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浙江"正在消逝的文化"有哪些?

浙江"正在消逝的文化"有哪些?

北侖郭巨西門擡閣消失60年後重放光彩

擡閣是壹項起源於春秋的古老的民間文藝活動。老百姓通過擡閣祈福,希望在新的壹年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隱世60年後,北侖郭巨西門擡閣日前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在當地群眾中引起很大反響。

日前,北侖白峰鎮舉辦傳統文藝大巡遊活動,當地群眾爭相目睹擡閣演出。人們看到,壹桿9米高的大旗開道,旗上壹個鬥大的“纛”字,擡閣上的5個小孩略施粉黛,正在演出《劉備甘露寺娶親》的“戲文”,整個擡閣重達300公斤,由8個壯漢擡著在街上巡遊。在擡閣的前後,有壹支提燈籠、扛方牌、拎花籃、舉蓮燈的60多人的儀仗隊。

該鎮西門村黨支部書記林布安介紹,明末清初,擡閣流傳到郭巨西門,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曾中斷了整整60年,村裏上年紀的老人十分擔心這壹傳統文藝形式在這代人手裏消失,今年,經過大家壹致努力終於使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重放光彩。

“韻出和聲鳴盛世,調追雅樂慶陽春。”西門村老年協會會長、83歲的汪玉庠老人指著擡閣說,去年北侖區文化部門到西門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得知西門村曾有過擡閣,希望村裏重新挖掘整理制作,後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也專門派人來調查,告訴他們全寧波只有西門村有擡閣,要盡力使之傳承下去。

西門村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後,決定從村集體資金中撥出專款制作擡閣。林布安說,村裏只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曾經看過擡閣,因此他們壹方面到處走訪曾看過傳統擡閣的老人,壹方面四處采購材料,其中,擡閣前的2條龍是到義烏請有名的東陽木雕藝工專門雕刻的,兩面大銅鑼購自武漢,其他材料則從杭州購買,前後花了100多天,花費4萬多元,才讓擡閣重現於世。

擡閣的再度問世,還得益於西門村基礎雄厚的群眾文化活動。71歲的民間藝人紀廣遠手藝精湛,寫得壹手好字。他以前見過擡閣,1949年舉行勝利慶祝會時在郭巨表演過,舟山舉行勝利慶祝會時也請他去表演過,演出的劇目取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家喻戶曉的傳統故事。

73歲的林錦藏和71歲的姚開東兩位老人,60年前曾經在擡閣上表演過“戲文”,知道中斷60年的擡閣要再次表演,他們特地從北侖城區趕回老家觀看。他們說,擡閣是大家的驕傲,壹定要讓它傳承下去。

新聞鏈接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安陽曲溝壹帶戰亂頻繁,被人稱為“幹戈溝”。有壹年,孔子周遊列國途經此地,有感於當地民風淳樸,便用老家曲阜之“曲”代替“幹戈”,將其更名為“曲溝”,不僅希望兩地結緣,同時希望曲溝遠離戰爭。孔子臨行時,村民們擊鼓相送,並選擇唱歌好的男童、女童,由眾人擡到高桌上,邊行邊唱,以讓遠去的孔子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

後來,村民們在喜慶自娛時,仍沿用了這種歌舞形式,因為是擡著歌舞,故名“擡歌”。經過不斷的傳承演變,後來,藝人們將高桌裝飾成亭臺樓閣的樣式,故更名為“擡閣”,又因在高臺上演出,也稱“臺閣”。隨著技術的發展,擡閣藝人們的制“閣”手法不斷創新,“閣”也逐漸向高、峭、奇、險、美的方向發展。擡閣藝術已發展成為集戲劇與雜技為壹體,集木藝、鐵藝、畫藝、紮藝、布藝等於壹身的成熟的高臺表演藝術形式。目前已有地方申報了國家級文化遺產。

據調查,擡閣最初只有四駕,後來增加到八駕,不僅位置十分顯赫,裝飾與道具也格外豪華醒目,分別表演《仙人上壽》、《平安吉慶》、《龍鳳呈祥》、《替天行道》、《火焰山》、《雷師成聖》、《脫過輪回》、《忠孝節義》等民間傳統故事。

/

  • 上一篇:如何進行施工成本管理
  • 下一篇:清明節放風箏的由來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