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Ruínas da Antigua Catedral de S?o Paulo)
澳門的象征——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的造價,300年前已高達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在當時享譽東南亞。後於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之後於1835年再次慘遭大火焚毀,僅遺教堂前的68級石階及花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國牌坊得名。牌坊高約27米,寬23.5米,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奇形珍珠”式建築物,***分五層,頂端豎有“十”字架,其下嵌有象征聖靈的銅鴿;銅鴿像的旁邊圍著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聖母童貞懷孕壹剎那時光;銅鴿之下為壹聖嬰雕像,其左上是“永恒之火”的雕像,右側則是“生命之樹”的石刻;第三層的正中刻著壹個童貞聖母像,旁邊以牡丹和菊花環繞,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有“永恒之眾”。壹艘“葡式帆船”及壹個“面目猙獰的魔鬼”;第四層分別供奉耶穌四名聖徒的雕像;第三層與第四層的左右兩側,雕刻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象征動物-獅子;底層為三面門戶,正門的楣額上用葡文刻著“MATERDEL”意即“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HIS”。
大三巴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傳統,更有創新;既展現了歐陸建築風格,又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體現著中西文化結合的特色,堪稱“立體的聖經”,是遠東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築。
1990年初,曾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了當時的建築遺址,現與部分澳門教會文物***同對外展出。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壹部分。
教堂為矯飾主義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壹石旗桿
大三巴牌坊
夾(左邊與之成對的壹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壹致。
第壹層
最上層為壹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征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壹十字架。
第二層
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墻。
第三層
中央為聖母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征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第四層
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聖人。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墻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壹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意大利“MATER DEI”(意思是此教堂是供奉天主之母及有通往天國之門的意思)。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的“口號”IHS(意思是人類救主)的浮雕圖案。
[編輯本段]藝術價值
澳門擁有眾多西式的天主教堂,其中聖保羅教堂建造時代最久遠、最著名,人們習慣稱之為“大三
巴”。聖保羅教堂建於1637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該景點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聖保羅教堂的前壁遺跡,也是澳門的名勝。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形起臺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見證了澳門的歷史。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羅教堂被壹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現在的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碑坊”。 遊覽大三巴牌坊,妳除了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琢磨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意義。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壹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3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1個銅像,銅像是由澳門早年的制炮工廠鑄造的。十字架下是1具鴿形銅像,據說是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聖母童貞懷孕壹剎那時光,銅鴿之下則是1尊耶穌聖嬰雕像。 現在,大三巴牌坊已經成為澳門的象征之壹,也是遊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許多澳門人結婚時喜歡在此留下張婚紗照以作紀念
[編輯本段]建築特點
大三巴牌坊***分五層,底下兩層為同等的長方矩形,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本文所要硏究的主要是其中的第三層雕像,這壹層的系列雕像由正中的無原罪聖母像為中心分界,以高低寬窄不壹,但是左右兩兩對稱的石柱和相關的形式內容,分別組成六對雕像。現據由左右兩邊向內各對依次略加說明如下:
第壹對:左右均為中國佛敎式的石獅子半身像。
第二對:左為在圓球上展翅之鴿,右為雙箭交叉穿王冠。
第三對:左為女身加魔鬼的頭和四肢,其胸為壹鏢槍穿中,其右邊有漢文句為“鬼是誘人為惡”,其左邊有順時針方向的右旋十字。右為骷髏白骨壹具,其左邊有漢文句為“念死者無為罪”,其右邊有逆時針方向的左旋十字。
第四對:左為壹聖母在大海上護導壹艘三桅帆船,右為同壹聖母足踏七頭之龍,其右上角有漢文句為“聖母踏龍頭”。
第五對:左為三層雙龍(?或人)頭的噴水柱及長方形水池,右為壹棵生命(?或菩提)樹。
第六對:在無原罪聖母像兩邊各有對稱的上、中、下三個天使像。
以上六對雕刻不單具有明顯的非傳統的天主敎的形式及內容,而且其中有三個雕像分別附刻壹句漢文的說明文字。這是其余各層沒有的,據澳門徐新先生考證的結果說:“在那個年代的巴洛克建築上,刻有中文字樣的只有澳門的聖保祿敎堂。”在同時代的天主敎堂的雕像中,只有這裏是附有有深意的系列的漢文圖解說明,而非偶然出現的、個別孤立的、無甚深意的中文字樣。這壹獨特的以漢文解說雕像的現象本身,已顯示出這壹系列雕像具有來自中國的文化、宗敎的淵源。科塞依羅亦曾指出:
使用壹些新的藝術圖形,無論是中文字,還是壹些當時對於歐洲宗教建築藝術仍很陌生的東西,是大三巴牌坊這壹宗教藝術建築最有特色的方面。
例如魔鬼和死亡的形象,以及不同於特蘭托大會以後的宗教藝術圖形法的象徵主義表現手法。
需要提及的是,在這壹藝術傑作上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創新或者前所未有的東西,顯然都是耶穌會在中國傳教新方法的結果,即逐步適應政策的反映。這是壹種不同於當時在非洲和美洲使用的“白板”TABULA RASA式傳教的華新傳教法,是由沙勿略構思,範禮安策劃,利瑪竇和羅明堅成功地加以實踐。
因此,除了新的傳教方式之外(無疑這在當時是居於首位的),還需要研究各方面的相應關系,以更好地了解作為壹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耶穌會在澳門和中國藝術發展方面的情況。
以上之論,無疑是很正確和極富啟發性的。本文在對大三巴牌坊總體的看法上旣贊同要“更好地了解作為壹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但是,同時亦認為必須正視問題的另壹方面,即同化中國文化的結果本身導致了被天主敎正統派視為異化。如前所述,其結果最終導致了大三巴敎堂不但成為廢墟,而且成為墳場的悲劇。
現在大三巴牌坊算是澳門地標了,哈哈。大三巴牌坊下有條街,叫手信街,專門賣澳門的特產杏仁餅。很棒的。可以去看看。那還有家比較好吃的豬扒包店,做的豬扒包也是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