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武器發展簡史
海戰武器以軍用艦艇為主,它們是海上作戰的核心力量。軍用艦艇具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1200多年,埃及、腓尼基、希臘等地就已經出現了以劃槳為主、以風帆為輔助動力的軍用艦艇。由於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軍用艦艇發展緩慢,在數千年的時間裏,木質的風帆艦艇壹直是海戰的主角。
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冶金、機械和燃料工業的發展,讓軍用艦艇的材料、動力裝置、武器裝備和建造工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軍用艦艇開始使用蒸汽機作為主動力裝置,以明輪推進,同時甲板上設置有可旋轉的平臺和滑軌,使艦炮可以轉動和移動。與同級的風帆軍用艦艇相比,其機動性能和艦炮威力都大為提高。
19世紀30年代,螺旋槳推進器問世。1849年,法國建成世界上第壹艘螺旋槳推進的蒸汽戰列艦“拿破侖”號。此後,法國、英國、俄國等國海軍都裝備了蒸汽艦。
19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的海軍從帆船艦隊向蒸汽艦隊的過渡已基本完成,軍用艦艇日益向增大排水量,提高機動性能,增強艦炮攻擊力和加強裝甲防護的方向發展,裝甲艦(尤其是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組成的主力艦,成為艦隊的骨幹力量。
20世紀初,使用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系統的潛艇研制成功,使潛艇具備壹定的實戰能力,逐步成為海軍的重要艦種。英國海軍裝備“無畏”級戰列艦以後,海軍發展進入“巨艦大炮主義”時代。英國,美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德國等海軍強國之間展開了以發展主力艦為中心的海軍軍備競賽。
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壹戰”)爆發時,各主要參戰國海軍***擁有主力艦150余艘。20世紀20-30年代,航空母艦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時期,由幹造船煌接工藝的廣泛應用、分段建造技術和機械、設備的標準化,保證了戰時能快速、批量地建造艦艇。
壹戰中,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逐漸失去主力艦的地位,而航空母艦和潛艇卻發展迅速。航空母艦編隊或航空母艦編隊群的機動作戰、潛艇戰和反潛艇戰成為海戰的重要形式,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方式。
與此同時,隨著磁控管等電子元器件、微波技術、模擬計算機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出現了艦艇雷達、機電式指揮儀等新裝備,形成艦炮系統,使水面艦艇的攻防能力大為提高。
二戰後,軍用艦艇再次迎來重要變革。在人類進入了核時代後,核導彈、核魚雷、核水雷、核深水炸彈便相繼出現,潛艇、航空母艦向核動力化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噴氣式超音速海軍飛機搭載航空母艦之後,垂直/短距起落飛機、直升機等又相繼裝艦,使大、中型艦艇普遍具有海空立體作戰的能力。潛射彈道導彈、中遠程巡航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艦空導彈、自導魚雷、制導炮彈等壹系列精確制導武器逐漸裝備各類軍用艦艇,進壹步增強了現代海軍的攻防作戰、有限威懾和反威懾的能力。
20世紀70年代以後,軍用衛星、數據鏈通信、相控陣雷達、水聲監視系統、電子信息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現代軍用艦艇逐步實現自動化、系統化,並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貿易和航運的日益擴大、海洋開發的擴展,國際海洋鬥爭日趨激烈,瀕海國家都不斷運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發展各類新式軍用艦艇,提高海軍的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