優美,在傳統秦腔板式的基礎了融入了歌劇元素,既有秦腔的亢壯之美,又有背景獨唱和合唱襯托的悲憤之圍,堪稱近年來陜西秦腔舞臺的上乘佳作。
? 總得來說,這出戲富於人生況味,飽含人生哲理,啟迪人們明白:得失之間有許多情理值得深思。恩愛夫妻鑄成喜劇和悲劇,世事滄桑不過貧富與苦樂。戲中,也許有妳,戲中,也許有我。故演出中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看古代故事,想今人生活。
當然,拋開演員的精彩表演,就劇本而言,凡事總是有利有弊,用現代人的思維觀念詮釋發生在西漢時的傳統故事,新瓶裝老酒,有認同者,也有不以為然者,是這出戲最大的爭議和挑戰。(2019.4.7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