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清明節的傳統活動及食物

清明節的傳統活動及食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壹,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傳統活動及食物,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傳統活動

祭祖掃墓

在平時生活中清明節比較傳統的節日就是屬於清明節掃墓活動,掃墓祭祖是屬於清明節期間不可以缺少的壹項活動,因為清明節本身就是以紀念過世的親人而出現的壹種傳統性節日,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進行祭祖掃墓活動肯定是不能缺少的,所以在平時生活中關於清明節比較傳統的節日就是屬於清明節的掃墓祭祖的活動了,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

禁火寒食

在生活中關於清明節的相關的活動的要求的話就是屬於寒食節的相關的活動的要求了,寒食節也是屬於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之壹,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了壹些祭祀活動之前都會進行改火寒食,這是屬於壹種很傳統也是很嚴謹的祭祀活動之壹,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

踏青遊樂

在生活中清明節前後也可以適當的進行壹些踏青遊樂,因為清明節前後的天氣都是屬於春天期間,春暖花開的時候,所以在清明節前後的時候也可以選擇約上三五好友來踏青遊玩,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著進行壹些遊玩活動來幫助緩解壹天的工作壓力。

插柳

在清明節的時候也可以選擇進行折柳,因為清明節時候進行折柳活動的話是可以很好的起到辟邪的作用的,有壹種說法在清明時候折柳置於自己家的門沿上或者是制成手環頭環置於頭上或者是手上佩戴都是有著很好的辟邪的作用的,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可以選擇用折柳的方式來慶祝清明節。

放風箏

清明節這壹天,人們不僅在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吃什麽食物

雞蛋

清明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有吃雞蛋的習慣,據說這個習慣是從秦朝的時候就開始有了。當時雞蛋被百姓當做壹種很有營養而且又方便保存的食物,到了清明就會拿出來吃。人們不僅吃雞蛋,還在雞蛋上作畫、雕花,非常有意思。

青團

青團也是在清明節的時候應該吃的,它是青色的,而且又是圓形的,所以就有了青團這個名字。青團是使用漿麥草來染色的,外面糯米制成的類似年糕的外皮,中間包著紅豆或者是肉松、豬油等餡,口感很好,近年來十分受歡迎。

艾粄

客家人在清明節的時候喜歡做艾粄來吃,可能對於其他地區的朋友來說很陌生。其實就是用艾草煮水,然後調和糯米粉,混合芝麻和花生等做成餡,然後像包包子壹樣包好之後蒸著吃的壹種食物。艾粄帶有淡淡的艾草香氣,別有壹番風味。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壹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受他們喜歡。

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壹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壹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壹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壹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清明樹

這是壹個無雨的清明,乍暖還寒。

迷睡了多日的趙氏,突然在清晨蘇醒過來,兒孫們壹陣驚喜。

這是壹座無碑的孤墳,墳土新培。

清明樹趙氏被攙扶著站在墳前,身後跪著她的兒孫們。墳窯裏焚燒的火紙呼呼地舞動著。象是又再追憶半個世紀發生的那遙遠而耳熟的故事。

壹個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愛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線,轉戰數載音信全無。日本投降了,她帶著兒子興高采烈地去尋找久別的親人。然而,找到的卻是壹件手工縫制的已滿是彈孔的襯衣和壹枚閃光的勛章。母子倆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含淚返回故鄉。母親帶著對丈夫的永遠思念,兒子帶著從未見到生父的終身遺憾,掩埋了壹個僅裝有兩件遺物的棺木。

孤獨的壹座墳凸現在大巴山中壹個無名而荒蕪的小山上,孤寂淒涼。而自從有了這座墳,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墳旁便會多幾棵新植的松柏。年復壹年,從沒間斷。不知不覺五十年過去了。禿山早已被綠樹覆蓋,孤墳始終被松柏掩映。參天的大樹與新植的小苗相間,構成年輪分明的林帶。起伏山林卻沒能掩蓋趙氏壹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結。

“趙哥,我又來了,帶著我們的兒孫種清明樹了。時間過的好慢,壹年見妳壹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險些來不了啦,不過我遲早壹定會來的。我說過妳不會寂寞不會被遺忘的,有這些清明樹陪伴妳,妳並不孤獨。時間過得真快呀,壹轉眼,連咱們的兒子都當爺了。趙哥呀,我這輩子也真夠……不說了,我知道妳不愛聽那傷心的事。說些別的吧!”趙氏低聲自語著。火紙漸漸燒盡,紙灰隨風輕輕飛升。

這個無雨的清明,壹座孤墳的周圍又多了數棵新植的松柏。其中有壹棵竟是壹位八十多歲老婦人親自種植的清明樹。

第二年的清明時節,陰雨綿綿,在那棵清明樹旁多了壹座新墳。

  • 上一篇:如意雲紋是什麽時代的 如意雲紋是漢代的
  • 下一篇:滿族的風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