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壹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由來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壹。壹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壹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壹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壹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壹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壹,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壹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壹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裏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二十四節氣之壹。在每年三月初壹前後(公歷4月4-6日),民俗於此期間掃墓。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壹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壹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壹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壹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壹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氣候特征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但是就壹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壹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壹帶的'壹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壹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壹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壹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註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註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采制,確保產量和品質。

 清明節名言警句

 1、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處;清明時節,緬懷逝去的親人,更感嘆時間的無情,生命的匆匆;逝者如斯,我們不能留住過往,就應該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2、汶川地震,震不跨中國人的脊梁;分裂勢力休想在此囂張。我們是打不垮的中國人,讓我們借清明節送去思念,願死者慰藉,生者堅強。中國加油!

 3、快把日歷翻壹翻,這個周六要加班。清明節前忙壹忙,放假可以閑幾天。為了快樂小長假,連續上班莫心煩。朋友提醒多保重,調整節奏體康安。

 4、又是壹年清明到,清明時節踏青好,生活勞累工作忙,莫忘休閑身心放,明媚春光別辜負,戶外散心氣順暢,輕聲問候已送上,願友平安更健康。清明節快樂!

 5、清明到,細雨打著祝福的旗號,沖妳微笑,小草頂著問候的滿意,向妳問好,放下昔日的憂傷迷離,向樂觀看齊,願妳四季平安,萬事順心,清明節快樂。

 6、今天妳與我清明時節來踏青,來賞花觀景好心情;植樹成林好遮蔭,美化環境壹份力;寒食日裏吃雞蛋,破殼重生好前景;清明節裏放風箏,趕走晦氣來好運!

 7、清明踏青,結伴出行,溫馨提醒,唯此短信,無論陰晴,雨具隨行,貴重物品,照看小心,安全第壹,謹記在心,放松心情,快樂無垠!

 8、清明天氣難預料,三天小假美滋滋;懶覺睡到自然醒,身心放松眼明闊;攜家約友踏春天,懂得珍惜幸福多;清明節日家團圓,活在當下得快樂!祝清明節快樂!

 9、朝聽細雨潤門扉,年年壹度送春回。《清明祭詩》

 10、清風吹,柳葉飄,祝福傳,到心窩;雨綿綿,潤萬物,溫情暖,多珍重;朋友情,不減少,情誼濃,關懷送;清明至,踏青好,邀妳***,幸福路。

 清明節習俗

 壹、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壹個表征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後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由於氣溫漸漸升高,正好是農耕農忙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的農諺。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壹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壹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壹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壹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麽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二、清明節習俗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朝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插柳:

 楊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條可以卻鬼,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

 三、清明節的意義

 4月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古人描繪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此情此境,大批民眾趁著清明節掃墓,或扶老攜幼手捧鮮花到各處公墓奠祭先人。

 在新時代意義中的清明節,除了掃墓祭拜祖先,表達子孫對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傳統文化的美德。清明掃墓祭祖,端午悼念愛國先人,中秋合家團圓,重陽登高,每過壹次傳統節日,都是活生生的愛國愛家、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壹次加強。

 以上就是關於“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清明節習俗”的全部內容,希望給妳帶來幫助。

;

  • 上一篇:海南椰雕是怎麽雕刻(做的)(步驟要清楚)
  • 下一篇: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