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文勝跡\x0d\\x0d\ 淮安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傑地靈,人文景觀眾多,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館藏文物4萬余件。除琴心前面介紹的明祖陵、周恩來故居和紀念館、韓信故裏、吳承恩故居外,淮安還有不少人文勝跡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值得前去遊訪。\x0d\ ●青蓮崗文化遺址●\x0d\ 青蓮崗文化遺址是在1951年12月由當時治淮文物工作隊發現的1958年《考古學報》第1期的壹篇專題文章中定名,後來得到越來越多的史學家的公認,從此便載入了史冊。\x0d\ 據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稱:青蓮崗文化是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壹個分支,屬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階段。就因為它首次在淮安宋集鄉青蓮崗發現,所以命名為“青蓮崗文化”。\x0d\ 在青蓮崗文化遺址發掘出的文物中,有翻上用的石鏟,收割用的石刀,砍伐用的石斧,加工谷物用夠石舉、歹舜等眾多的石器工具82年,有關部門又對青蓮崗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察,發現拼作層以下2米處有大量黃沙,從沙中伴有大量貝殼、木塊看來,7000年以前這裏是緊靠大海的沙堤。這壹新印發現,對研究我省海岸演變規律,為綜合開發利用現有海洋線提供了新的論據。\x0d\ 青蓮崗文化的分布範圍頗廣,不僅遍及江淮平原和太湖流域,而且在山東中部、南部,浙江的北部,上海的郊區也都有發現,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裏左右。青蓮崗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的壹項意義重大的收獲,它把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黃河流域的諸原始文化有機聯系起來,在地域上連成壹片,形成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完整體系,為我國原始社會史、古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資料。現在該遺址上建有“青蓮崗文物陳列室”3間,建築面積90平方米,陳列著出土文物、圖片、照片等。\x0d\\x0d\ ●東陽城遺址及東陽漢墓群●\x0d\ 秦漢東陽城遺址是江蘇省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遺址。春秋戰國時期,這裏是貫穿南北交通的古邑重鎮,秦漢時為東陽郡縣所在地,曾被漢高祖劉邦封為侯國,經濟文化繁榮。東陽城古墓叢葬就在該遺址東南,面積有三四十萬平方米,有數以千計的古墓葬,因為漢代有厚葬習俗,所以地下文物極為豐富。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這裏出土了大量有著極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其中1974年出土的西漢木刻星象圖比世界公認最早的耶魯撒冷彗星圖還早110年。\x0d\\x0d\ ●古泗洲城遺址●\x0d\ 300多年前,被黃河奪汴入淮洪水淹沒的古泗州城,在傳說中壹直被認為在洪澤湖和淮河水中。然而,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經過近壹年的勘探證明,這座曾經作為汴河漕運中心的繁華古城,並非沈沒在洪澤湖,而是僅有十分之壹淹沒在淮河水中,其絕大部分與盱眙縣城第壹山隔淮河相望。\x0d\ 2004年2月至11月,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翺和他的課題小組,采取了地面調查與考古鉆探及局部探溝剖析相結合的方法,在盱眙縣淮河鄉城根村及沿河村壹帶打下了1萬多個探點。結果表明:古泗州城只有壹小部分面積被淹沒在淮河水中,主要是南門及其兩邊的城墻。據推測,古泗州城的南門方位大約就在淮河當中的小洲灘下。南門是古泗州城五座城門中的壹座。而這座曾經輝煌了900多年的古城的絕大部分如今則埋在淮河邊旗桿灘和城根灘上寧靜的田園下面。\x0d\ 據主持此次古泗州城遺址考古勘探工作的賀雲翺教授介紹,雖然此次勘探是初步勘探,但基本可以勾勒出古泗州城風貌。古泗州城遺址被專家認為是中國古代城市的新類型。因為中國現存的101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混雜了從古至今的建築,包括世界遺產雲南麗江和山西平遙。只有古泗州城“凝固”著325年前的狀態,這樣的城池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敏表示,古泗州城應該定位為“中國唯壹壹座災難性城址”。這正是泗州城魅力之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古泗州城的發掘將有條件申報“中國十大發現”。\x0d\\x0d\ ●管鮑分金亭●\x0d\ 管鮑分金亭座落在盱眙縣。相傳東周時期,管仲、鮑叔牙都是齊國著名良相、政治家,兩人自幼相處,情同手足。皆因家境貧寒,從事小本買賣養家糊口。壹次,他們來到商賈雲集、酒坊密布的古泗州從事酒水販賣,收入漸豐後便以此為業。但不管贏利多少,二人都到壹僻靜處平分。有壹天,他們在分錢後哀嘆如此下去難得大利,難成大事,商談下壹步打算。壹名老者飄然而至,教給他們賺大錢的“秘方”:讓他們在酒中加水,可得暴利,被他們嚴詞拒絕。可是,那老者還不知趣,仍在那裏喋喋不休,二人便憤然離開。剛走幾步,突見壹條大蛇攔住去路,二人大驚失色,嚇得不知所措。這時,那名老者扛鋤而至,執鋤將蛇斷為兩截,然後將斷蛇拾在手中壹敲,竟是兩段黃金。老者將黃金送給二人後說:“妳們都是國家棟梁,不要因生活窘迫而誤了前途。”然後,飄然而去。二人自知遇到仙人,感恩不盡。但管鮑認為,“天賜金,焉私分,當遺於民”,旋即分黃金與當地南北兩鄉村民。後人感念管鮑的分金精神,自籌錢款建分金亭。又傳後人為紀念此事,於明代萬歷年間在管鎮鎮街西約50米處建有壹座蔚為壯觀的“管鮑分金亭”。該亭被毀於1959年。\x0d\ 在原址復建的管鮑分金亭,底部寬10.5米,高13.6米,整體呈方形,上面矗立著四個高大巍峨的鐵人,東西兩面分別是年輕時管仲和鮑叔牙的雕像,手裏捧著熠熠生輝的金條,另兩側分別為管鮑老年時的封侯雕像。四個大門兩旁的八面墻上分別繪有拾金、待領、分金、贈金等八幅浮雕,形象直觀地再現了當年管鮑分金時的情景。\x0d\\x0d\ ●文通塔與勺湖公園●\x0d\ 文通塔,原名尊聖塔,巍然屹立於淮安古城西北隅運河之畔、勺湖之濱的“文通塔苑”內,古樸而又莊嚴,是富有佛教風格的古典建築。\x0d\ 文通塔始建於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壹千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據清代《淮需小記》所載:唐代武則天時,西域碎葉和尚僧伽大士曾來楚州(淮安),景龍二年僧伽大士應召入宮,尊為“聖僧”,稱為弟子。唐中宗李顯令楚州這僧伽大士(聖僧)建造“龍興萬壽禪寺”,並造“尊聖塔”壹座。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尊勝塔重修,因旁有晉代的文通寺,故改名為文通塔。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秋又重修,與明初建的城南隅的龍光閣(今已毀)遙遙相對,“以壯文峰”(語見《重修山陽縣誌》)。\x0d\ 文通塔原為木塔,現存磚塔為北宋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改建後的模式。七層八角,磚叠出挑而成的腰檐六道。五層以上是穹窿式八角形藻井;底層較高,下部磚壁略向裏收進,塔身呈拋物線狀。初建時高十三丈三尺(合44.1米)。頂層有壹尊慈祥的觀音菩薩端坐於蓮花峰上;底部有四尊釋伽牟尼塑像頭頂華蓋,相背而坐,面朝四方,維妙維肖,神采奕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藝術天才和創造才能。現在看到的它的外形為黃身青檐,是經整修粉刷的,在陽光映照下,顯得十分古樸典雅。塔內如今可登至四層,底層四尊釋迦牟尼像,神采奕奕,頂層觀音大士坐蓮臺,維妙維肖。過去因年久失修而已搖動腐朽的樓板及登塔轉梯,均已修復。從四層塔樓的東南窗口憑欄遠眺,淮安全城景象盡收眼底。\x0d\ 解放後,文通塔被列為江蘇省三級文物保護單位,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中曾重修過。最近壹次的重修是在七十年代末,周圍還建起圍墻,院門題額曰“文通塔苑”,為我省名書法家武中奇所書。\x0d\ 這座塔現在成了勺湖公湖公園的第壹景點:湖光塔影。每當紅日高照或皓月當空,塔身便倒映於湖中,偶或點綴以白雲、藍天、垂柳、奇葩,其景之幽,令人觀之嘆絕。\x0d\\x0d\ 塔後的勺湖因形似壹把勺子而處名,擁有水面114畝,陸地40畝。這裏自古即為淮安名勝。據說從隋唐時代起,這裏建有著名寺院,來此遊歷或焚香膜拜者常年不絕。而這建勺湖公園。半個多世紀以前,當代壹位偉人童年時曾在這裏留下足跡(註),來此觀賞的人們,每念及此,遊興陡增。當妳踏進"文通塔苑"的門檻,首先撲入眼簾的是雙亭回廊。過文通塔,即踏上勺堤,左側是綠波蕩漾的湖水,右為與淮中校園毗鄰的白身青檐的雲墻。由此向東北眺望,清晰可見遠處的兩道玲瓏別致的洞門,令人的芳徑通幽之感。這雖然還比不上濃妝淡抹相宜的杭州西湖那麽美,但與江南壹般園林相比,是毫不遜色的。過了兩道洞門,園中的壹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即呈現眼而這些建築,皆順著地形水勢,變代多樣,色彩柔和宜人,莊重而淡雅。湖心島上原大悲閣舊地,現建的壹座廳堂,東側的貼水曲廊和扇形水榭,湖中建的石舫,舫上有兩層樓閣,登樓可鳥瞰全湖景色。湖心島南北有虹橋與陸地相連。明代進士阮葵生當年講學的勺湖書院也按明朝時候的建築風格修復好了,西側還增建壹座春風亭,供探遊者休憩。在橋畔舉目平視,但見二三遊艇劃破水底藍天,其景別有壹種情趣。\x0d\\x0d\ ●鎮淮樓●\x0d\ 鎮淮樓始建於北宋年間,原為鎮江都統司酒樓。因為淮安“扼江北之要沖,為南北交通之孔道”,縱貫淮安全境的大運河,便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命脈。南糧北運,要從運河穿長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視為安全,無論文武官員,顯宦世家,巨商富賈,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樓祭酒,以慶幸運。在元代,淮安“置總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車轉輸”,樓上便懸掛“南北樞機”、“天澈雲衢”的金字匾額。明代樓上置“銅壺滴漏”,用以報時,故又名“譙樓”。後又置大鼓專伺打更、報警,故又稱為“鼓樓”。\x0d\ 清代乾隆年間,因水患不斷,人們為震懾淮水,更名為“鎮淮樓”。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式樣,但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擴大。坐北面南,底座為磚砌基臺,長28米,寬14米,高8米,略呈梯形,堅實穩重。基臺正中為拱形門洞,宛如城門。東西兩側為拾級而上的方磚踏步。基臺上是兩層磚木結構的高樓,面闊三間,樓高18.5米,樓頂為重檐九脊式,四角翹起的龍頭,雙目圓睜直視,大口吞雲吐霧,似有騰飛之勢,令人驚嘆不已。\x0d\ 新中國成立後,淮安古城拓寬了街道,重修了鎮淮樓,並以樓為中心開辟了公園。園中有金桂、玉蘭、雪松、龍柏、臘梅和法國女貞等各式花木,還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贈送給周恩來總理故鄉的櫻花。樓上陳列了淮安的歷史文物,使淮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煥發著現代文明的奇光異彩。鎮淮樓的如此景物,招來了無數遊客,他們到此或訪古探勝,或借景詠懷,或攝影留念,或登樓遠眺,領略其萬種風情。\x0d\\x0d\ ●梁紅玉祠●\x0d\ 梁紅玉祠在淮安市新城北辰坊,紀念南宋中幗英雄梁紅玉。始建年代不詳,幾經興廢,1982年重建。\x0d\ 梁紅玉,生於楚州(即今淮安),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妻。曾在江蘇鎮江金山擊鼓助戰抗擊金兵,梁紅玉“雷鼓抗金兵”,傳為千古佳話。後隨韓世忠率部進駐淮安,在淮安城北1裏多築新城抗擊金兵。後人在此為之塑像建廟。因她排行第七,俗稱“七奶奶廟”。\x0d\ 經過修復的梁紅玉祠為三間,有壹庭院。三面圍墻,南面是大門,門兩面各有壹只石鼓。洞內建有壹座三尺六寸高的神臺,神臺上設有神龕,神龕三面板壁,南面壹塊約見六尺見方的玻璃,內置梁紅玉戎裝配劍的泥制塑像,有五尺高,神采飄逸,雄姿威嚴。祠內還立有梁紅玉身世簡介石碑。\x0d\ 1982年淮安人民政府按原貌再度修復,梁紅玉塑像更顯栩栩如生。\x0d\\x0d\ ●劉鶚故居●\x0d\ 劉鶚書屋是當年劉鶚生活和著書的處所。位於淮安和平路地藏寺巷內。\x0d\ 劉鶚(1857—1909)近代小說家。字鐵雲,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淮安)。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場文字。他承襲家學,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學等實際學問,並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其《鐵雲藏龜》壹書,最早將甲骨蔔辭公之於世。早年科場不利,曾行醫和經商。光緒十四年(1888)至二十壹年,先後入河南巡撫吳大□、山東巡撫張曜幕府,幫辦治黃工程,成績顯著,被保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任用。光緒二十三年(1897),應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籌采山西礦產經理。後又曾參與擬訂河南礦務機關豫豐公司章程,並為福公司擘劃開采四川麻哈金礦、浙江衢嚴溫處四府煤鐵礦,成為外商之買辦與經紀人。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劉鶚向聯軍處購得太倉儲粟,設平糶局以賑北京饑困。三十四年(1908)清廷以"私售倉粟"罪把他充軍新疆,次年死於烏魯木齊。\x0d\ 劉鶚以寫作《老殘遊記》而名噪海內,備受贊譽。另外,他對殷墟甲骨文字學的建立也作出了壹定的貢獻。\x0d\ 劉鶚故居現存大廳、穿堂、堂屋三進,大廳為硬山造,擡梁式,面闊3間11米,進身7檁,7.85米,檐高3.7米,廊寬1.5米,頂上棚梁上有彩繪。故居內現存有3件文物:劉鶚彈的古琴壹架;有壹張金絲楠木圍棋桌子;劉鶚穿的皮襖壹件。\x0d\\x0d\ ●關天培祠●\x0d\ 楚州城內市東街有壹座古樸肅穆的祠堂——關忠節公祠,為紀念民族英雄關天培所建。\x0d\ 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行伍出身,歷任蘇松鎮總兵、署江南提督、廣東水師提督等職。在第壹次鴉片戰爭中,他率領清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1841年2月25日在廣州虎門靖遠炮臺與英軍作戰中以身殉國。\x0d\ 他的親隨孫長慶將其遺骸護送回淮安埋葬,並在縣城東街建立祠堂以祀之。關忠節公祠淮安縣東街,原為三間大殿、兩間廂房,被古色古香的花墻小院護圍著。神臺上,關天培官服塑像栩栩如生,兩旁壹對親隨,分別執劍捧書。享殿門上懸有“關忠節公祠”長匾額。殿兩旁懸有大書法家周木齋書寫的林則徐的楠木挽聯。神州大地,幾經滄桑,關天培原祠己毀於抗日戰爭的戰火之中。解放初,人民政府又按原貌恢復了關忠節公祠,供賓客憑吊瞻仰,激勵炎黃子孫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奮發圖強,振興中華。\x0d\ 民族英雄關天培的墓,建在淮安城東鄉南窯九村。墓基為水泥、塊石結構的建築,白色墓碑上題有“關忠節公天培之墓”八個字,墓旁流水潺潺,松柏參天。關忠節公祠墓壹並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0d\ 關天培犧牲的消息傳到廣州,已被撤職的林則徐悲憤滿腔,揮毫寫下壹幅挽聯: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註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檻,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如今,林則徐的這副挽聯,仍鐫刻在淮安關天培家祠的門柱上。關天培英勇抗擊英軍侵略,臨危不懼,誓死報國的愛國行動,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可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氣節。人民永遠懷念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將領。\x0d\\x0d\ ●清晏園●\x0d\ 清晏園,過去叫城南公園,位於淮陰市區人民南路之西側,環城路之北側,是蘇北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園林。她揉北方的開闊與南方的玲瓏於壹處,使遊人於玩樂中得到美的享受。\x0d\ 清晏園,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是淮陰市唯壹保護完好的古典園林,也是中國漕運史上唯壹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據《清河縣誌》記載,清晏園,曾名為淮園、瞻園、留園、城南公園。城南公園名稱時間最長,自1991年10月1日起,才又恢復為“清晏園”古名。園內亭、臺、樓、閣、假山錯落有致,曲徑、長廊、流水循環往復,四季花繁木盛,秀麗典雅。\x0d\ 清晏園內的仿古建築很多,主要有淮香堂、蕉吟館、今來雨軒、關帝廟、葉園、荷芳書院以及薔薇園與曲廊、水榭、船樓和謙豫齋等。其中的荷芳書院最值壹提。荷芳書院原是清代河督靳輔所建的清晏園的壹部分,清晏園始建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當時手握數大權的河督駐節清江浦:“鑿池種樹,以為行館。”後又幾經修建,方具園林規模。荷芳書院是清晏園內最具有特色的建築,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興建,後屢經變故,清晏園面目全非,“唯存荷芳書院”。荷芳書院在蘇皖邊區政府時期,辟為新華圖書館,後因紀念“四·八”遇難烈士,又易名為博古圖書館,近年來重新翻修,復名為“荷芳書院”,門側楹聯仍為舊句:名園別有天地,老樹不知歲時。以荷芳書院周圍,是當年河督遊憩之所,碑亭和碑廊就建在此處。從這些禦制的碑文中,可以了解到治水的艱辛和漕運的情況,是壹組不可多得的水利史料和歷史文物。\x0d\\x0d\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x0d\ 黃花塘是新四軍軍部暨中***中央華中局於1943年1月10日至1945年9月19日所在地。\x0d\ 這裏至今還保留有二師師長羅炳輝、華中局代書記、新四軍代政委饒漱石、華中局組織部長曾山、副軍長張雲逸先後住過的舊居和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居住過的兩幢草房,保留有當年軍部主要生活水源地、旱時為軍部指戰員操練場所的黃花塘、饒漱石曾山和軍部衛生院用房所在地的蘆柴塘、陳毅住房所在地和夏季遊泳場所的新塘遺址。1982年,新四軍軍部舊址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公布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x0d\ 為紀念新四軍軍部暨中***中央華中局進駐黃花塘60周年,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批準支持下,在軍部舊址左前方約100米外,由縣政府租用土地150畝,新建了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陳列歷史圖片資料1000余幅,展示革命文物200余件。還建有館前廣場,留有其他景點建設用地,與軍部舊址、新四軍領導人住房遺址,***同形成了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地。2003年4月對外開放。\x0d\\x0d\ 淮安的人文勝跡還有很多,諸如甘羅城、嵇安墓、月塔、慈雲寺等,在此不再壹壹細述。
上一篇:淺談數字化轉型下一篇:港口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