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裏,繼承與創新是個永恒的話題。書法是壹門傳統性很強的藝術,傳統到幾乎不可以“創作”,然而壹流的書法作品,除了需要繼承了前人的精華,還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如何協調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是書法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由於書法演變、社會環境等客觀原因,今人的書法水平遠達不到古人。但我們不能因為古人的高山仰止就失去對這門藝術的大膽創新與探索。任何藝術都有***性,我們之所以學習古人,就是為了要在學習古人中深入找到書法裏的***性,這種***性是書法美學的基本規律,如果違反***性,無論怎樣推陳出新,都寫不出好作品。然而總是壹味地學習古人,而不加入個人的理解和思考,學的再好也不過是對古人的復制而已。
評價書法的好壞有標準嗎?我想,沒有絕對的標準,唯壹的標準是時間。只有被歷史認可了,被無數廣大群眾接受了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浩蕩的歷史永遠向前,時間的洗禮必定會淘汰許多經不起歷史考驗的東西,而留下最美的經典。
縱觀中國書法史,創新的規律總是離不開繼承傳統融合多種風格,再加上書家個人的理解進行精心的取舍然後寫出新的書風的規律。就像小說裏郭靖有機融合各類門派武功終成絕頂高手壹樣,歐陽詢完美融合南北朝書風,再加上個人高深的造詣,創立了楷法之祖的“歐體”。而這裏面的融合壹定要進行有機結合,進行小心謹慎的取舍,除了需要個人的用功、天賦,更需要長久的思考沈澱,歷經過多年歷史檢驗才能被認可。所以說,書法裏的“創新”絕不是壹蹴而就,必須要經過無數道“工序”,經受時間的檢驗方成。在晉代,各類書體均行成,歷經千年經過人們孜孜不盡的探索,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留給我們今人創新的空間十分有限。
然而當今書壇,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動不動就是“創新”、“整合”,打著“深入傳統”的旗號寫出各類令人難以理解的“大作”,著實令人大跌眼鏡。書法裏追求創新的思路身不錯,但急於求成的做法只能與書法的本質背道而馳,雖說這些拼接的作品也含有某些傳統書法的要素,比如這壹筆來自於誰,那個字取法於誰,但因為這類作品只是機械的照搬而缺少精心的取舍終難成大家。對此,我經常想:比如壹個廚師,只要用料上乘,那就壹定能夠做出美味佳肴嗎?假如這位廚師做的菜品誰也吃不出好,那他還有必要解釋:我拿過幾級廚師證,我的烹飪技術如何高超,我的用料如何講究嗎?我想,書法作為藝術,首先是感性的,比如我們評價壹件作品,是不是首先要直觀的受這幅作品的寫的好不好然後再說取法?而這種感受應該我想應該是非常直接的,而不是像科學那樣理性的思考:前先分析他的取法如何等等問題然後再判斷它好不好是不是?假如我們在書法作品中加入了過多的理性思維而缺少最直觀的感性審美,那麽是否和書法的本質相違背了?另外,書法是否壹定要違背大眾審美,脫離普眾的想象才顯得“高大上”?誠然,追求個性沒錯,但如果為了把追求個性脫離群眾當做評價書法的唯壹標準那就未免偏頗了。當今書法學習者為啥有些經過不長時間的訓練也能走進書展?迎合了評委的口味啊!評委喜歡“新鮮事物”,為了跟別人不壹樣,就不顧壹切急於求成的拼湊,而這,難道這不是當今社會壹些浮躁心態在書壇的表現嗎?今人的拼接雖說容易迅速寫出作品,但因為缺少融合、沈澱、精心取舍、自然就難以出現成熟的、能夠傳世的作品了。然而後者,才是書法傳承創新的精髓之所在。
? 先入為主的規律永遠適用,在書法裏,古人遠遠的走在了我們的前列,今人很難有所突破,大膽創新與探索是我們今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我們必須鼓勵於支持。但是,假如我們做不到創新,老老實實的做個“守財奴”,繼承好祖先就給我們的精華也不失為壹件功德無量的幸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