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
景點介紹:忻州古城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市始建於建安二十年安始建於東漢(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華民族傳統的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造的城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毅力的結晶。歷代多為縣、國營辦事處,險要堡壘,人傑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之地,故稱陜北鎖鑰。忻州文化積澱深厚,傳統藝術歷史悠久,被譽為摔跤之鄉、民歌的海洋。人傑地靈,造就了中華民族歷史上許多有影響的人物,如忻州人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白樸、薩杜拉、徐繼畬等。
主要建築:
A.秀容書院秀容書院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年。當時的新縣叫秀容縣,所以被命名為忻州市第壹所高等學府。原來書院的東側是文昌殿,後來書院逐漸擴大,文昌殿並入書院。書院西坡建有三個觀景亭:中間的四角亭、南八角亭和北六角亭。六角亭是三個亭子中最高的,每個邊長約三米,亭子高約九米。六角亭原名疏亭,是城內最高點。它站在亭子上,俯瞰整個城市。原來的六角亭前有壹磚拱,名曰天界曲。意思是書院的讀書人,通過天界的屈,登上了蓼天閣,入了飛黃騰達。
B.文廟文廟建於明朝李鴻五年(1492年)。它從北向南,在琉璃琵琶行頂上的照壁上飛翔。三進大門,星門,氣勢恢宏,單檐頂大成殿依然屹立。大雄寶殿寬7,深5,殿內木亭中有壹尊孔夫子巨像。1977年3月8日,大成殿不幸毀於大火。
C.園藝山祠堂園藝山祠堂,位於城南北街,分為內外兩個院落。由於道路拓寬和舊城改造,現有祠堂的大門已被拆除。但整體結構仍保持著祠堂的原貌。2010年,元壹山祠堂重建。
D.古鐘樓位於城市東部的古鐘公園。根據鐘的銘文,該鐘鑄造於金大定年間(1161-1189)。
平遙古城:
景點介紹:
平遙古城,位於陜西省中部的平遙縣,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平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壹。四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也是中國僅有的兩座以整座古城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之壹。平遙古城是明清時期中國漢族城市的傑出代表。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它向人們展示了壹幅非常完整的漢族圖景美國的文化、社會、經濟和宗教發展。
平遙過去被稱為古陶。在明朝初期,為了防止外國人入侵南方而修建了城墻。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舊墻墻改擴建,磚砌全蓋。此後,景泰、鄭德、嘉靖、隆慶、萬歷各代進行了十次修繕,更新了城樓,增設了敵樓。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皇帝西巡平遙,建了四座城樓,使城市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將面積約2.25平方公裏的平遙縣城分隔成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街道、人行道和城市建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舊墻改擴建,磚砌全蓋。此後,景泰、鄭德、嘉靖、隆慶、萬歷各代進行了十次修繕,更新了城樓,增設了敵樓。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皇帝下西洋巡視平遙,建了四座城樓,使城市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將面積約2.25平方公裏的平遙縣城分隔成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
1986年,國務院公布平遙古城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1997年12月,整個古城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1999年9月,出於旅遊發展的需要,平遙縣旅遊局從平遙縣文物旅遊局中單獨設立了壹個欄目。
自2000年以來我在平遙過新年還有晉商火把節逐漸形成並發展成為平遙慶祝春節的壹系列大型活動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正月十六在平遙古城舉行。
2001年,舉辦了首屆平遙國際攝影展。
2007年11月19日,平遙古城被授予中國最佳休閑旅遊縣和中國十大古城中國旅遊論壇組委會。
2013年,中國首個大型情境體驗表演項目《又見平遙》啟動。
2014年4月3日,電影《風雨日升昌》合作拍攝協議在平遙古城簽訂。
2014年5月《電影夢想家》拍了壹張平遙古城的照片。
2014年8月10日cctv-4(CCTV4)《城市壹對壹》播出《古城故事》平遙專題。
2014年9月13日,山西省平遙縣城鄉規劃局2012年啟動的第壹批百年老房子改造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政府投資6700萬元對首批48棟私人傳統民居進行了經濟補償,恢復了百年老屋的仿古傳統風貌。2014年,規劃局啟動了第二批39戶的修繕工程。修復方案確定後,修復工作將正式進行。
2015年7月12日,傳承愛——,首屆空空國際瑜伽藝術節在亦見平遙劇場舉行。
2015年7月13日,平遙古城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民俗活動:
旱船、高蹺、擡亭子、龍燈、竹馬、節節高升、地方秧歌等。
主要景點:
A.平遙縣衙:平遙縣衙位於平遙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元明清定型。保存最早的建築建於元至正六年(1346),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整個辦公室坐北朝南,軸對稱布局。南北中軸線長200多米,東西寬100多米,占地26000多平方米。平遙縣衙作為中國保存完好的四大古衙之壹,也是中國最大的縣衙。整個縣政府建築群秩序井然,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壹個有機的整體。2004年5月19日,十壹世班禪到縣政府視察時,高興地寫道:平遙縣政府是古代最好的政府。
B.日升昌車票編號。日升昌車票編號創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平遙縣西大浦村富商李大進與總經理雷履泰***同創辦。1號永遠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壹個繁華的市場——西街路以南。占地1600多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清晰。這在中國尚屬首次並在19世紀壹度操縱了整個清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布中國30多個城市,遠至歐美、東南亞等國家,被譽為匯通天下。
C.孔廟: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平遙文廟,位於平遙縣城東南角,建於唐貞觀初年。它的大成殿是熱布
D.清虛關:清虛關是古城最大的道觀。按照東路、西路的傳統布局,位於東大街東段以北。清虛館始建於唐憲慶二年(657),原名太平館,宋誌平元年(1064)改為清虛館。元初改名太平興國觀,後改名太平崇聖宮。清代改稱清虛關。歷史的滄桑,世界的變遷,時間的流逝,這裏留下的道教偶像已經不多了。1998年,清虛館作為平遙縣綜合博物館對外開放。
E.平遙城墻:平遙城墻,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是壹座夯土城墻。它重建於1370年吳明的第三年,最初的九英裏十八步被擴展為十二英裏八分四英裏(6.4公裏),並將夯土城墻改為磚砌城墻。明清時期進行了25次修繕。城墻平面呈方形,周長6162.7米,高10米,垛高2米,頂寬3-5米。墻體用素土壓實,用青磚覆蓋,77個內墻磚排水槽。在墻外築起2米高的垛墻(又稱馬擋墻),取孔子弟子和聖賢之數。裏面建有3000個嬰兒床,72個敵塔和護墻。有四個角樓,點將臺在東墻,魁星樓和文昌閣在東南角的頂部。
F.巴比肯城(barbicancity):巴比肯城(barbicancity)是指建在城門外的小鎮,又稱月城,用於增強城市的防禦能力。平遙古城甕城的城門與大部分城門(南門和下東門除外)成90角。即使敵軍突破甕城大門,仍有正門防守。由於翁城地方狹窄,不容易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拖慢了敵人的攻擊速度,而城墻頂上的守軍可以從各個方向居高臨下的射擊,給敵人致命壹擊,堪稱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G.橋樓:建於城門之上,有時被稱為橋樓在古代。平遙城墻有六座塔,建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塔高16.14米,五座寬13.72米,四座深10.04米。造型簡潔大方,結構端莊穩重。城樓是城墻頂上壹座精致美麗的高層建築。它壹般會爬上去往外看。戰時是理想城市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H.角樓:在城墻的四個角上建造的角樓,主要用於彌補城墻拐角處的防守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個城墻的防守能力。角落指的是夏蝶西北角的建築和七月樓在東北角。西南角瑞琪樓,東南角寧秀樓。
壹、點將臺:點將臺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的城墻頂上,現為磚砌高臺。相傳,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屢戰屢勝。之後,他奉命在平遙駐軍,多建城墻,並在此訓練士兵,讓他們練武。明代中期,人們在殷將要巡遊的地方修建了高振寺來紀念的成就。明清城墻修復的時候。高鎮寺被整合在壹起,它是城市頂部的壹個寬闊的平臺。它高高在上,俯瞰四方,令人心曠神怡。這首詩說,壹個百尺長的公司建在縣樓裏,前面是吉福勛的名字。時間久了,草消了,龍旗不敢出車年。
J.古城門:平遙城有六座古城門,東西兩座。壹只鳥平遙古城的s眼觀,看起來像壹只要走路的烏龜。龜頭南尾北,把東西四門比作龜的四條腿。因此,有壹個fol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經營多年,演出娛樂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