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團。江南壹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子用漿麥草的植物做成皮,細膩的糖豆沙做成心,然後放入鍋中蒸熟。
2、艾粄(ban)。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壹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吃。
3、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壹整年都有好身體。先秦時代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這壹時期最好的食品儲備。
4、薄餅。廈門有諺語“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壹家人要聚在壹起包薄餅吃。
5、大蔥和蛋餅。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壹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壹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壹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壹,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壹,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